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」信心成就要经过一万劫,这一万劫不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内,你先修一万劫,信心成就入到住位。从你入到住位那一天起,才开始算三大阿僧祇劫。所以信心成就是行门的根本修行,先修一万劫培行因,成就你的信心。经过一万劫,信心成就,是你在这一万劫对于诸佛亲承供养,但进不退。十信位的菩萨不能讲劫数,因为他进进退退,退到三恶道,不晓得要经过多少万劫才能出来,怎么能按时间算劫数呢?但进不退,亲承供养诸佛,修行你的信心,修行一万劫,信心自然成就。
讲三大阿僧祇劫时间更长,就是一万劫,也长得很。有人感叹:这大乘佛法难修,我还是不要修了!这样你就退堕了。你要晓得,你不懂得佛法,不了解佛法,你任运的去流轮生死,去吃些糊涂生、糊涂死的苦头,那还可以原谅。你懂得佛法却不精进,你要是退堕,不能原谅你。为什么?只有拼命往前修习,无论多少劫都不怕,这样你成佛才有份。三大阿僧祇劫不怕长,何况一万劫呢?你要晓得,我们自从无始以来当众生,受生死之苦,不晓得受了多少阿僧祇劫,你往后退,还是退到生死道,退到凡夫地,除了流转生死,没有第二条路好走,所以只有进不许退,这样一万劫很快就过去,很快就信心成就。怎样很快呢?以前我们讲到圆教是:「一念摄多劫,多劫摄一念。」你一念就摄多劫,不只摄一万劫,这道理一点都不玄奥,我们讲堂里的同学,年纪最轻的二十岁以上,再者三十岁、四十岁以上,像院长我已经八十岁了,这八十年怎么过的?不是转眼之际就过来了吗?所以不要怕时间长,你只要一直往前做去就对了。
「巳二、约胜缘明其发心」,遇见殊胜的外缘,引他发心。「诸佛菩萨教令发心」,经过一万劫,信心成就,十信圆满,入了住位,这时候不是遇见随类化身,也不是遇见佛像,有资格可以真正见到诸佛菩萨,给你讲开示,叫你发心。「或以大悲故,能自发心。」或者你看见众生苦,发大悲心,欲拔一切众生苦,由大悲心再引起菩提心,这是自己能发心。「或因正法欲灭,以护法因缘,能自发心。」或者你看见佛教的正法要灭了,你因为护持佛法的因缘,能自己发心。这三种发心,都是最殊胜、最正确的发心。
卯二、结成位
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,入正定聚,毕竟不退。名住如来种中,正因相应。
「卯二、结成位」,信成就发心,得什么利益呢?「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」,这位菩萨信心成就就能发心。「入正定聚」,就是入到初住位,初住位叫发心住,跟十信位菩萨大不相同。「毕竟不退」,十信位菩萨进进退退,入了住位后,安住不动,但进不退。
「名住如来种中,正因相应。」十信圆满,就是十信成就入了初住位,就住到如来种中。「种」者能生之义,你种了成佛的种子,将来一定能生佛果出来。十住位中除了发心住,还有生贵住、童真住、灌顶住,都是生于如来种中。贵人莫过于佛,生到佛的家里,叫生贵住。童真入道,成了佛家里的小孩子,叫童真住。能绍隆佛种,能接佛的位子,小孩子受了灌顶礼,将来决定能当国王,叫灌顶住。住于如来种中,决定将来可以生出佛来,这叫做「正因相应」,如是因而得如是果。他天天不修十善法,为非作歹,怎样能成佛呢?跟成佛的因不相应。一定要十信满心以后,入了住位,才是成佛的正因,将来一定能够证果。
寅二、举劣显胜(分二)卯初、明劣相(分二)辰初、内因力微(分二)
巳初、惑重若有众生善根微少,久远已来烦恼深厚。巳二、德薄(分三)午初、倒求人天虽值于佛亦得供养,然起人天种子,午二、异求小果或起二乘种子。午三、犹豫大乘设有求大乘者,根则不定,若进若退。
「寅二、举劣显胜」,举出卑劣的发心,显出殊胜的发心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明劣相」,明卑劣之相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内因力微」,内心善根之力很微弱,再分二科。
「巳初、惑重」,第一科讲他的烦恼深厚。「若有众生善根微少,久远已来烦恼深厚。」假若有闻到大乘法,发了信心的众生,但是他的善根微少,不能精进修行。为什么善根微少?因为久远以来烦恼深厚,这里不说无明惑,尘沙惑,就说三界以内见思二惑深厚,就是他的烦恼深厚。
「巳二、德薄」,第二科讲他的福德浅薄,再分三小科。「午初、倒求人天」,佛教叫他成佛,他要颠倒求人天的果报。「虽值于佛亦得供养,然起人天种子」,虽然他遇到佛像,也供养佛像,然而不发大乘心,不发成佛的心,他起人天种子,想来生来世转个人,来生来世要生天,这叫做内因力微,善根微少。想到众生的苦恼,要发大悲心,正法欲灭,要发护法的心,看到此文要起观照,现在的佛教徒不算少,在台湾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佛,有几个发大乘心呢?一到法会,寺院里都是人,信徒都要来拜拜,都要来供养。尤其是台湾的信徒,进寺庙都带着供养品,他培了福,培了人天福报。再进一步观察,他要求来生来世转人,来生来世生天,这是种人天的种子,这已经是倒求了,然而这种信徒还是少的,统统求现在要发财,家庭要平安,都只是来求现在,根本没有想到来生来世。所以应该起大悲心,去教化众生,他们怎么只顾眼前不讲来生?因为他们不懂,这样的信徒怎么肯发心出家呢?纵使出家也不会发菩提心,对佛教不能帮忙,这样正法要灭,他应该护法,应该弘法利生。
