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B>
「丁四、修行信心分」,分叁科。「戊初、就人標意」,隨修行信心那個人,把意思標舉出來。「已說解釋分,次說修行信心分。」解釋分已經講完了,現在依著次第說修行信心分。「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,故說修行信心。」一切衆生分叁大聚:一、邪定聚,定于邪,他根本不跟佛教結緣。二、不定聚,就是初發信心到十信位的菩薩。叁、正定聚,叁賢位以上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都是正定聚。「未入正定」,就是還在十信位沒入初住,爲什麼不入初住呢?信心沒有修圓滿,那怎樣修呢?這就是爲不定聚的衆生,未入初住位的衆生,給他說修行信心。
《大乘起信論》信成就發心、解行發心、證發心,都是講給我們聽,實際我們都還夠不上。信成就發心,是十信圓滿,入了住位以後發的心。解行發心,是十住十行修圓滿,到了十回向發的心。證發心,是初地以上發的心,我們現在聽聽,看看前面的路程,等于看地理圖。實際《大乘起信論》應我們的機說法,是從第四分起,「大乘起信」,就是起第四分的信,那麼前面不要說了嗎?等你十個信心修圓滿,馬鳴菩薩已不在世了,上哪裏找他給你說呢?所以把全部佛法的路程都先說給你聽。前面講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那些功德,聽了可以引發你的大乘信心。解釋分是解釋全部佛法,全部佛法的道理明白了,依解起行,腳踏實地的修行,我們的實地在哪裏?我們還是踏在初發信心上,下面告訴我們怎麼修,由解起行,單解不行發狂慧,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你解得天花亂墜,也抵不住閻羅王派來的一個小鬼,他不懂真空妙有,你講了半天,他還是要抓你去見閻羅王。所以你得了生脫死,你得腳踏實地的修行,單解不修行,這是學佛的大病,什麼都懂了,說得很好聽,結果不修行,自己得不到利益,這是勸諸位要用心聽這一分開示。
戊二、約法廣辨(分二)
己初、興二問
何等信心?雲何修行?
「戊二、約法廣辨」,就修行信心的法門廣爲辨明,分二科。「己初、興二問」,興起來二個問題。「何等信心?雲何修行?」什麼樣的信心?怎樣修行?
己二、還兩答(分二)庚初、答信心(分二)
辛初、標數略說信心有四種,雲何爲四?辛二、列釋一者信根本,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,常念親近供養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叁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。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,常樂親近諸菩薩衆,求學如實行故。
「己二、還兩答」,你興起來兩個問題,就還給你兩個回答,分二科。「庚初、答信心」,你問:「何等信心?」先回答第一個問題,再分二科。「辛初、標數」,「略說信心有四種」,簡略的說有四種信心。「雲何爲四?」哪四種信心?「辛二、列釋」,列舉解釋。四種信心,第一信真如,第二信佛,第叁信法,第四信僧。我常常對受叁歸依的人講:你今天初入佛門,第一步規矩,先受叁歸依: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但是你不要認爲這是最淺的佛法,其實叁歸依貫徹全部佛法。你在這一段文裏就了解,全部佛法就是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。《大乘起信論》屬于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中的終教,大乘終教是究極之談,還是談歸依叁寶。但是這裏你要注意:這是四歸依,先要歸依真如,你要是沒有歸依真如,你信佛、法、僧,可能信到人天乘,可能信到二乘。大乘終教歸依叁寶,你得先相信真如,真如是佛、法、僧的根本,所以你要信根本。前面解釋分就是講真如,叫你要相信自己有真如,一切衆生有真如,這樣才能不自輕、不輕他。你有真如,是成佛的本錢,爲什麼不成佛?你爲什麼自輕自賤呢?反過來就自尊自重。同時你也不敢輕視一切衆生,因爲一切衆生個個都有真如,個個都能成佛,你怎能輕視一切衆生呢?所以對于他人也起尊重心。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根本教義,就是要信真如。圓教的《法華經》講實相,實相就是真如,變名不變義。圓教的《華嚴經》一真法界,就是真如,變名不變義,真如是全部佛法的根本,是佛法僧的根本。信真如怎麼信?下面解釋。
