醜初、舉時顯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,于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。醜二、明其行勝(分二)寅初、總于真如法中,深解現前,所修離相。寅二、別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,隨順修行檀波羅蜜。以知法性無身心相,離懈怠故,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。以知法性無染,離五欲過故,隨順修行屍波羅蜜。以知法性無苦,離瞋惱故,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。以知法性無身心相,離懈怠故,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。以知法性常定,體無亂故,隨順修行禅波羅蜜。以知法性體明,離無明故,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。
「子二、顯其勝相」,顯他的殊勝相,怎樣殊勝呢?分二科。「醜初、舉時顯勝」,舉出修行時間長,顯殊勝。「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,于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。」因爲這位解行發心的菩薩,從最初正信以來,于第一阿僧祇劫快滿了。叁大阿僧祇劫配叁賢十地,從初住起,到十回向圓滿,叁賢位是第一阿僧祇劫。初地到第七地,是第二阿僧祇劫。第八地到成佛,是第叁阿僧祇劫。這裏注意「正信」二字,他的信心但進不退入住位,才叫「正信」。入于正定聚的信心,從初住算起,《大乘起信論》上說得很明白,要修行信心,還要一萬劫,那一萬劫是在叁大阿僧祇劫以外。
「醜二、明其行勝」,明修的行門殊勝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總」,總說時間超勝,行門也超勝。「于真如法中,深解現前」,甚深的解悟,就是《金剛經》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:「爾時須菩提,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泣淚悲涕,而白佛言」,須菩提在前面沒有完全解悟,到第十四分深解現前,感動得痛哭流涕。「所修離相」,我們現在依文解義,一切相都要離,結果相離不開,沒有解悟,更談不上深解。十住位以後的菩薩,十住圓滿,十行也圓滿,所修的都離相,甚深的解悟現前,所以行門殊勝。
「寅二、別」,別說。「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,隨順修行檀波羅蜜。」解行發心,修的大乘行門是六度,他所修離相,隨順法性修行,所以修的行門殊勝。前面信成就發心,隨順法性修四種行,但是沒有深解現前,明知道要離相還離不開。解行發心的菩薩真實離相,他修六度怎麼修呢?隨順法性修行,真如法性裏面沒有悭貪,隨順法性修檀波羅蜜。「檀」,梵語「檀那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布施」。「波羅蜜」就是「到彼岸」,檀那波羅蜜,簡說檀波羅蜜,就是修布施度到彼岸。「以知法性無染,離五欲過故,隨順修行屍波羅蜜。」「屍」,梵語「屍羅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持戒」。因爲知道法性之中沒有染汙法,遠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欲之過,隨順法性持戒,能到彼岸。「以知法性無苦,離瞋惱故,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。」因爲知道法性之中沒有苦惱之法,苦惱就是瞋煩惱,離瞋煩惱,就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。「羼提」就是忍辱,修忍辱不是叫我們勉強忍,叫做衆生忍。解行發心菩薩,隨順法性離相,法性裏面根本沒有瞋恨的苦惱,所以隨順法性應該忍辱。「以知法性無有身心相,離懈怠故,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。」「毗梨耶」翻成中國語叫「精進」,你爲什麼不精進要懈怠呢?不是執著身相,認爲身體太累;就是執著心相,認爲心裏不舒服。因爲知道法性裏面根本沒有身心之相,沒有懈怠之相,所以隨順法性修行精進。「以知法性常定,體無亂故,隨順修行禅波羅蜜。」「禅」,梵語「禅那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靜慮」,也叫做禅定,禅定波羅蜜,就是度散亂心。因爲知道法性是常定的,自體隨緣而不變,從來沒有散亂,所以隨順法性修禅定。「以知法性體明,離無明故,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。」「般若」翻成中國語叫智慧,智慧大光明。因爲知道法性自體是光明的,根本沒有無明,從來與無明不相應,所以有大智慧光明義,隨順法性修般若智慧。解行發心這一大科講完了。
癸叁、證發心(分叁)子初、通明發心體(分叁)
醜初、標地位
證發心者,從淨心地,乃至菩薩究竟地,證何境界?所謂真如。
