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之相是什麼樣子?分二科。「醜初、正明叁心」,正明要發叁心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問」,「複次信成就發心者,發何等心?」在世的佛,你沒有遇到,遇到的都是佛像,天天親承供養,修行一萬劫,信心成就,叫信成就發心。以前都是學發心,這時候才是真正發心,真正發心發何等心呢?「寅二、答」,答複。「卯初、標數」,「略說有叁種」,信成就發心有叁種,您不要以爲發這叁種心是一萬劫以後的事,是現在就發這叁種心,這叫學發心,到十信圓滿是真正發心。等于大乘佛法必須先了解人我執、法我執,斷起來當然先斷人我執,後斷法我執,但是大乘菩薩必須二種執都先知道。
「卯二、別釋」,分別解釋。「雲何爲叁?」哪叁種?「一者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。」第一先發直心,我們凡夫心裏不能無念。有念,要念到真如上,這叫真心、正念。你不要念到凡夫上,不要念到二乘上,你要念到大乘上,人人本具真如,要念到真如上。念到真如上不是邪念,不是偏念,是正念,叫做直心。直者不曲不擾,不彎曲不擾亂,正念真如,心就直了。我們凡夫的心彎彎曲曲,你要是念到真如法上,心自然直。你不念凡夫,不念二乘,不會邪、不會偏,不是直了嗎?佛經上有個比喻:「蛇形本曲,入筒則直。」蛇沒有腳,走路身子要彎彎曲曲才能往前走,可是你把蛇裝到竹筒裏面,竹筒是直的,它想出來非直的走不行。我們的凡夫心是彎彎曲曲的,你把它裝到真如境界裏面,叫它正念真如,你的心非直不行,所以古人說:「直心是道場。」道場在哪裏?道場在你心裏,你那彎彎曲曲的心,不是道場,直心是道場,所以你發心修行,心裏不可以彎彎曲曲,一定要發直心,正念真如法。
「二者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故。」第二發深心,「樂」是歡喜好樂,歡喜好樂聚集一切善行。你得發心去做一切善行,做成習慣,越做越歡喜,不做心裏覺得苦惱,這就與深心相應。可是一切諸善行都去做,是廣大心,怎麼叫做深心呢?因爲依著第一個正念真如的心,去「樂集一切諸善行」,做每一種善行都要回向到真如實際,不回向人天福報、二乘小果,這個心就深了。
「叁者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」你一定要觀衆生苦,要拔除衆生苦,就要發大悲心,衆生在苦不知苦,愚癡;以苦爲樂,顛倒,真正可憐愍!他爲什麼愚癡?因爲他不了解佛法,我們了解佛法,眼看著衆生愚癡顛倒,要發大悲心救他。
這叁種心,前面二種是自利,一方面是求大乘的解,要解到真如法上,一方面要修大乘的行,「樂集一切諸善行」,回向真如實際,這是大乘的行門。由大乘的解,起大乘行,解行相資,成就自己菩提道,是自利。「拔一切衆生苦惱」,是利他,《會閱筆記》上我抄了很多,你可再配上叁德、叁聚淨戒。叁德,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。「直心,正念真如法」,一定能證到法身,得到法身德。「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」,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,就是智慧,就是般若德。「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」,是令一切衆生得解脫,是解脫德。還可以配大乘菩薩叁聚淨戒: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,攝衆生戒。「直心,正念真如法」,決定不會犯齋破戒,你的心爲什麼犯齋破戒呢?心裏彎彎曲曲才犯齋破戒。你發了直心,正念真如法,你不守威儀,自然合乎威儀;不持戒,自然持戒,這就是攝律儀戒。「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」,就是攝善法戒。「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」,就是攝衆生戒,也叫饒益有情戒。我們受戒登比丘壇,得戒和尚講開示:你要發上品心,求上品戒。戒分上中下叁品,不是傳戒的師父偏心,給他傳上品戒,給你傳中品戒,給第叁個人傳下品戒,傳戒師父一樣,但是戒子發心不同,所以得戒和尚在你登比丘壇的時候,要勸你發上品心,求上品戒,作法是得戒和尚在上面念,戒子跪在下面觀想。我當得戒和尚時改變作風,末法時代的苦惱衆生能登比丘壇不容易,平常他如果沒有了解上品心,到了登比丘壇的時候,威儀莊嚴把他攝住,他由于害怕,聽不懂得戒和堂講的開示,發不起上品心來,所以我當得戒和尚的時候,先教叁聚淨戒給戒子念,第一個誓願,「誓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。」沒有哪一個惡不斷,大的惡要斷,小的惡也要斷。第二個誓願,「誓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。」小善事我要做,大善事我更要做,我發誓願修一切善法,無一善法不做。第叁個誓願,「誓度一切衆生,無一衆生不度。」我發心要度衆生,我登了比丘壇成了比丘、比丘尼,我就要弘法利生,衆生我要度盡,無一衆生不度。你登比丘壇,假若得戒和尚這樣念,你學著他念。他要是自己念,不叫你念,你也要隨著他念的文發心,就是叁聚淨戒的心,也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上的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
醜二、問答除疑(分二)
寅初、問
問曰:上說法界一相,佛體無二。何故不唯念真如,複假求學諸善之行?
