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2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B>

  「丁四、修行信心分」,分三科。「戊初、就人标意」,随修行信心那个人,把意思标举出来。「已说解释分,次说修行信心分。」解释分已经讲完了,现在依着次第说修行信心分。「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,故说修行信心。」一切众生分三大聚:一、邪定聚,定于邪,他根本不跟佛教结缘。二、不定聚,就是初发信心到十信位的菩萨。三、正定聚,三贤位以上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都是正定聚。「未入正定」,就是还在十信位没入初住,为什么不入初住呢?信心没有修圆满,那怎样修呢?这就是为不定聚的众生,未入初住位的众生,给他说修行信心。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信成就发心、解行发心、证发心,都是讲给我们听,实际我们都还够不上。信成就发心,是十信圆满,入了住位以后发的心。解行发心,是十住十行修圆满,到了十回向发的心。证发心,是初地以上发的心,我们现在听听,看看前面的路程,等于看地理图。实际《大乘起信论》应我们的机说法,是从第四分起,「大乘起信」,就是起第四分的信,那么前面不要说了吗?等你十个信心修圆满,马鸣菩萨已不在世了,上哪里找他给你说呢?所以把全部佛法的路程都先说给你听。前面讲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那些功德,听了可以引发你的大乘信心。解释分是解释全部佛法,全部佛法的道理明白了,依解起行,脚踏实地的修行,我们的实地在哪里?我们还是踏在初发信心上,下面告诉我们怎么修,由解起行,单解不行发狂慧,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。你解得天花乱坠,也抵不住阎罗王派来的一个小鬼,他不懂真空妙有,你讲了半天,他还是要抓你去见阎罗王。所以你得了生脱死,你得脚踏实地的修行,单解不修行,这是学佛的大病,什么都懂了,说得很好听,结果不修行,自己得不到利益,这是劝诸位要用心听这一分开示。

  戊二、约法广辨(分二)

  己初、兴二问

  何等信心?云何修行?

  「戊二、约法广辨」,就修行信心的法门广为辨明,分二科。「己初、兴二问」,兴起来二个问题。「何等信心?云何修行?」什么样的信心?怎样修行?

  己二、还两答(分二)庚初、答信心(分二)

  辛初、标数略说信心有四种,云何为四?辛二、列释一者信根本,所谓乐念真如法故。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,常念亲近供养恭敬,发起善根,愿求一切智故。三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。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,常乐亲近诸菩萨众,求学如实行故。

  「己二、还两答」,你兴起来两个问题,就还给你两个回答,分二科。「庚初、答信心」,你问:「何等信心?」先回答第一个问题,再分二科。「辛初、标数」,「略说信心有四种」,简略的说有四种信心。「云何为四?」哪四种信心?「辛二、列释」,列举解释。四种信心,第一信真如,第二信佛,第三信法,第四信僧。我常常对受三归依的人讲:你今天初入佛门,第一步规矩,先受三归依: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但是你不要认为这是最浅的佛法,其实三归依贯彻全部佛法。你在这一段文里就了解,全部佛法就是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《大乘起信论》属于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中的终教,大乘终教是究极之谈,还是谈归依三宝。但是这里你要注意:这是四归依,先要归依真如,你要是没有归依真如,你信佛、法、僧,可能信到人天乘,可能信到二乘。大乘终教归依三宝,你得先相信真如,真如是佛、法、僧的根本,所以你要信根本。前面解释分就是讲真如,叫你要相信自己有真如,一切众生有真如,这样才能不自轻、不轻他。你有真如,是成佛的本钱,为什么不成佛?你为什么自轻自贱呢?反过来就自尊自重。同时你也不敢轻视一切众生,因为一切众生个个都有真如,个个都能成佛,你怎能轻视一切众生呢?所以对于他人也起尊重心。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根本教义,就是要信真如。圆教的《法华经》讲实相,实相就是真如,变名不变义。圆教的《华严经》一真法界,就是真如,变名不变义,真如是全部佛法的根本,是佛法僧的根本。信真如怎么信?下面解释。

  「一者信根本,所谓乐念真如法故」,「所谓」是指释之词,指着上文加以解释。「乐」是欢喜好乐。「念」是心里怀念,念念不忘,常常在心。欢喜好乐,你才能常常怀念;你不欢喜好乐,怎么念它?比如一个有缘的人,你喜欢他,才常常念他;你不喜欢他,讨厌他,还会念他吗?先要生起欢喜好乐心,才能怀念。先乐后念,先对真如发起欢喜好乐的心,才能怀念真如,因为你信仰了它。你不信仰,怎么欢喜好乐?怎么念念不忘?所以信真如,先信再去好乐。反过来解释,有了欢喜好乐之心,信心就坚固,信心就增长。

