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」信心成就要經過一萬劫,這一萬劫不在叁大阿僧祇劫以內,你先修一萬劫,信心成就入到住位。從你入到住位那一天起,才開始算叁大阿僧祇劫。所以信心成就是行門的根本修行,先修一萬劫培行因,成就你的信心。經過一萬劫,信心成就,是你在這一萬劫對于諸佛親承供養,但進不退。十信位的菩薩不能講劫數,因爲他進進退退,退到叁惡道,不曉得要經過多少萬劫才能出來,怎麼能按時間算劫數呢?但進不退,親承供養諸佛,修行你的信心,修行一萬劫,信心自然成就。

  講叁大阿僧祇劫時間更長,就是一萬劫,也長得很。有人感歎:這大乘佛法難修,我還是不要修了!這樣你就退墮了。你要曉得,你不懂得佛法,不了解佛法,你任運的去流輪生死,去吃些糊塗生、糊塗死的苦頭,那還可以原諒。你懂得佛法卻不精進,你要是退墮,不能原諒你。爲什麼?只有拼命往前修習,無論多少劫都不怕,這樣你成佛才有份。叁大阿僧祇劫不怕長,何況一萬劫呢?你要曉得,我們自從無始以來當衆生,受生死之苦,不曉得受了多少阿僧祇劫,你往後退,還是退到生死道,退到凡夫地,除了流轉生死,沒有第二條路好走,所以只有進不許退,這樣一萬劫很快就過去,很快就信心成就。怎樣很快呢?以前我們講到圓教是:「一念攝多劫,多劫攝一念。」你一念就攝多劫,不只攝一萬劫,這道理一點都不玄奧,我們講堂裏的同學,年紀最輕的二十歲以上,再者叁十歲、四十歲以上,像院長我已經八十歲了,這八十年怎麼過的?不是轉眼之際就過來了嗎?所以不要怕時間長,你只要一直往前做去就對了。

  「巳二、約勝緣明其發心」,遇見殊勝的外緣,引他發心。「諸佛菩薩教令發心」,經過一萬劫,信心成就,十信圓滿,入了住位,這時候不是遇見隨類化身,也不是遇見佛像,有資格可以真正見到諸佛菩薩,給你講開示,叫你發心。「或以大悲故,能自發心。」或者你看見衆生苦,發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,由大悲心再引起菩提心,這是自己能發心。「或因正法欲滅,以護法因緣,能自發心。」或者你看見佛教的正法要滅了,你因爲護持佛法的因緣,能自己發心。這叁種發心,都是最殊勝、最正確的發心。

  卯二、結成位

 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,入正定聚,畢竟不退。名住如來種中,正因相應。

  「卯二、結成位」,信成就發心,得什麼利益呢?「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」,這位菩薩信心成就就能發心。「入正定聚」,就是入到初住位,初住位叫發心住,跟十信位菩薩大不相同。「畢竟不退」,十信位菩薩進進退退,入了住位後,安住不動,但進不退。

  「名住如來種中,正因相應。」十信圓滿,就是十信成就入了初住位,就住到如來種中。「種」者能生之義,你種了成佛的種子,將來一定能生佛果出來。十住位中除了發心住,還有生貴住、童真住、灌頂住,都是生于如來種中。貴人莫過于佛,生到佛的家裏,叫生貴住。童真入道,成了佛家裏的小孩子,叫童真住。能紹隆佛種,能接佛的位子,小孩子受了灌頂禮,將來決定能當國王,叫灌頂住。住于如來種中,決定將來可以生出佛來,這叫做「正因相應」,如是因而得如是果。他天天不修十善法,爲非作歹,怎樣能成佛呢?跟成佛的因不相應。一定要十信滿心以後,入了住位,才是成佛的正因,將來一定能夠證果。

  寅二、舉劣顯勝(分二)卯初、明劣相(分二)辰初、內因力微(分二)

  巳初、惑重若有衆生善根微少,久遠已來煩惱深厚。巳二、德薄(分叁)午初、倒求人天雖值于佛亦得供養,然起人天種子,午二、異求小果或起二乘種子。午叁、猶豫大乘設有求大乘者,根則不定,若進若退。

  「寅二、舉劣顯勝」,舉出卑劣的發心,顯出殊勝的發心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明劣相」,明卑劣之相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內因力微」,內心善根之力很微弱,再分二科。

  「巳初、惑重」,第一科講他的煩惱深厚。「若有衆生善根微少,久遠已來煩惱深厚。」假若有聞到大乘法,發了信心的衆生,但是他的善根微少,不能精進修行。爲什麼善根微少?因爲久遠以來煩惱深厚,這裏不說無明惑,塵沙惑,就說叁界以內見思二惑深厚,就是他的煩惱深厚。

