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「發」是發心,「趣」是趣向,「道」是佛道,分別說明發心趣向佛道之相,分二科。「辛初、總標大意,以顯其名」,把發心趣向佛道之相的大意總標出來,顯出來發心趣向佛道的名。「分別發趣道相者,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」,分別說明發心趣向佛道之相,「道」,是諸佛所證的道,也就是涅槃道、菩提道。「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」,菩薩發大乘心修行要趣向佛道,發心各有不同,這裏再加分別,把義理解釋明白。
辛二、別開分別(分叁)
壬初、標數
略說發心有叁種。
「辛二、別開分別」,分叁科。「壬初、標數」,「略說發心有叁種」,簡略說明菩薩位的發心有叁種。
壬二、列名
雲何爲叁?一者信成就發心,二者解行發心,叁者證發心。
「壬二、列名」,「雲何爲叁?」哪叁種呢?「一者信成就發心,二者解行發心,叁者證發心。」把大乘菩薩的發心,由淺至深,分叁種,第一、信成就發心,就是十信修圓滿,入了十住初位的發心。第二、解行發心,「解」是解悟,十住位也叫「十解位」,解悟了真如之理。「行」就是十行位的菩薩修六度萬行。即十住、十行修圓滿,入于十回向位菩薩的發心,叫做「解行發心」。第叁、證發心,就是親證法身登地以上菩薩的發心。這叁種發心就是把等覺位含到十地裏面,把五十個位的菩薩分成叁類。
壬叁、辨相(分叁)癸初、信成就發心(分叁)子初、明信心成就之行(分二)
醜初、問
信成就發心者,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得信成就,堪能發心?
「壬叁、辨相」,辨義相,分叁科。「癸初、信成就發心」,再分叁科。「子初、明信心成就之行」,怎樣能信心成就?修什麼行門?分二科。「醜初、問」,信成就發心是菩薩最淺的發心,我們對于大乘法都發了信心,但是信心還沒有成就,這正是應我們的機說法,所以要特別注意研究,好下手用功。
「信成就發心者,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」假設有一個人問:是什麼地位的菩薩呢?修何等行門?「得信成就,堪能發心?」「堪」就是能,才能得到信心成就,才能發這個心?
醜二、答(分二)寅初、正答前問(分二)卯初、答叁問(分叁)
辰初、答初問所謂依不定聚衆生,辰二、答第二問(分二)巳初、辨行因有熏習善根力故,信業果報,能起十善,厭生死苦,欲求無上菩提。巳二、明修行緣得值諸佛,親承供養,修行信心。辰叁、答第叁問(分二)巳初、明時滿行成經一萬劫,信心成就故。巳二、約勝緣明其發心諸佛菩薩教令發心,或以大悲故,能自發心。或因正法欲滅,以護法因緣,能自發心。
「醜二、答」,下面就答複他,正是對我們講的,要注意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正答前問」,這是總科,正答前面所問的,再分二科。「卯初、答叁問」,答複前面叁個問題: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發什麼心?再分叁科。「辰初、答初問」,先回答第一個問題,是什麼人?一切衆生分成叁大聚:邪定聚、不定聚、正定聚。邪定聚的衆生,定于邪,定于邪魔外道,你勸他可不好勸,凡夫不信因果,你想度化他也很困難。不定聚的衆生,對于佛、法、僧叁寶,對于因果之法有了信仰心,但是他的信心沒有成就,進進退退。正定聚的衆生,信心圓滿成就入十住位,安住不退,只有進沒有退。第一個發心,叫做信成就發心,是什麼人呢?「所謂依不定聚衆生」,就是對大乘法初發信心,而十個信心沒有圓滿的衆生。
「辰二、答第二問」,回答第二個問題,修何等行門?「巳初、辨行因」,辨他行門之因,菩薩發心修行,有最基本的行門,叫做行門之因。「有熏習善根力故」,熏習,有外熏、內熏,外熏就是今生今世的外緣,師教之緣的熏習。內熏就是本覺內熏的力量,並依前生前世種的善根,有內因熏習之力。前生前世怎麼會種了善根呢?也是遇到師教之緣,受了熏習,才種善根,所以熏習二字,可以解到今生,也可以解到前生。總而言之,他有淨法的內因、淨法的外緣。
「信業果報」,「業」是業因,他一聽就相信業因果報。釋迦如來所說的全部佛法,不出因果二字,要是不相信因果二字,根本不會學到佛法,這種人叫做一闡提,根本沒有善根,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報應。《大乘起信論》不是空宗的論文,學大乘空宗,一直破相、掃相,我們的根機不夠,會落到豁達空撥因果。《大乘起信論》把大乘終教的道理,都給你說完全,但要從最基本做起,就是要相信因果報應,因果二字是因果律,是天然的法律,你造什麼因,得什麼果,這是佛教的基本道理。全部的佛法,四聖六凡,不出因果二字,釋迦佛都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,怎麼成爲四聖?修了四聖之因。怎麼轉爲六凡?造了六凡的因。四聖六凡是個果法,有因才有果,無因生果是外道論,佛教講因果,你學大乘法不講因果,那還是佛法嗎?
