..续本文上一页心之相是什么样子?分二科。「丑初、正明三心」,正明要发三心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问」,「复次信成就发心者,发何等心?」在世的佛,你没有遇到,遇到的都是佛像,天天亲承供养,修行一万劫,信心成就,叫信成就发心。以前都是学发心,这时候才是真正发心,真正发心发何等心呢?「寅二、答」,答复。「卯初、标数」,「略说有三种」,信成就发心有三种,您不要以为发这三种心是一万劫以后的事,是现在就发这三种心,这叫学发心,到十信圆满是真正发心。等于大乘佛法必须先了解人我执、法我执,断起来当然先断人我执,后断法我执,但是大乘菩萨必须二种执都先知道。
「卯二、别释」,分别解释。「云何为三?」哪三种?「一者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。」第一先发直心,我们凡夫心里不能无念。有念,要念到真如上,这叫真心、正念。你不要念到凡夫上,不要念到二乘上,你要念到大乘上,人人本具真如,要念到真如上。念到真如上不是邪念,不是偏念,是正念,叫做直心。直者不曲不扰,不弯曲不扰乱,正念真如,心就直了。我们凡夫的心弯弯曲曲,你要是念到真如法上,心自然直。你不念凡夫,不念二乘,不会邪、不会偏,不是直了吗?佛经上有个比喻:「蛇形本曲,入筒则直。」蛇没有脚,走路身子要弯弯曲曲才能往前走,可是你把蛇装到竹筒里面,竹筒是直的,它想出来非直的走不行。我们的凡夫心是弯弯曲曲的,你把它装到真如境界里面,叫它正念真如,你的心非直不行,所以古人说:「直心是道场。」道场在哪里?道场在你心里,你那弯弯曲曲的心,不是道场,直心是道场,所以你发心修行,心里不可以弯弯曲曲,一定要发直心,正念真如法。
「二者深心,乐集一切诸善行故。」第二发深心,「乐」是欢喜好乐,欢喜好乐聚集一切善行。你得发心去做一切善行,做成习惯,越做越欢喜,不做心里觉得苦恼,这就与深心相应。可是一切诸善行都去做,是广大心,怎么叫做深心呢?因为依着第一个正念真如的心,去「乐集一切诸善行」,做每一种善行都要回向到真如实际,不回向人天福报、二乘小果,这个心就深了。
「三者大悲心,欲拔一切众生苦故。」你一定要观众生苦,要拔除众生苦,就要发大悲心,众生在苦不知苦,愚痴;以苦为乐,颠倒,真正可怜愍!他为什么愚痴?因为他不了解佛法,我们了解佛法,眼看着众生愚痴颠倒,要发大悲心救他。
这三种心,前面二种是自利,一方面是求大乘的解,要解到真如法上,一方面要修大乘的行,「乐集一切诸善行」,回向真如实际,这是大乘的行门。由大乘的解,起大乘行,解行相资,成就自己菩提道,是自利。「拔一切众生苦恼」,是利他,《会阅笔记》上我抄了很多,你可再配上三德、三聚净戒。三德,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。「直心,正念真如法」,一定能证到法身,得到法身德。「深心,乐集一切诸善行」,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,就是智慧,就是般若德。「大悲心,欲拔一切众生苦」,是令一切众生得解脱,是解脱德。还可以配大乘菩萨三聚净戒:摄律仪戒,摄善法戒,摄众生戒。「直心,正念真如法」,决定不会犯斋破戒,你的心为什么犯斋破戒呢?心里弯弯曲曲才犯斋破戒。你发了直心,正念真如法,你不守威仪,自然合乎威仪;不持戒,自然持戒,这就是摄律仪戒。「深心,乐集一切诸善行」,就是摄善法戒。「大悲心,欲拔一切众生苦」,就是摄众生戒,也叫饶益有情戒。我们受戒登比丘坛,得戒和尚讲开示:你要发上品心,求上品戒。戒分上中下三品,不是传戒的师父偏心,给他传上品戒,给你传中品戒,给第三个人传下品戒,传戒师父一样,但是戒子发心不同,所以得戒和尚在你登比丘坛的时候,要劝你发上品心,求上品戒,作法是得戒和尚在上面念,戒子跪在下面观想。我当得戒和尚时改变作风,末法时代的苦恼众生能登比丘坛不容易,平常他如果没有了解上品心,到了登比丘坛的时候,威仪庄严把他摄住,他由于害怕,听不懂得戒和堂讲的开示,发不起上品心来,所以我当得戒和尚的时候,先教三聚净戒给戒子念,第一个誓愿,「誓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。」没有哪一个恶不断,大的恶要断,小的恶也要断。第二个誓愿,「誓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。」小善事我要做,大善事我更要做,我发誓愿修一切善法,无一善法不做。第三个誓愿,「誓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不度。」我发心要度众生,我登了比丘坛成了比丘、比丘尼,我就要弘法利生,众生我要度尽,无一众生不度。你登比丘坛,假若得戒和尚这样念,你学着他念。他要是自己念,不叫你念,你也要随着他念的文发心,就是三聚净戒的心,也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上的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
丑二、问答除疑(分二)
寅初、问
问曰:上说法界一相,佛体无二。何故不唯念真如,复假求学诸善之行?