「癸叁、證發心」,親證法身的菩薩叫「證」,初地以上的菩薩,他們發心是什麼樣子?分叁科。「子初、通明發心體」,再分叁科。「醜初、標地位」,是什麼地位的菩薩?「證發心者,從淨心地,乃至菩薩究竟地」,「淨心地」,是初地菩薩。「乃至菩薩究竟地」,是十地菩薩。證發心是從初地菩薩,一直到十地菩薩。「證何境界?所謂真如。」登地的菩薩證得什麼境界?證得真如的境界。
醜二、明行體(即根本智)
以依轉識,說爲境界。而此證者,無有境界,唯真如智,名爲法身。
「醜二、明行體(即根本智)」明他的行體,他修什麼行門,行體就是「根本智」。根本智、後得智是成佛的二個智慧,登地的菩薩分分證根本智,分分起後得智。登地的菩薩證得真如的境界,真如哪有境界?「以依轉識,說爲境界。而此證者,無有境界,唯真如智,名爲法身。」地上菩薩還有叁個細妄想心:業識、轉識、現識。他的根本妄心就是業識,境界就是從「轉識」起,轉識有能見之心,才有所見的境界,有轉識一定有現識,就是有境界,因爲依著轉識說他有境界,實際真實證得的菩薩,沒有境界,因爲他依著智慧證得的真如叫法身,法身就是理體,依真如智證得真如理,法身就是個理,智慧與理體合在一起,始覺即是本覺,哪有能證的智慧、所證的境界呢?不過他的轉識還在,才說有境界。
醜叁、明勝用(即後得智)(分四)寅初、請法上首德(分二)
卯初、正明請法是菩薩于一念頃,能至十方無余世界,供養諸佛,請轉*輪。卯二、顯其請意唯爲開導利益衆生,不依文字。
「醜叁、明勝用(即後得智)」,他分分證得根本智,分分起後得智的妙用,分四科。「寅初、請法上首德」,有佛出世,他就替衆生請法,爲請法的上首,上首就是首領,也就是首座,再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正明請法」,「是菩薩于一念頃,能至十方無余世界,供養諸佛,請轉*輪。」這位菩薩一念之間,能徧至十方所有的世界,只要有佛他都供養。供養佛作什麼?請佛轉*輪,請佛說法。「卯二、顯其請意」,顯明他請轉*輪的心意。「唯爲開導利益衆生」,請佛轉*輪,是爲開示教導利益一切衆生,令衆生離苦得樂,爲利益衆生請的。「不依文字」,不是依著文字相,請佛說法。請佛說法,不著文字相,不是愛聽佛說法的言辭微妙,完全爲利益衆生而請法。我們沒有登地,現在就得學,有能講經的法師,你就去請他講經說法,因爲衆生不認識法師,認識法師也不敢請他講經。你認識法師,就替衆生請,是爲衆生得利益而請,就合這個意思。
寅二、隨根延促德(分二)
卯初、促(分二)辰初、舉用或示超地,速成正覺,辰二、明意以爲怯弱衆生故。卯二、延(分二)辰初、舉用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,當成佛道,辰二、明意以爲懈慢衆生故。卯叁、總結能示如是無數方便,不可思議。
「寅二、隨根延促德」,隨著衆生的根機,時間應該延長的延長,應該縮短的縮短,有這個功德,分叁科。「卯、初促」,把它縮短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舉用」,舉出妙用。「或示超地速成正覺」,「速成」,頓超示現,時間很短促。或者對衆生示現馬上成佛,不用叁大阿僧祇劫,更不用無量阿僧祇劫,用不著一地、二地按部就班去成佛。「辰二、明意」,說明縮短的意思。「以爲怯弱衆生故」,有的衆生膽子小,聽說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、無量阿僧祇劫,根本不敢發心。我們早課念楞嚴咒,十地頓超無難事。我們講《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》,講到頓教,一念不生就是佛,哪需什麼時間?爲膽小的衆生說明成佛很快。
「卯二、延」,把它延長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舉用」,舉出妙用。「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,當成佛道」,或者跟衆生說,成佛不簡單,我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成佛。「辰二、明意」,說明延長的意思。「以爲懈慢衆生故」,這是爲我慢懈怠的衆生,他聽說成佛很容易,十地頓超無難事,一念不生就是佛,他起了我慢,認爲成佛簡單,馬上就成,結果懈怠下去,所以爲懈怠的衆生說成佛時間很長。
「卯叁、總結」,「能示如是無數方便,不可思議。」前面只說一個縮短,一個延長,實際中間還有無量數的方便,都是不可思議的。
寅叁、實行不殊德(分四)
卯初、因等而實菩薩種性根等,卯二、行等發心則等,卯叁、證真等所證亦等,卯四、時等無有超過之法,以一切菩薩,皆經叁阿僧祇劫故。
「寅叁、實行不殊德」,前面都是應衆生根機的權巧說法,真實行門的功德都是相等的,分四小科。「卯初、因等」,因相等。「而實」,真實講,「菩薩種性根等」,實教菩薩都是大乘根性,也就是一乘根性,不是叁乘教菩薩,他們的種性、根機、因相等。「卯二、行等」,修的行門也相等。「發心則等」,發心都相等。「卯叁、證真等」,「所證亦等」,所證得的也相等。「卯四、時等」,時間相等。「無有超過之法」,沒有一念就成佛的,沒有超速的法,也沒有無量阿僧祇劫成佛的。「以一切菩薩,皆經叁阿僧祇劫故。」一切菩薩實實在在種性相等、發心相等、修的行門相等、證得的果位相等、時間相等,時間有延長、縮短,都是權巧對衆生說法,實實在在都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。
寅四、應機殊行德
但隨衆生世界不同,所見所聞,根欲性異,故示所行,亦有差別。
「寅四、應機殊行德」,「殊」可作「差別」講,應衆生根機不同而有差別的行門。可作「殊勝」講,有殊勝行門之德。「但隨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