丑初、举时显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,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。丑二、明其行胜(分二)寅初、总于真如法中,深解现前,所修离相。寅二、别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,随顺修行檀波罗蜜。以知法性无身心相,离懈怠故,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。以知法性无染,离五欲过故,随顺修行尸波罗蜜。以知法性无苦,离瞋恼故,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。以知法性无身心相,离懈怠故,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。以知法性常定,体无乱故,随顺修行禅波罗蜜。以知法性体明,离无明故,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。
「子二、显其胜相」,显他的殊胜相,怎样殊胜呢?分二科。「丑初、举时显胜」,举出修行时间长,显殊胜。「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,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。」因为这位解行发心的菩萨,从最初正信以来,于第一阿僧祇劫快满了。三大阿僧祇劫配三贤十地,从初住起,到十回向圆满,三贤位是第一阿僧祇劫。初地到第七地,是第二阿僧祇劫。第八地到成佛,是第三阿僧祇劫。这里注意「正信」二字,他的信心但进不退入住位,才叫「正信」。入于正定聚的信心,从初住算起,《大乘起信论》上说得很明白,要修行信心,还要一万劫,那一万劫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外。
「丑二、明其行胜」,明修的行门殊胜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总」,总说时间超胜,行门也超胜。「于真如法中,深解现前」,甚深的解悟,就是《金刚经》第十四分离相寂灭分:「尔时须菩提,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泣泪悲涕,而白佛言」,须菩提在前面没有完全解悟,到第十四分深解现前,感动得痛哭流涕。「所修离相」,我们现在依文解义,一切相都要离,结果相离不开,没有解悟,更谈不上深解。十住位以后的菩萨,十住圆满,十行也圆满,所修的都离相,甚深的解悟现前,所以行门殊胜。
「寅二、别」,别说。「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,随顺修行檀波罗蜜。」解行发心,修的大乘行门是六度,他所修离相,随顺法性修行,所以修的行门殊胜。前面信成就发心,随顺法性修四种行,但是没有深解现前,明知道要离相还离不开。解行发心的菩萨真实离相,他修六度怎么修呢?随顺法性修行,真如法性里面没有悭贪,随顺法性修檀波罗蜜。「檀」,梵语「檀那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布施」。「波罗蜜」就是「到彼岸」,檀那波罗蜜,简说檀波罗蜜,就是修布施度到彼岸。「以知法性无染,离五欲过故,随顺修行尸波罗蜜。」「尸」,梵语「尸罗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持戒」。因为知道法性之中没有染污法,远离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欲之过,随顺法性持戒,能到彼岸。「以知法性无苦,离瞋恼故,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。」因为知道法性之中没有苦恼之法,苦恼就是瞋烦恼,离瞋烦恼,就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。「羼提」就是忍辱,修忍辱不是叫我们勉强忍,叫做众生忍。解行发心菩萨,随顺法性离相,法性里面根本没有瞋恨的苦恼,所以随顺法性应该忍辱。「以知法性无有身心相,离懈怠故,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。」「毗梨耶」翻成中国语叫「精进」,你为什么不精进要懈怠呢?不是执着身相,认为身体太累;就是执着心相,认为心里不舒服。因为知道法性里面根本没有身心之相,没有懈怠之相,所以随顺法性修行精进。「以知法性常定,体无乱故,随顺修行禅波罗蜜。」「禅」,梵语「禅那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静虑」,也叫做禅定,禅定波罗蜜,就是度散乱心。因为知道法性是常定的,自体随缘而不变,从来没有散乱,所以随顺法性修禅定。「以知法性体明,离无明故,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。」「般若」翻成中国语叫智慧,智慧大光明。因为知道法性自体是光明的,根本没有无明,从来与无明不相应,所以有大智慧光明义,随顺法性修般若智慧。解行发心这一大科讲完了。
癸三、证发心(分三)子初、通明发心体(分三)
丑初、标地位
证发心者,从净心地,乃至菩萨究竟地,证何境界?所谓真如。