  「巳二、德薄」,第二科講他的福德淺薄,再分叁小科。「午初、倒求人天」,佛教叫他成佛,他要顛倒求人天的果報。「雖值于佛亦得供養,然起人天種子」,雖然他遇到佛像,也供養佛像,然而不發大乘心,不發成佛的心,他起人天種子,想來生來世轉個人,來生來世要生天,這叫做內因力微,善根微少。想到衆生的苦惱,要發大悲心,正法欲滅,要發護法的心,看到此文要起觀照,現在的佛教徒不算少,在臺灣大概有叁分之二的人信佛,有幾個發大乘心呢?一到法會,寺院裏都是人,信徒都要來拜拜,都要來供養。尤其是臺灣的信徒,進寺廟都帶著供養品,他培了福,培了人天福報。再進一步觀察,他要求來生來世轉人,來生來世生天,這是種人天的種子,這已經是倒求了,然而這種信徒還是少的,統統求現在要發財,家庭要平安,都只是來求現在,根本沒有想到來生來世。所以應該起大悲心,去教化衆生,他們怎麼只顧眼前不講來生?因爲他們不懂,這樣的信徒怎麼肯發心出家呢?縱使出家也不會發菩提心,對佛教不能幫忙,這樣正法要滅,他應該護法,應該弘法利生。

  「午二、異求小果」,「異求」,不同的求。與求大乘不同,求小乘果報。「或起二乘種子」,二乘人修行要自己了生死,衆生他不管。觀察在家信徒,到佛寺來拜佛祖獻供養,求什麼?最高明還是人天種子,沒有想到了生死出叁界。再觀察出家人,不是凡夫,就是二乘。凡夫一天到晚忙忙碌碌,爭名奪利,嫉妒障礙。二乘人發道心要自己了生死,離開寺院,跑到沒有人的地方,搭一間小茅蓬修行,衆生死活他不管。

  「午叁、猶豫大乘」,「設有求大乘者,根則不定,若進若退。」這種人遇見善知識,講大乘經論,他聽見覺得很好,應該發心,但是猶豫不定,不能下定決心爲度衆生而成佛道,于是精進幾天,又懈怠下來。他知道大乘法好,但是不能如法修行。

  辰二、外緣力劣(分二)

  巳初、明行時未滿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,巳二、遇緣不勝(分四)午初、觀佛色于中遇緣,亦有發心。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。午二、供大衆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。午叁、劣友勸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。午四、學他發或學他發心。

  「辰二、外緣力劣」,外緣之力微劣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明行時未滿」,他修行的時間還沒有圓滿。「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」,這是最高明的佛弟子,他發了大乘心,見了佛就供養,但是還沒有經過一萬劫,十信還沒有圓滿。「巳二、遇緣不勝」,遇到的因緣不殊勝,再分四小科。「午初、觀佛色」,看見佛的色相發心。「于中遇緣,亦有發心」,遇著外緣也能發心,「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」,看見寺院裏裝的佛像色相莊嚴,他發了心,這個發心難得,但是他因爲著了色相而發心,並不是殊勝的發心。「午二、供大衆」,「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」,遇見人家打齋供衆,看見出家人應供的時候威儀莊嚴,忽然間發了心,還是著相發心。前面是著佛相,這是著僧相。「午叁、劣友勸」,遇到不高明的道友勸他。「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」,或者遇見二乘人教令他發心,給他講的開示,都是叫他了生死,不叫他弘法利生,這是遇見卑劣的善友。「午四、學他發」,「或學他發心」,隨人起倒,像拜佛,人家拜下去,他也拜下去;人家站起來,他也站起來,根本沒有發拜佛的心。就是人家發心,他也發心;人家出家,他也出家,沒有發真正的菩提心,就是隨著他人發心,以上四種外緣都不高明。

  卯二、結成退失

  如是等發心,悉皆不定。遇惡因緣,或便退失墮二乘地。

  「卯二、結成退失」,「如是等發心,悉皆不定。」上面這些發心是著相發心,統統不會安定。「遇惡因緣,或便退失墮二乘地。」著佛相發心,著僧相發心,或者學人家發心,發心不堅固,遇見外面障礙的因緣,就把發心退下來。原本發心要去度衆生,這時候不度了,墮二乘地,要自己修行了。這樣的出家人還不在少數,他要去度信徒,要去修寺院,要去裝佛像,天天忙得不可開交,他不曉得這是親承供養,栽培自己的善根。他天天忙得團團轉,忙得頭昏腦脹,忽然間覺得出家一天到晚忙,自己沒有用到功,寺院不能住,得上山住茅蓬修行,就退失大菩提心,墮二乘地。這種人發心的因緣卑劣,心發得不高明、不堅定,他不曉得大乘佛法就是利益衆生,天天忙忙碌碌,都忙凡夫的事,忙爭名奪利,對于他人嫉妒障礙,大乘心、大菩提心退失。論文上「或便退失墮二乘地」,實際是「或便退失墮凡夫地」,你要度衆生,怎麼能離開衆生?你不起佛殿,不起講堂,不裝佛像,怎麼接引衆生?接引衆生是修行用功,培養自己的信心,這個道理不知道,就墮凡夫地。墮凡夫地,起凡夫的分別心,一定要爭名奪利,不要沒有錢的信徒,有錢的想辦法拉過來,這不是凡夫心,是什麼心?這樣就嫉妒障礙,把信徒拉過來,要信徒相信我,就得贊歎自己的功德,自贊一定毀他,結果退失大菩提心,墮凡夫地。

  子二、顯發心之相(分二)醜初、正明叁心(分二)

  寅初、問複次信成就發心者,發何等心?寅二、答(分二)卯初、標數略說有叁種。卯二、別釋雲何爲叁?一者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。二者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故。叁者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
  「子二、顯發心之相」,發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