「醜二、問答除疑」,藉問答伏除懷疑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問」,「問曰:上說法界一相」,問說:上文所說,法界是唯一無二之相,是平等、沒有差別的相。「佛體無二」,佛的本體沒有二個,就是法界一相那個真如。「何故不唯念真如」,爲何不只念真如,發直心正念真如就夠了。「複假求學諸善之行」,爲什麼還要發「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」呢?那不是有了差別嗎?有二嗎?
寅二、答(分二)卯初、正答前問(分二)
辰初、喻
答曰:譬如大摩尼寶,體性明淨,而有礦穢之垢。若人雖念寶性,不以方便種種磨治,終無得淨。
「寅初、答」,答複他,解釋這個道理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正答前問」,正面回答前面的問題,再分二科。先說個比喻。「辰初、喻」,「答曰:譬如大摩尼寶,體性明淨」,「摩尼」中國話叫如意,「大摩尼寶」,叫做大如意寶,是寶珠的名字,體性是光明清淨的。「而有礦穢之垢」,「礦穢」就是礦石,「垢」是染垢。在礦石裏面,不清淨有染垢。「若人雖念寶性」,假若有人知道礦石裏面有顆大如意珠,體性光明清淨,「不以方便種種磨治」,不用種種方法把染垢磨掉。「終無得淨」,它還是個礦石,終究不能成爲大摩尼寶。
辰二、合(分叁)
巳初、正合前文如是衆生真如之法,體性空淨,而有無量煩惱染垢。若人雖念真如,不以方便種種熏修,亦無得淨。巳二、釋衆修行所以以垢無量徧一切法故,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。巳叁、明善行順真若人修行一切善法,自然歸順真如法故。
「辰二、合」,用法來合比喻,分叁科。「巳初、正合前文」,「如是衆生真如之法,體性空淨」,衆生人人都有真如,真如之法的本體空無妄染、清淨無穢。「而有無量煩惱染垢」,但是衆生被無量的煩惱染垢了。「若人雖念真如,不以方便種種熏修,亦無得淨。」你學了大乘法,知道並且相信不疑,自己有光明清淨的真如,你還得去修行。因爲真如在無量無邊煩惱裏面,不用種種方便法門熏修,真如不會清淨。
「巳二、釋衆修行所以」,解釋衆多修行的所以然。「以垢無量徧一切法故,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。」因爲真如之體徧于一切法,垢染之法無量,也徧于一切法,你必須修一切善行,對治無量的煩惱,不然煩惱不能斷盡,真如不會清淨顯現。
「巳叁、明善行順真」,「若人修行一切善法,自然歸順真如法故。」這就是隨順真如法性修行,善惡都是對待的,不是真如的本體。真如是絕待的,修善法怎麼能證得絕待的真如呢?因爲善法與真如法性相順,你只要修一切善法,回向到真如實際,任運自然你會證得真如法。惡法違逆真如法性,你做惡法一定做到凡夫的生死道上,甚至最苦惱的做到地獄裏去,因爲惡法跟真如不隨順。你要修一切善法,一方面是對治無量無邊的煩惱,一方面能隨順真如。
卯二、重顯方便(分二)
辰初、標數
略說方便有四種。
「卯二、重顯方便」,分二科。「辰初、標數」,「略說方便有四種」,地上菩薩是如實修行,叁賢位菩薩修的是方便行,實際一直到成佛以前,都是方便行,到了坐在菩提樹下,打坐修金剛喻定,才是成佛的行門。這裏講十信滿心剛入初住位要修行,修四種方便行。
辰二、別釋(分叁)巳初、無住行(分叁)
雲何爲四?午初、列名一者行根本方便。午二、釋相(分二)未初、智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,離于妄見,不住生死。未二、悲觀一切法因緣和合,業果不失,起于大悲,修諸福德,攝化衆生,不住涅槃。午叁、明修意以隨順法性無住故。
「辰二、別釋」,分別解釋,分叁科。「巳初、無住行」,再分叁科。「雲何爲四?」哪四種?「午初、列名」,列名回答。「一者行根本方便」,「行」是大乘行門,第一種是大乘行門的根本方便。「午二、釋相」,解釋大乘行門的根本方便是什麼樣子?再分二科。「未初、智」,要修大智。這個科叫做「無住行」,無住,就是不住,就是不執著,不執著于生死,不執著于涅槃,這就是大乘行門的根本。凡夫住于生死,執著生死;二乘住于涅槃,執著涅槃。這個行門超過凡夫、二乘,才叫做大乘行門。明明有生死之苦,怎麼不住呢?這要修大乘的智慧,用智慧來觀察。「謂觀察一切法自性無生」,「觀」是能觀的智慧,你觀一切法的自性、一切法的本體,從來沒有生。有生才有死,根本沒有生,哪有死呢?所以不學佛法的凡夫怕死,學了佛法的人要怕生,不生怎麼會死呢?那就超過不學佛法的人的智慧。但是你執著生死可了,要了生死,還是二乘知見,不是大乘的智慧。大乘人觀一切法的自性、本體根本沒有生。「離于妄見,不住生死。」眼前事實證明有生有死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