  再讲真如怎么是三宝的根本?你信真如,就要依着真如来修行、证得,证到穷极之处,全部真如的理体,你完全证得。这时候你一念相应成了佛,你成了佛,真如不是佛宝的根本吗?没有一念相应慧生起,你不能成佛,可见佛是在真如法上生出来的,所以真如是佛宝的根本。真如也是法宝的根本,六度波罗蜜都是从真如里面生出来,你只要信了真如,六度统统有了。六度波罗蜜,广开万种行门,再广开一切诸法,所以真如是法宝的根本。再讲僧宝,僧宝是归依大乘菩萨僧,哪来的菩萨呢?你发了信真如的修行信心,入了正定聚,叫三贤菩萨;登了初地,叫十圣菩萨,你信得、证得真如,这个真如不就是大乘菩萨僧的根本吗?所以第一你要信根本,就是信佛、法、僧三宝的根本,听到这里,你要发起信心,大乘起信,不发起来对不起你自己,信心从哪儿来?从你内心发出来。教师只是助缘,师教之缘是外熏。不熏,你内心发不动,实际还是你的真如内熏。你把信心发起来,一定要成佛,要度众生,那就对了!

  「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,常念亲近供养恭敬,发起善根,愿求一切智故。」你要相信佛真实有无量功德,丝毫不怀疑,疑和信是相对的,疑则不信,信则不疑。我们学佛就是先求功德,在哪儿求?在佛宝那里求,你亲近佛,天天到大殿里做早晚课,这是大家共修,是亲近求佛宝的机会。你不常常亲近,佛的功德怎么能得到?佛的功德是佛的,与我们有何相干呢?你得常常亲近,要供养,烧香、献花,乃至于灯、涂、果、茶、食、宝、珠、衣,随力随分的供养。有些出家众,以为烧香、献花、供水果,是在家信徒的事,叫他插花,他不高兴插;叫他买花,他舍不得钱;叫他烧香,他懒得动手,这都是错误。不要说你不懂大乘的空理,你懂大乘空理,你还要依事相着手,烧香、献花是事相,离开事相你怎么供养?「诸供养中法供养最」,你要是听过《普贤行愿品》,就听过这一句,你把烧香献花解释到佛法以外,那你根本不懂什么叫佛法?你要晓得:你要常常亲近,常常供养,还要恭敬,天天烧香、天天换花,做习惯了好像家常便饭,恭敬心没有发起来,那你供养的功德太少了,一定要表示恭敬。孔子弟子很多人问孝的,有一天子游问孝,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,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」你供养父母,要恭敬父母,要是不恭敬光供养,与养犬马有何差别?所以供养,献一杯水,要恭恭敬敬;烧一支香,要恭恭敬敬,恭敬是表示意业恭敬,那么你就求得大福报、大功德。三个次第:第一、亲近,第二、供养,第三、恭敬,这样就能发起善根。我们没有善根,根本不能亲近恭敬供养佛宝。没有善根,连佛门都不能进来,你要是勉强拉一个没有善根的人进来,不但不能求福,还造罪。他看见佛像要说几句坏话,看见出家人也说坏话,你们常走寺院道场,信徒各色各样的都有,有的信徒到寺院里来,不是亲近三宝,他是来找毛病,说大殿的佛像不庄严,香炉不好看,拜垫也不合适,又专找出家人的毛病。他本来就想毁谤佛,毁谤出家人,苦于没有材料,到寺院找到材料,他回到家讲个没完没了,造口业,为什么?他没有善根。我们为什么能在三宝门中?前生前世培了善根,你要把善根启发起来、长养起来。启发善根为什么呢?「愿求一切智故」,既不求人天福报,也不求二乘小果,亲近佛宝,要求一切智。

  「三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。」「诸波罗蜜」就是六度波罗蜜,你要信法,对我们自己有大利益,对一切众生也有大利益,这个法就是六度法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学大乘法要自利利他。怎么自利呢?你得修行六度才能得到大利益。怎么利他呢?叫众生修行六度,他才能得到大利益。佛法太多、太高、太深,要弘法利生,记得这六度就对了,你天天讲六度给人家听,利他。你讲给人家听,自己不修吗?一定会修的,自利。六度法门对一切众生,包括自己在内一定有大利益。对于自己要生起信心,你不起信心,怎么修行呢?你得信仰了才修它,所以要对法宝起信心,你才能「常念修行诸波罗蜜」,常念,不是暂时修行,是长远修行。

  「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」,要信大乘僧,就是诸大菩萨,要相信僧宝,他是自利利他的人。单自利,是二乘僧宝;既能自利又能利他,是大乘僧宝。「常乐亲近诸菩萨众」,我要常欢喜好乐亲近大乘僧宝。「求学如实行故」,「如实行」,真如实行,你修人天行、二乘行,都不是真如实行,要修大乘真如实行,要跟菩萨僧学。这里有个疑问:菩萨僧都是圣人僧,我们善根不够见不到,怎么亲近呢?你要晓得:佛菩萨要常常在世间利益一切众生,否则违背他自己的菩提大愿,我们没有善根见不到佛,见不到真正的圣人菩萨,但是随类示现的佛菩萨,我们还是能亲近到。我们是凡夫业障深重、善根浅薄,见不到佛,想亲近菩萨,也见不到。谁能教你大乘佛法,就是你的活佛、佛菩萨。能给你讲真如实行的善知识,就是你的佛菩萨,要常常亲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