「癸三、证发心」,亲证法身的菩萨叫「证」,初地以上的菩萨,他们发心是什么样子?分三科。「子初、通明发心体」,再分三科。「丑初、标地位」,是什么地位的菩萨?「证发心者,从净心地,乃至菩萨究竟地」,「净心地」,是初地菩萨。「乃至菩萨究竟地」,是十地菩萨。证发心是从初地菩萨,一直到十地菩萨。「证何境界?所谓真如。」登地的菩萨证得什么境界?证得真如的境界。
丑二、明行体(即根本智)
以依转识,说为境界。而此证者,无有境界,唯真如智,名为法身。
「丑二、明行体(即根本智)」明他的行体,他修什么行门,行体就是「根本智」。根本智、后得智是成佛的二个智慧,登地的菩萨分分证根本智,分分起后得智。登地的菩萨证得真如的境界,真如哪有境界?「以依转识,说为境界。而此证者,无有境界,唯真如智,名为法身。」地上菩萨还有三个细妄想心:业识、转识、现识。他的根本妄心就是业识,境界就是从「转识」起,转识有能见之心,才有所见的境界,有转识一定有现识,就是有境界,因为依着转识说他有境界,实际真实证得的菩萨,没有境界,因为他依着智慧证得的真如叫法身,法身就是理体,依真如智证得真如理,法身就是个理,智慧与理体合在一起,始觉即是本觉,哪有能证的智慧、所证的境界呢?不过他的转识还在,才说有境界。
丑三、明胜用(即后得智)(分四)寅初、请法上首德(分二)
卯初、正明请法是菩萨于一念顷,能至十方无余世界,供养诸佛,请转*轮。卯二、显其请意唯为开导利益众生,不依文字。
「丑三、明胜用(即后得智)」,他分分证得根本智,分分起后得智的妙用,分四科。「寅初、请法上首德」,有佛出世,他就替众生请法,为请法的上首,上首就是首领,也就是首座,再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正明请法」,「是菩萨于一念顷,能至十方无余世界,供养诸佛,请转*轮。」这位菩萨一念之间,能徧至十方所有的世界,只要有佛他都供养。供养佛作什么?请佛转*轮,请佛说法。「卯二、显其请意」,显明他请转*轮的心意。「唯为开导利益众生」,请佛转*轮,是为开示教导利益一切众生,令众生离苦得乐,为利益众生请的。「不依文字」,不是依着文字相,请佛说法。请佛说法,不着文字相,不是爱听佛说法的言辞微妙,完全为利益众生而请法。我们没有登地,现在就得学,有能讲经的法师,你就去请他讲经说法,因为众生不认识法师,认识法师也不敢请他讲经。你认识法师,就替众生请,是为众生得利益而请,就合这个意思。
寅二、随根延促德(分二)
卯初、促(分二)辰初、举用或示超地,速成正觉,辰二、明意以为怯弱众生故。卯二、延(分二)辰初、举用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,当成佛道,辰二、明意以为懈慢众生故。卯三、总结能示如是无数方便,不可思议。
「寅二、随根延促德」,随着众生的根机,时间应该延长的延长,应该缩短的缩短,有这个功德,分三科。「卯、初促」,把它缩短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举用」,举出妙用。「或示超地速成正觉」,「速成」,顿超示现,时间很短促。或者对众生示现马上成佛,不用三大阿僧祇劫,更不用无量阿僧祇劫,用不着一地、二地按部就班去成佛。「辰二、明意」,说明缩短的意思。「以为怯弱众生故」,有的众生胆子小,听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、无量阿僧祇劫,根本不敢发心。我们早课念楞严咒,十地顿超无难事。我们讲《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》,讲到顿教,一念不生就是佛,哪需什么时间?为胆小的众生说明成佛很快。
「卯二、延」,把它延长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举用」,举出妙用。「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,当成佛道」,或者跟众生说,成佛不简单,我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才成佛。「辰二、明意」,说明延长的意思。「以为懈慢众生故」,这是为我慢懈怠的众生,他听说成佛很容易,十地顿超无难事,一念不生就是佛,他起了我慢,认为成佛简单,马上就成,结果懈怠下去,所以为懈怠的众生说成佛时间很长。
「卯三、总结」,「能示如是无数方便,不可思议。」前面只说一个缩短,一个延长,实际中间还有无量数的方便,都是不可思议的。
寅三、实行不殊德(分四)
卯初、因等而实菩萨种性根等,卯二、行等发心则等,卯三、证真等所证亦等,卯四、时等无有超过之法,以一切菩萨,皆经三阿僧祇劫故。
「寅三、实行不殊德」,前面都是应众生根机的权巧说法,真实行门的功德都是相等的,分四小科。「卯初、因等」,因相等。「而实」,真实讲,「菩萨种性根等」,实教菩萨都是大乘根性,也就是一乘根性,不是三乘教菩萨,他们的种性、根机、因相等。「卯二、行等」,修的行门也相等。「发心则等」,发心都相等。「卯三、证真等」,「所证亦等」,所证得的也相等。「卯四、时等」,时间相等。「无有超过之法」,没有一念就成佛的,没有超速的法,也没有无量阿僧祇劫成佛的。「以一切菩萨,皆经三阿僧祇劫故。」一切菩萨实实在在种性相等、发心相等、修的行门相等、证得的果位相等、时间相等,时间有延长、缩短,都是权巧对众生说法,实实在在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。
寅四、应机殊行德
但随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,故示所行,亦有差别。
「寅四、应机殊行德」,「殊」可作「差别」讲,应众生根机不同而有差别的行门。可作「殊胜」讲,有殊胜行门之德。「但随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