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「发」是发心,「趣」是趣向,「道」是佛道,分别说明发心趣向佛道之相,分二科。「辛初、总标大意,以显其名」,把发心趣向佛道之相的大意总标出来,显出来发心趣向佛道的名。「分别发趣道相者,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」,分别说明发心趣向佛道之相,「道」,是诸佛所证的道,也就是涅槃道、菩提道。「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」,菩萨发大乘心修行要趣向佛道,发心各有不同,这里再加分别,把义理解释明白。

  辛二、别开分别(分三)

  壬初、标数

  略说发心有三种。

  「辛二、别开分别」,分三科。「壬初、标数」,「略说发心有三种」,简略说明菩萨位的发心有三种。

  壬二、列名

  云何为三?一者信成就发心,二者解行发心,三者证发心。

  「壬二、列名」,「云何为三?」哪三种呢?「一者信成就发心,二者解行发心,三者证发心。」把大乘菩萨的发心,由浅至深,分三种,第一、信成就发心,就是十信修圆满,入了十住初位的发心。第二、解行发心,「解」是解悟,十住位也叫「十解位」,解悟了真如之理。「行」就是十行位的菩萨修六度万行。即十住、十行修圆满,入于十回向位菩萨的发心,叫做「解行发心」。第三、证发心,就是亲证法身登地以上菩萨的发心。这三种发心就是把等觉位含到十地里面,把五十个位的菩萨分成三类。

  壬三、辨相(分三)癸初、信成就发心(分三)子初、明信心成就之行(分二)

  丑初、问

  信成就发心者,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得信成就,堪能发心?

  「壬三、辨相」,辨义相,分三科。「癸初、信成就发心」,再分三科。「子初、明信心成就之行」,怎样能信心成就?修什么行门?分二科。「丑初、问」,信成就发心是菩萨最浅的发心,我们对于大乘法都发了信心,但是信心还没有成就,这正是应我们的机说法,所以要特别注意研究,好下手用功。

  「信成就发心者,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」假设有一个人问: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呢?修何等行门?「得信成就,堪能发心?」「堪」就是能,才能得到信心成就,才能发这个心?

  丑二、答(分二)寅初、正答前问(分二)卯初、答三问(分三)

  辰初、答初问所谓依不定聚众生,辰二、答第二问(分二)巳初、辨行因有熏习善根力故,信业果报,能起十善,厌生死苦,欲求无上菩提。巳二、明修行缘得值诸佛,亲承供养,修行信心。辰三、答第三问(分二)巳初、明时满行成经一万劫,信心成就故。巳二、约胜缘明其发心诸佛菩萨教令发心,或以大悲故,能自发心。或因正法欲灭,以护法因缘,能自发心。

  「丑二、答」,下面就答复他,正是对我们讲的,要注意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正答前问」,这是总科,正答前面所问的,再分二科。「卯初、答三问」,答复前面三个问题: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发什么心?再分三科。「辰初、答初问」,先回答第一个问题,是什么人?一切众生分成三大聚:邪定聚、不定聚、正定聚。邪定聚的众生,定于邪,定于邪魔外道,你劝他可不好劝,凡夫不信因果,你想度化他也很困难。不定聚的众生,对于佛、法、僧三宝,对于因果之法有了信仰心,但是他的信心没有成就,进进退退。正定聚的众生,信心圆满成就入十住位,安住不退,只有进没有退。第一个发心,叫做信成就发心,是什么人呢?「所谓依不定聚众生」,就是对大乘法初发信心,而十个信心没有圆满的众生。

  「辰二、答第二问」,回答第二个问题,修何等行门?「巳初、辨行因」,辨他行门之因,菩萨发心修行,有最基本的行门,叫做行门之因。「有熏习善根力故」,熏习,有外熏、内熏,外熏就是今生今世的外缘,师教之缘的熏习。内熏就是本觉内熏的力量,并依前生前世种的善根,有内因熏习之力。前生前世怎么会种了善根呢?也是遇到师教之缘,受了熏习,才种善根,所以熏习二字,可以解到今生,也可以解到前生。总而言之,他有净法的内因、净法的外缘。

  「信业果报」,「业」是业因,他一听就相信业因果报。释迦如来所说的全部佛法,不出因果二字,要是不相信因果二字,根本不会学到佛法,这种人叫做一阐提,根本没有善根,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报应。《大乘起信论》不是空宗的论文,学大乘空宗,一直破相、扫相,我们的根机不够,会落到豁达空拨因果。《大乘起信论》把大乘终教的道理,都给你说完全,但要从最基本做起,就是要相信因果报应,因果二字是因果律,是天然的法律,你造什么因,得什么果,这是佛教的基本道理。全部的佛法,四圣六凡,不出因果二字,释迦佛都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,怎么成为四圣?修了四圣之因。怎么转为六凡?造了六凡的因。四圣六凡是个果法,有因才有果,无因生果是外道论,佛教讲因果,你学大乘法不讲因果,那还是佛法吗?

