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,故示所行,亦有差别。」因为菩萨要在无量世界示现成佛,世界不同,众生的根机之性、欲望之性不同,「异」就是不同,于是示现的行门就有差别,有的时间缩短,有的延长。
子二、明发心相(分二)
丑初、叹细标数又是菩萨发心相者,有三种微细之相,云何为三?丑二、列名释相(分三)寅初、根本无分别智一者真心,无分别故。寅二、后得智二者方便心,自然徧行利益众生故。寅三、二智所依阿黎耶识三者业识心,微细起灭故。
「子二、明发心相」,分二科。「丑初、叹细标数」,「又是菩萨发心相者,有三种微细之相,云何为三?」地上菩萨的发心相很微细,有三种差别,哪三种呢?「丑二、列名释相」,再分三科。「寅初、根本无分别智」,「一者真心」,地上菩萨发的心是真心,前面信成就发心,第一要发直心,那是勉强的,因为众生的心弯弯曲曲,所以叫众生发直心,这时候地上菩萨发心不是勉强的,真实的真心现前。「无分别故」,以无分别智发的心,叫做真心。「寅二、后得智」,起后得智。「二者方便心,自然徧行利益众生故。」任运自然不起分别,但自然有分别,徧行利益一切众生。「寅三、二智所依阿黎耶识」,「三者业识心」,证发心还是地上菩萨,微细的妄心还没断,最细的妄心就是业识,实际里面有转识、现识。「微细起灭故」,怎么微细?二乘人阿罗汉不知道,辟支佛也不知道,很微细。
子三、明成满德(分二)丑初、正显胜德(分二)
寅初、总辨德满位显(分二)卯初、因位穷又是菩萨功德成满,卯二、果位彰于色究竟处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。寅二、别明德满(分二)卯初、明自利行满谓以一念相应慧,无明顿尽,名一切种智。卯二、解利他德自然而有不思议业,能现十方利益众生。
「子三、明成满德」,分二科。「丑初、正显德胜」,再分二科。「寅初、总辨德满位显」,再分二科。「卯初、因位穷」,因位穷尽。「又是菩萨功德成满」,由初地到十地,菩萨的因位成就了,再进一步就是佛果之位。「卯二、果位彰」,果位彰明。「于色究竟处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」,他成佛在三界以内,色界天顶,叫做色究竟天,也叫做大自在天,在大自在天示现成佛之相,示现的身相是三界以内最高大身。《会阅笔记》写得很清楚,色究竟天,天众高一万六千由旬,天王高三万二千由旬,加一倍。要是十地菩萨示现为大自在天王,身量增加一倍,高六万四千由旬,是三界以内最高最大身。怎么不到无色界呢?无色界没有色相,这是示现的,实际菩萨要是成了佛,他的报身没有分际,不能讲最高最大,只能讲他「身有无量色,色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好有无量庄严。」用无量形容。这里最高大身,六万四千由旬,还是有分际,有数目字,是示现的,要注意「示」字。
「寅二、别明德满」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明自利行满」,「谓以一念相应慧,无明顿尽,名一切种智。」十地菩萨要成佛的时候,拿释迦佛作一个例证,他在菩提树下打坐,坐了七天,到了第八天半夜时分,看见东方出现一颗明星,忽然间成正觉,叫「夜睹明星成正觉」。这就是一念相应慧现前,就是最初一念相应,相应得有二个法,就是始觉智与本觉理,中间有生相无明隔着,最初一念相合。「无明顿尽」,前面早把灭相无明、异相无明、住相无明断尽,这个时候只剩生相无明,把生相无明也统统断尽。「名一切种智」,叫证得一切种智,成佛叫一切种智,按天台宗分,一切智是二乘的智,道种智是菩萨的智,一切种智是佛的智,成佛的智慧。怎么叫一切种智?一切种种诸法无不了知,叫一切种智。
「卯二、解利他德」,「自然而有不思议业,能现十方利益众生。」成了佛,不是成二乘的阿罗汉、辟支佛,成佛要利益众生,任运自然,有不可思议的业用,能现十方利益众生。
丑二、问答除疑(分二)寅初、问上种智(分二)卯初、问(分二)
辰初、陈疑问曰:虚空无边故,世界无边。世界无边故,众生无边。众生无边故,心行差别亦复无边。如是境界,不可分齐,难知难解。辰二、正设难若无明断无有心想,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?
「丑二、问答除疑」,分二科,「寅初、问上种智」,再分二科,「卯初、问」,再分二科。
「辰初、陈疑」,陈述怀疑。「问曰:虚空无边故,世界无边。世界无边故,众生无边。众生无边故,心行差别亦复无边。」虚空以内,虚空无边的缘故,世界无边。世界无边的缘故,众生无边。众生无边的缘故,众生的心行差别也无边。「心行」就是众生的心念,念念迁流不停叫做行,就像人走来走去。「差别」就是念念分别。「如是境界」,这样差别广多的境界,「不可分齐,难知难解。」究竟有多少时间?多少众生?多少众生的心行?根本不可能说个数目出来。
「辰二、正设难」,说出怀疑,正设问难。「若无明断无有心想,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?」因为无明是个分别心,才能分别有多少世界,多少众生,多少众生的心行差别,现在把无明断尽,没有分别心,怎么能了达无量无边众生的心行,叫做一切种智呢?