「能起十善」,「起」是起修,你就起十種善法,叫止善、行善,《會閱筆記》上有,第一叫止善,止惡行善,不叫止惡,叫止善,止善就是止惡,止惡之善就是止善,止善是消極的善,就是身口意叁業分成十種,身業: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是身體的叁種止善。口業:不妄言、不绮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,是口業的四種止善。意業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是意業的叁種止善。光止惡不行,你還要去行善,因爲你要利益衆生。身業:不殺生,還要行放生。不偷盜,還要行布施。不邪淫,還要修梵行,就是出家人不淫的行門。口業:不妄言,還要說誠實語。不绮語,還要說質直語,質者本也,就是本質語,也是說老實話,應該說什麼就說什麼。不兩舌,還要說和诤語,兩舌就是挑撥鬥爭,不但不挑撥鬥爭,人家有了鬥爭,還給他和解,叫和诤。不惡口,還要說柔軟語,四攝法叫愛語攝,要攝化衆生。意業:不貪,還要修不淨觀。不瞋,還要修慈悲觀。不愚癡,還要修因緣觀。
這十種善法順真如,從哪裏下手修行呢?清淨叁業,先止惡,再行善,就順真如。不是盡說大乘理,說得很高,把腳踏實地用功的功夫忽略掉,永遠都是空中樓閣的大乘。修大乘法,一、要相信因果報應,二、要止惡修善,以此爲基礎,再修六度萬行。
「厭生死苦,欲求無上菩提。」是從「信業果報」來的。你造了生死的業,才受生死之苦。生死之苦是果報法,起惑造業是因,你不造生死之因,就不會受生死之苦,你要厭離生死之苦,光厭離不行,它是個果報,你得不要造生死的業因,這是惡因惡果。善因善果呢?不求人天福報,不求二乘小果,要求無上菩提,那是個善果,得修無上菩提之因。無上菩提是什麼因?六度萬行,再加上四攝法,六度四攝,就是求無上菩提的因,結果你證得無上菩提。前面一再講要厭生死苦,樂求涅槃,這裏怎麼換成「欲求無上菩提」呢?因爲恐怕你偏到一邊去,成佛有二個果,一個涅槃果,一個菩提果。涅槃果是理果,證得不生不滅的理體,就證得涅槃。菩提果是智果,證得無上的智慧,就叫菩提果。兩個果,理智不二,前面講過,始覺是始覺智,本覺是本覺理,證到究竟覺的時候,始覺智與本覺理契合,沒有二個覺,只有一個覺。成佛有二個果,其實還是一個果,就是佛果。由業因果報,證到涅槃果,了生死是因,證得涅槃是果;證到菩提果,斷了煩惱是因,證得菩提是果。「厭生死苦,欲求無上菩提。」或「欲求無余涅槃」,說涅槃的因,說菩提的果,叫我們斷盡煩惱,欲求無上菩提;了脫生死,證得無余涅槃,所以厭離生死苦,證得涅槃,也就是證得無上菩提。
「巳二、明修行緣」,內因有熏習善根之力,相信因果,能起十善,厭生死苦,都是自己內熏的力量。內熏是因,外面得有緣,因緣具足才能成就淨法,修行的緣是怎樣呢?十信還沒有圓滿的菩薩,「得值諸佛」,「值」者遇也,遇見諸佛,什麼佛呢?就是隨類化身、隨類應身,前面說:「或爲眷屬父母諸親,或爲給使,或爲知友」這些佛,再者就是佛像。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,你有善根,遇到的是小化身佛,丈六金身,沒有善根,跟佛同時出世的人也遇不到。佛經上說,舍衛國一共有九億人,印度十萬爲億,九億人就是九十萬人,是個大都市。釋迦佛要度衆生,每天要去舍衛國托缽化飯,有叁億人能見到佛、聞到法;有叁億人只見到佛,沒有聞到法;還有叁億人沒有見到佛,也沒有聞到法,那是正法時代的末法衆生,跟佛同時出世算是正法,但是沒有看見佛,沒有聞到法,不就是末法嗎?釋迦佛涅槃以後,以佛像爲住持佛寶,能遇到佛像,能生起信心,這是前生前世有善根。遇見諸佛,不是真正遇見佛,佛出世是隨類現身,或是父母、眷屬、知友,他能勸你學佛法,勸你出家,那就是你的佛,他跟你說的話,就是法。乃至于你遇見佛像,能生起信心,那佛像就是你的諸佛,遇到諸佛怎麼樣?「親承供養,修行信心。」親承供養是修行信心的方法。「親」是親近,「承」是承事,「供」是供給,「養」是敬養。實際只分成叁件事:一、親近佛,二、承事佛,給佛做事。叁、供養佛。大乘講起理來非常玄奧高深,做起功夫來必要腳踏實地,從事相上下手,你見佛像有了信心,你得多親近佛,承事佛,給佛做事。你自己有佛堂,要把佛堂打掃得幹幹淨淨,要燒香、供水、獻花,這都是承事。承事諸佛,是修行信心的功夫,叫你的信心一天一天增加。供養,隨分供養,一朵花、一支香,必須要恭敬供養,只要你發恭敬心,就培了福,就可修行你的信心。修行在哪裏用功呢?就在親承供養諸佛,你的信心一天天的增加,信心必須從事相入手,才能長養、成就。
「辰叁、答第叁問」,回答第叁個問題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明時滿行成」,「經一萬劫,信心成就故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