  「能起十善」,「起」是起修,你就起十种善法,叫止善、行善,《会阅笔记》上有,第一叫止善,止恶行善,不叫止恶,叫止善,止善就是止恶,止恶之善就是止善,止善是消极的善,就是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,身业: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是身体的三种止善。口业:不妄言、不绮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,是口业的四种止善。意业: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是意业的三种止善。光止恶不行,你还要去行善,因为你要利益众生。身业:不杀生,还要行放生。不偷盗,还要行布施。不邪淫,还要修梵行,就是出家人不淫的行门。口业:不妄言,还要说诚实语。不绮语,还要说质直语,质者本也,就是本质语,也是说老实话,应该说什么就说什么。不两舌,还要说和诤语,两舌就是挑拨斗争,不但不挑拨斗争,人家有了斗争,还给他和解,叫和诤。不恶口,还要说柔软语,四摄法叫爱语摄,要摄化众生。意业:不贪,还要修不净观。不瞋,还要修慈悲观。不愚痴,还要修因缘观。

  这十种善法顺真如,从哪里下手修行呢?清净三业,先止恶,再行善,就顺真如。不是尽说大乘理,说得很高,把脚踏实地用功的功夫忽略掉,永远都是空中楼阁的大乘。修大乘法,一、要相信因果报应,二、要止恶修善,以此为基础,再修六度万行。

  「厌生死苦,欲求无上菩提。」是从「信业果报」来的。你造了生死的业,才受生死之苦。生死之苦是果报法,起惑造业是因,你不造生死之因,就不会受生死之苦,你要厌离生死之苦,光厌离不行,它是个果报,你得不要造生死的业因,这是恶因恶果。善因善果呢?不求人天福报,不求二乘小果,要求无上菩提,那是个善果,得修无上菩提之因。无上菩提是什么因?六度万行,再加上四摄法,六度四摄,就是求无上菩提的因,结果你证得无上菩提。前面一再讲要厌生死苦,乐求涅槃,这里怎么换成「欲求无上菩提」呢?因为恐怕你偏到一边去,成佛有二个果,一个涅槃果,一个菩提果。涅槃果是理果,证得不生不灭的理体,就证得涅槃。菩提果是智果,证得无上的智慧,就叫菩提果。两个果,理智不二,前面讲过,始觉是始觉智,本觉是本觉理,证到究竟觉的时候,始觉智与本觉理契合,没有二个觉,只有一个觉。成佛有二个果,其实还是一个果,就是佛果。由业因果报,证到涅槃果,了生死是因,证得涅槃是果;证到菩提果,断了烦恼是因,证得菩提是果。「厌生死苦,欲求无上菩提。」或「欲求无余涅槃」,说涅槃的因,说菩提的果,叫我们断尽烦恼,欲求无上菩提;了脱生死,证得无余涅槃,所以厌离生死苦,证得涅槃,也就是证得无上菩提。

  「巳二、明修行缘」,内因有熏习善根之力,相信因果,能起十善,厌生死苦,都是自己内熏的力量。内熏是因,外面得有缘,因缘具足才能成就净法,修行的缘是怎样呢?十信还没有圆满的菩萨,「得值诸佛」,「值」者遇也,遇见诸佛,什么佛呢?就是随类化身、随类应身,前面说:「或为眷属父母诸亲,或为给使,或为知友」这些佛,再者就是佛像。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,你有善根,遇到的是小化身佛,丈六金身,没有善根,跟佛同时出世的人也遇不到。佛经上说,舍卫国一共有九亿人,印度十万为亿,九亿人就是九十万人,是个大都市。释迦佛要度众生,每天要去舍卫国托钵化饭,有三亿人能见到佛、闻到法;有三亿人只见到佛,没有闻到法;还有三亿人没有见到佛,也没有闻到法,那是正法时代的末法众生,跟佛同时出世算是正法,但是没有看见佛,没有闻到法,不就是末法吗?释迦佛涅槃以后,以佛像为住持佛宝,能遇到佛像,能生起信心,这是前生前世有善根。遇见诸佛,不是真正遇见佛,佛出世是随类现身,或是父母、眷属、知友,他能劝你学佛法,劝你出家,那就是你的佛,他跟你说的话,就是法。乃至于你遇见佛像,能生起信心,那佛像就是你的诸佛,遇到诸佛怎么样?「亲承供养,修行信心。」亲承供养是修行信心的方法。「亲」是亲近,「承」是承事,「供」是供给,「养」是敬养。实际只分成三件事:一、亲近佛,二、承事佛,给佛做事。三、供养佛。大乘讲起理来非常玄奥高深,做起功夫来必要脚踏实地,从事相上下手,你见佛像有了信心,你得多亲近佛,承事佛,给佛做事。你自己有佛堂,要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,要烧香、供水、献花,这都是承事。承事诸佛,是修行信心的功夫,叫你的信心一天一天增加。供养,随分供养,一朵花、一支香,必须要恭敬供养,只要你发恭敬心,就培了福,就可修行你的信心。修行在哪里用功呢?就在亲承供养诸佛,你的信心一天天的增加,信心必须从事相入手,才能长养、成就。

  「辰三、答第三问」,回答第三个问题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明时满行成」,「经一万劫,信心成就故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