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你怎麼硬說沒有生,也沒有死?眼見有生有死,是你的妄見見的,以大乘智慧觀察,要離于妄見。「妄見」者虛妄之見,沒有生,你妄見有生;沒有死,你妄見有死。比如病眼見空花,你眼睛有病,看見虛空的花,虛空的花根本沒有生,怎麼謝呢?再舉個比喻,如夢心見夢境,你見有生有滅,有生有死,是作夢。等你夢醒的時候,根本沒有生,哪有滅呢?這就是用智慧觀察一切法,離于虛妄知見,就不住生死,你不要害怕生死,生死本空,這是大乘行的根本方便。二乘人「見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怨家。」他把叁界觀成一個大牢獄,急急忙忙要出牢獄,看見生死如冤家對頭,要急忙逃開,逃避生死。大乘人觀生死本空,才能在生死之道度衆生,這是用智慧觀察出來的,一切法自性本空,本來不生。

  「未二、悲」,大乘行門的根本方便,第一要有智慧,第二要有悲心,沒有悲心,不會觀察衆生苦,發不起菩提心,怎樣觀察衆生苦呢?「觀一切法因緣和合」,一切法自性不生,是它本體自性上沒有生,因緣和合,就生一個假相出來,這個假相用大乘智慧觀察,「業果不失」,「業」是業因,「果」是果報,「失」是錯誤,業因果報,決不錯誤,如是因得如是果。一切法本自不生,都是妄見生出來的,你不要落到豁達空上,連二乘人還不如,怎麼學大乘智慧呢?你以爲你是大乘智慧,其實是個莽撞漢,瞎碰瞎撞,把自己撞到叁惡道裏。「起于大悲」,衆生不了解因緣和合的道理,更不了解因果不失的道理,睜著眼睛去造惡業,得受果報。誰造叁惡道呢?是他自己造出叁惡道,他爲什麼不去成佛,要造叁惡道受苦呢?這樣就起大悲心。「修諸福德」,「福德」是對著前面「智慧」說的,你要度衆生,光有智慧不行,必須得有福德。怎麼不說功德呢?功德是自己修行用功,叫功用之德。這是專講培福,在六度裏面,前五度都屬于福德,第六度般若度才屬于智慧。前五度裏面,最重要的是布施、持戒,這二度培福最大,所以你要修福德,要多行布施。我們出家人沒有那麼多錢財,你行法布施,你學了佛法就布施,永遠布施不完,這就是培大福。有智慧沒有福報,不能攝化衆生,初學大乘法,第一種人學錯了,學到豁達空撥因果。第二種是偏于智慧的空,不去修福,偏于空,把福德略掉了,變成窮秀才,一肚子佛法,沒有人相信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福德不夠,不能攝化衆生。佛度衆生要現相,現應化身,先是丈六金身,是總相。再別相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報身,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這些莊嚴之相都屬于福德之相,攝化衆生離不開相,因爲衆生是著相的,他一看你這個人沒有福德,你說法他不相信你,所以你要注意多培福!「攝化衆生,不住涅槃。」你要攝化衆生,不要學二乘人住于偏空涅槃,二乘人了脫生死超出叁界,得了自在,住在偏空涅槃不回來了,衆生在叁界火宅裏受煎熬之苦他不管,他沒有悲心。學大乘的你有智慧,還得有悲心,你不要住于涅槃,來來往往在苦海裏度衆生,大乘行門的根本方便,就是悲智雙運。乘是車子,大乘是要度一切衆生的大車,有兩個輪,一個智輪,一個悲輪,只有一個輪子非翻車不行,怎麼度衆生呢?兩個輪缺一不可,一個智輪,我不著相;一個悲輪,在不著相中我要度衆生,在度衆生之中又不著相,這樣就不落于凡夫,不落于二乘。二乘只有智輪,凡夫只有悲輪。你要是單用悲心,看見衆生苦,一天到晚想度衆生,你沒有智慧不能觀空,著了相來度衆生,你變成凡夫,不是大乘菩薩。你單有智慧,一切觀空,沒有悲心,不去觀衆生苦,不去度衆生,你變成二乘。一切大乘行門,都是以悲智雙運爲根本。

  「午叁、明修意」,爲什麼要修智修悲,其意何在?「以隨順法性無住故」,「法性」就是真如,真如是一切法的本性,也稱法性。真如的本性不住,真如不變而隨緣,隨緣就是不住。現在我要修真如妙行,要隨順真如的法性來修,真如的法性無住,我也不住。「不住生死」,生死了脫,我才不住生死。「不住涅槃」,我有本事可以證涅槃,不學二乘人住于偏空涅槃,這樣才能稱大菩薩。

  巳二、自利行(分二)午初、斷德(分叁)

  未初、列名二者能止方便。未二、釋相謂慚愧悔過,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。未叁、明修意以隨順法性,離諸過故。