「午二、异求小果」,「异求」,不同的求。与求大乘不同,求小乘果报。「或起二乘种子」,二乘人修行要自己了生死,众生他不管。观察在家信徒,到佛寺来拜佛祖献供养,求什么?最高明还是人天种子,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。再观察出家人,不是凡夫,就是二乘。凡夫一天到晚忙忙碌碌,争名夺利,嫉妒障碍。二乘人发道心要自己了生死,离开寺院,跑到没有人的地方,搭一间小茅蓬修行,众生死活他不管。
「午三、犹豫大乘」,「设有求大乘者,根则不定,若进若退。」这种人遇见善知识,讲大乘经论,他听见觉得很好,应该发心,但是犹豫不定,不能下定决心为度众生而成佛道,于是精进几天,又懈怠下来。他知道大乘法好,但是不能如法修行。
辰二、外缘力劣(分二)
巳初、明行时未满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,巳二、遇缘不胜(分四)午初、观佛色于中遇缘,亦有发心。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。午二、供大众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。午三、劣友劝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。午四、学他发或学他发心。
「辰二、外缘力劣」,外缘之力微劣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明行时未满」,他修行的时间还没有圆满。「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」,这是最高明的佛弟子,他发了大乘心,见了佛就供养,但是还没有经过一万劫,十信还没有圆满。「巳二、遇缘不胜」,遇到的因缘不殊胜,再分四小科。「午初、观佛色」,看见佛的色相发心。「于中遇缘,亦有发心」,遇着外缘也能发心,「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」,看见寺院里装的佛像色相庄严,他发了心,这个发心难得,但是他因为着了色相而发心,并不是殊胜的发心。「午二、供大众」,「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」,遇见人家打斋供众,看见出家人应供的时候威仪庄严,忽然间发了心,还是着相发心。前面是着佛相,这是着僧相。「午三、劣友劝」,遇到不高明的道友劝他。「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」,或者遇见二乘人教令他发心,给他讲的开示,都是叫他了生死,不叫他弘法利生,这是遇见卑劣的善友。「午四、学他发」,「或学他发心」,随人起倒,像拜佛,人家拜下去,他也拜下去;人家站起来,他也站起来,根本没有发拜佛的心。就是人家发心,他也发心;人家出家,他也出家,没有发真正的菩提心,就是随着他人发心,以上四种外缘都不高明。
卯二、结成退失
如是等发心,悉皆不定。遇恶因缘,或便退失堕二乘地。
「卯二、结成退失」,「如是等发心,悉皆不定。」上面这些发心是着相发心,统统不会安定。「遇恶因缘,或便退失堕二乘地。」着佛相发心,着僧相发心,或者学人家发心,发心不坚固,遇见外面障碍的因缘,就把发心退下来。原本发心要去度众生,这时候不度了,堕二乘地,要自己修行了。这样的出家人还不在少数,他要去度信徒,要去修寺院,要去装佛像,天天忙得不可开交,他不晓得这是亲承供养,栽培自己的善根。他天天忙得团团转,忙得头昏脑胀,忽然间觉得出家一天到晚忙,自己没有用到功,寺院不能住,得上山住茅蓬修行,就退失大菩提心,堕二乘地。这种人发心的因缘卑劣,心发得不高明、不坚定,他不晓得大乘佛法就是利益众生,天天忙忙碌碌,都忙凡夫的事,忙争名夺利,对于他人嫉妒障碍,大乘心、大菩提心退失。论文上「或便退失堕二乘地」,实际是「或便退失堕凡夫地」,你要度众生,怎么能离开众生?你不起佛殿,不起讲堂,不装佛像,怎么接引众生?接引众生是修行用功,培养自己的信心,这个道理不知道,就堕凡夫地。堕凡夫地,起凡夫的分别心,一定要争名夺利,不要没有钱的信徒,有钱的想办法拉过来,这不是凡夫心,是什么心?这样就嫉妒障碍,把信徒拉过来,要信徒相信我,就得赞叹自己的功德,自赞一定毁他,结果退失大菩提心,堕凡夫地。
子二、显发心之相(分二)丑初、正明三心(分二)
寅初、问复次信成就发心者,发何等心?寅二、答(分二)卯初、标数略说有三种。卯二、别释云何为三?一者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。二者深心,乐集一切诸善行故。三者大悲心,欲拔一切众生苦故。
「子二、显发心之相」,发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