「丑二、问答除疑」,藉问答伏除怀疑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问」,「问曰:上说法界一相」,问说:上文所说,法界是唯一无二之相,是平等、没有差别的相。「佛体无二」,佛的本体没有二个,就是法界一相那个真如。「何故不唯念真如」,为何不只念真如,发直心正念真如就够了。「复假求学诸善之行」,为什么还要发「深心,乐集一切诸善行」呢?那不是有了差别吗?有二吗?
寅二、答(分二)卯初、正答前问(分二)
辰初、喻
答曰:譬如大摩尼宝,体性明净,而有矿秽之垢。若人虽念宝性,不以方便种种磨治,终无得净。
「寅初、答」,答复他,解释这个道理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正答前问」,正面回答前面的问题,再分二科。先说个比喻。「辰初、喻」,「答曰:譬如大摩尼宝,体性明净」,「摩尼」中国话叫如意,「大摩尼宝」,叫做大如意宝,是宝珠的名字,体性是光明清净的。「而有矿秽之垢」,「矿秽」就是矿石,「垢」是染垢。在矿石里面,不清净有染垢。「若人虽念宝性」,假若有人知道矿石里面有颗大如意珠,体性光明清净,「不以方便种种磨治」,不用种种方法把染垢磨掉。「终无得净」,它还是个矿石,终究不能成为大摩尼宝。
辰二、合(分三)
巳初、正合前文如是众生真如之法,体性空净,而有无量烦恼染垢。若人虽念真如,不以方便种种熏修,亦无得净。巳二、释众修行所以以垢无量徧一切法故,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。巳三、明善行顺真若人修行一切善法,自然归顺真如法故。
「辰二、合」,用法来合比喻,分三科。「巳初、正合前文」,「如是众生真如之法,体性空净」,众生人人都有真如,真如之法的本体空无妄染、清净无秽。「而有无量烦恼染垢」,但是众生被无量的烦恼染垢了。「若人虽念真如,不以方便种种熏修,亦无得净。」你学了大乘法,知道并且相信不疑,自己有光明清净的真如,你还得去修行。因为真如在无量无边烦恼里面,不用种种方便法门熏修,真如不会清净。
「巳二、释众修行所以」,解释众多修行的所以然。「以垢无量徧一切法故,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。」因为真如之体徧于一切法,垢染之法无量,也徧于一切法,你必须修一切善行,对治无量的烦恼,不然烦恼不能断尽,真如不会清净显现。
「巳三、明善行顺真」,「若人修行一切善法,自然归顺真如法故。」这就是随顺真如法性修行,善恶都是对待的,不是真如的本体。真如是绝待的,修善法怎么能证得绝待的真如呢?因为善法与真如法性相顺,你只要修一切善法,回向到真如实际,任运自然你会证得真如法。恶法违逆真如法性,你做恶法一定做到凡夫的生死道上,甚至最苦恼的做到地狱里去,因为恶法跟真如不随顺。你要修一切善法,一方面是对治无量无边的烦恼,一方面能随顺真如。
卯二、重显方便(分二)
辰初、标数
略说方便有四种。
「卯二、重显方便」,分二科。「辰初、标数」,「略说方便有四种」,地上菩萨是如实修行,三贤位菩萨修的是方便行,实际一直到成佛以前,都是方便行,到了坐在菩提树下,打坐修金刚喻定,才是成佛的行门。这里讲十信满心刚入初住位要修行,修四种方便行。
辰二、别释(分三)巳初、无住行(分三)
云何为四?午初、列名一者行根本方便。午二、释相(分二)未初、智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,离于妄见,不住生死。未二、悲观一切法因缘和合,业果不失,起于大悲,修诸福德,摄化众生,不住涅槃。午三、明修意以随顺法性无住故。
「辰二、别释」,分别解释,分三科。「巳初、无住行」,再分三科。「云何为四?」哪四种?「午初、列名」,列名回答。「一者行根本方便」,「行」是大乘行门,第一种是大乘行门的根本方便。「午二、释相」,解释大乘行门的根本方便是什么样子?再分二科。「未初、智」,要修大智。这个科叫做「无住行」,无住,就是不住,就是不执着,不执着于生死,不执着于涅槃,这就是大乘行门的根本。凡夫住于生死,执着生死;二乘住于涅槃,执着涅槃。这个行门超过凡夫、二乘,才叫做大乘行门。明明有生死之苦,怎么不住呢?这要修大乘的智慧,用智慧来观察。「谓观察一切法自性无生」,「观」是能观的智慧,你观一切法的自性、一切法的本体,从来没有生。有生才有死,根本没有生,哪有死呢?所以不学佛法的凡夫怕死,学了佛法的人要怕生,不生怎么会死呢?那就超过不学佛法的人的智慧。但是你执着生死可了,要了生死,还是二乘知见,不是大乘的智慧。大乘人观一切法的自性、本体根本没有生。「离于妄见,不住生死。」眼前事实证明有生有死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