  「巳二、自利行」,分二科,自利行裏面有二個方便,一個是斷德,一個是智德。「午初、斷德」,先講斷德,斷除惡法就是功德,分叁科。「未初、列名」,「二者能止方便」,四種方便的第二種,能止一切惡法的方便修行,叫能止方便。前面用智慧觀察一切法本來不生,一切法皆是妄見有生有滅,落到豁達空上,認爲一切皆空,不修能止方便,結果犯齋破戒,叫他吃齋,他說這是空的;叫他持戒,他說這也是空的,結果變成無惡不作的一闡提,因果報應,他都給撥掉了。前面的「業果不失」,他根本不懂,只講一切皆空,這樣害了自己、害了衆生。前面行根本方便裏面有個智慧,還有個悲心,悲心不屬于空,「業果不失」,怎麼空?你要修福德,怎麼空?你起悲心攝化衆生,怎麼空?這都屬于有。自利行裏面,「能止方便」,更是腳踏實地,下手用功。你不住生死,得先了脫生死,有了脫生死的本領,你才敢說不住于生死。不然,你不住生死也得住,因爲業果不失,生死是個果報法,你怎麼能了脫生死呢?你得先不要作惡。

  「未二、釋相」,「謂慚愧悔過」,知道自己的錯誤,知過必改。慚愧,分開來解,「慚」是恥己,自己做了不對的事,做了以後沒有一個人知道,自己覺得心裏很不安,想起來感到羞恥。「愧」是羞人,做了錯誤的事,人家不知道,但是感覺被人家知道,見了人臉發熱發紅,叫愧心現前。在我們佛弟子來說,或者犯戒,生了慚愧心。你要悔過,梵語忏摩,中國話叫悔過,錯了要改。孔子說: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。」你現在還沒入住位正定聚,所以有過錯要趕快改。

  「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」,前面講過:始覺智有四種,第一種是名字覺,初下手的功夫,「覺知前念起惡故,能止後念令其不起」,要這樣用功才能把惡法止住。你不要隨著惡法轉,先不要叫惡法增長,再把它止住,叫它根本不起,那就有了真正初步的功夫。其實名字覺,名字叫覺,還是不覺,可是下手還是得從名字覺下手。起先用功,動了一個壞的念頭,叫它不增長,名字覺「覺知前念」,完全是心裏的功夫。這裏不是光指心裏,包括外面的境界,貪境界現前,你不要再貪;瞋境界現前,你不要再瞋,再觀到「前念起惡」,觀到心裏來。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文字是一層一層,由淺入深,叫我們要腳踏實地用功。爲什麼要止惡法呢?惡法不是空的嗎,你現在是凡夫,你成佛了再說空。

  「未叁、明修意」,「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」,惡法都是過失、過錯,法性裏面沒有這些過失、過錯,你要修真如妙性,真如妙性裏面沒有這些罪過法,你要隨順法性離諸過,才能止方便。

  午二、智德(分叁)

  未初、列名叁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。未二、釋相(分二)申初、約緣修行謂勤供養禮拜叁寶,贊歎隨喜,勸請諸佛。申二、辨修行成益(分二)酉初、生智益以愛敬叁寶淳厚心故,信得增長,乃能志求無上之道。酉二、明滅障益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,能消業障,善根不退。未叁、明修意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。

  「午二、智德」,有智慧修一切善根,就是功德,叫智德,分叁科。「未初、列名」,「叁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」,第叁個方便就是令善根增長的方便。「未二、釋相」,再分二科。「申初、約緣修行」,就外緣明修的行門。「謂勤供養禮拜叁寶」,在哪裏種善根呢?在叁寶面前種,我們要種樹,先種根下去,再澆水、施肥,它生苗出來,越長越大。你在叁寶面前種善根,增長善根,還是在叁寶面前增,叁寶就是佛、法、僧,是全部佛法的綱要。在叁寶面前怎麼種呢?以禮拜爲主,要禮拜叁寶。還要供養叁寶,供養,香、花、燈、塗、果、茶、食、寶、珠、衣,都屬于供養,隨力隨分去供養,心裏要虔誠。還要注意「勤」字,不是今天禮拜一次,供養一回就好了,要天天如此,要勤供養叁寶,勤禮拜叁寶。

  「贊歎」,要贊歎叁寶,我們唱佛贊,都是贊歎佛菩薩的功德,比如我們念阿彌陀佛,先念贊佛偈:「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……」都屬于贊歎。你看《華嚴經》,每一位菩薩出來請法,先說贊佛偈,菩薩有大智慧,開口就是贊歎偈,我們沒有智慧作不出來,古人有作好的拿來念,我們要誠懇,要隨文作觀。「隨喜」,隨喜一切功德,我禮拜叁寶,我要隨喜佛法僧的功德,別人禮拜叁寶,我也隨喜他的功德。

  「勸請諸佛」,請佛住世,請佛轉*輪。這裏的行門,一、供養,二、禮拜,叁、贊歎,四、隨喜第五、勸請,包括請佛住世、請佛轉*輪,加上前面的「慚愧悔過」,總共七種行門。十大願王,前面七個願,一者禮敬諸佛,就是禮拜。二者稱贊如來,就是贊歎。叁者廣修供養,就是供養。四者忏悔業障,就是慚愧悔過。五者隨喜功德,就是隨喜。六者請轉*輪、七者請佛住世,是勸請。八者常隨佛學、九者恒順衆生、十者普皆回向,都屬于回向。我民國四十八年在海會寺主持佛七,曾講十大願王,你們可以看《佛堂講話》,統統依著《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》用白話講出來,解釋得很清楚,而且很詳細。這就是告訴你福德怎麼修?就在叁寶面前這樣修。

  「申二、辨修行成益」,辨明修行成就利益,分二科。「酉初、生智益」,能生智慧的利益。「以愛敬叁寶淳厚心故,信得增長」,你要去恭敬叁寶,一定要亦愛亦, 敬,愛而不敬不行,敬而不愛也不行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