卯二、答(分三)
辰初、立正理答曰:一切境界,本来一心,离于想念。辰二、举非显失(分二)巳初、妄见有限之境以众生妄见境界,故心有分齐。巳二、释成无见所由以妄起想念,不称法性,故不能决了。辰三、举是彰得诸佛如来离于见想,无所不徧。心真实故,即是诸法之性。自体显照一切妄法,有大智用无量方便,随诸众生所应得解,皆能开示种种法义,是故得名一切种智。
「卯二、答」,答复,分三科。「辰初、立正理」,先建立正理。「答曰:一切境界,本来一心」,你根本不了解境界之性,境界之性就是一个心。「离于见想」,这个心没有妄想之念。「辰二、举非显失」,你说有无明才能起分别,才能了知,那是错误的,再分二科。「巳初、妄见有限之境」,「以众生妄见境界,故心有分齐。」众生起了无明,是个妄见,本来没有境界,他妄见境界,他有所见就有所不见,所以心里有了分际。
「巳二、释成无见所由」,「以妄起想念,不称法性,故不能决了。」因为他妄起一个想念,不与法性相称合,才有所见,有所不见,所以不能决断明了。「辰三、举是彰得」,举出对的彰显得,得对着失讲。「诸佛如来离于见想」,诸佛如来离于妄见、离于想念。「无所不徧」,法性徧一切处,诸佛的智慧徧一切法。「心真实故」,无明的妄心断尽,真实的心显现。「即是诸法之性」,这个真心就是诸法的本性。「自体显照一切妄法,有大智用无量方便,随诸众生所应得解,皆能开示种种法义,是故得名一切种智。」真实心是诸法的本体自性,诸佛证得真实心,任运自然,不假作意,不起分别。诸佛有大智慧妙用,有无量方便,随着众生的根机所应当了解的,都能开示种种法义,所以叫做一切种智。
寅二、问上自然业用(分二)卯初、问(分二)
辰初、陈疑又问曰:若诸佛有自然业,能现一切处,利益众生者。一切众生,若见其身,若覩神变,若闻其说,无不得利。辰二、设难云何世间,多不能见?
「寅二、问上自然业用」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问」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陈疑」,「又问曰:若诸佛有自然业,能现一切处,利益众生者。一切众生,若见其身,若覩神变,若闻其说,无不得利。」你前面说的我听懂了,但我还有疑惑:假若一切佛有自然的业用,能示现一切处,叫众生得利益。一切众生,或者见了佛的身相,或者见了佛的神通变化,或者听了佛的说法,都能得利益,是这个样子,是不是呢?那底下我有个疑难。
「辰二、设难」,有个疑难。「云何世间,多不能见?」为何世间的众生没有见到佛的身相,没有见到佛的神通变化,没有听到佛的说法呢?
卯二、答(分三)
辰初、法答曰:诸佛如来法身平等,徧一切处,无有作意故,而说自然,但依众生心现。辰二、喻众生心者,犹如于镜,镜若有垢,色像不现。辰三、合如是众生心若有垢,法身不现故。解释分竟
「卯二、答」,分三科。「辰初、法」,「答曰:诸佛如来法身平等,徧一切处」,诸佛如来法身是平等的,决不会说让你看见,让他看不见,一切处都有诸佛的法身在。「无有作意故,而说自然」,「作意」是生心动念,诸佛不生心动念,自然而然有这个业用。「但依众生心现」,但依着众生的心现出来佛相。
「辰二、喻」说个比喻。「众生心者,犹如于镜」,众生的心,像大光明的镜子。「镜若有垢,色像不现。」镜子如果有染垢,显现不出来色像。「辰三、合」,「如是众生心若有垢,法身不现故。」镜子有垢,不能现色像,你想要照见色像,必须把镜子上的染垢擦净。众生不见佛,不能怪佛不给你现像,怪你心里有染垢,你把心清净下来就见到佛。《会阅笔记》引证《华严经》四句偈:「菩萨清凉月,游于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萨影现中。」佛菩萨像天上的月亮,在虚空游历,下面有水就能现,但是水要净,浑水不现,无水更不现,你的心净了就能见到佛。
讲到这里把解释分讲完了,《大乘起信论》五分,讲了三分,下面还有二分:修行信心分、劝修利益分。
丁四、修行信心分(分三)
戊初、就人标意
已说解释分,次说修行信心分。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,故说修行信心。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