「一者信根本,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」,「所謂」是指釋之詞,指著上文加以解釋。「樂」是歡喜好樂。「念」是心裏懷念,念念不忘,常常在心。歡喜好樂,你才能常常懷念;你不歡喜好樂,怎麼念它?比如一個有緣的人,你喜歡他,才常常念他;你不喜歡他,討厭他,還會念他嗎?先要生起歡喜好樂心,才能懷念。先樂後念,先對真如發起歡喜好樂的心,才能懷念真如,因爲你信仰了它。你不信仰,怎麼歡喜好樂?怎麼念念不忘?所以信真如,先信再去好樂。反過來解釋,有了歡喜好樂之心,信心就堅固,信心就增長。
再講真如怎麼是叁寶的根本?你信真如,就要依著真如來修行、證得,證到窮極之處,全部真如的理體,你完全證得。這時候你一念相應成了佛,你成了佛,真如不是佛寶的根本嗎?沒有一念相應慧生起,你不能成佛,可見佛是在真如法上生出來的,所以真如是佛寶的根本。真如也是法寶的根本,六度波羅蜜都是從真如裏面生出來,你只要信了真如,六度統統有了。六度波羅蜜,廣開萬種行門,再廣開一切諸法,所以真如是法寶的根本。再講僧寶,僧寶是歸依大乘菩薩僧,哪來的菩薩呢?你發了信真如的修行信心,入了正定聚,叫叁賢菩薩;登了初地,叫十聖菩薩,你信得、證得真如,這個真如不就是大乘菩薩僧的根本嗎?所以第一你要信根本,就是信佛、法、僧叁寶的根本,聽到這裏,你要發起信心,大乘起信,不發起來對不起你自己,信心從哪兒來?從你內心發出來。教師只是助緣,師教之緣是外熏。不熏,你內心發不動,實際還是你的真如內熏。你把信心發起來,一定要成佛,要度衆生,那就對了!
「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,常念親近供養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」你要相信佛真實有無量功德,絲毫不懷疑,疑和信是相對的,疑則不信,信則不疑。我們學佛就是先求功德,在哪兒求?在佛寶那裏求,你親近佛,天天到大殿裏做早晚課,這是大家共修,是親近求佛寶的機會。你不常常親近,佛的功德怎麼能得到?佛的功德是佛的,與我們有何相幹呢?你得常常親近,要供養,燒香、獻花,乃至于燈、塗、果、茶、食、寶、珠、衣,隨力隨分的供養。有些出家衆,以爲燒香、獻花、供水果,是在家信徒的事,叫他插花,他不高興插;叫他買花,他舍不得錢;叫他燒香,他懶得動手,這都是錯誤。不要說你不懂大乘的空理,你懂大乘空理,你還要依事相著手,燒香、獻花是事相,離開事相你怎麼供養?「諸供養中法供養最」,你要是聽過《普賢行願品》,就聽過這一句,你把燒香獻花解釋到佛法以外,那你根本不懂什麼叫佛法?你要曉得:你要常常親近,常常供養,還要恭敬,天天燒香、天天換花,做習慣了好像家常便飯,恭敬心沒有發起來,那你供養的功德太少了,一定要表示恭敬。孔子弟子很多人問孝的,有一天子遊問孝,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,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,不敬,何以別乎?」你供養父母,要恭敬父母,要是不恭敬光供養,與養犬馬有何差別?所以供養,獻一杯水,要恭恭敬敬;燒一支香,要恭恭敬敬,恭敬是表示意業恭敬,那麼你就求得大福報、大功德。叁個次第:第一、親近,第二、供養,第叁、恭敬,這樣就能發起善根。我們沒有善根,根本不能親近恭敬供養佛寶。沒有善根,連佛門都不能進來,你要是勉強拉一個沒有善根的人進來,不但不能求福,還造罪。他看見佛像要說幾句壞話,看見出家人也說壞話,你們常走寺院道場,信徒各色各樣的都有,有的信徒到寺院裏來,不是親近叁寶,他是來找毛病,說大殿的佛像不莊嚴,香爐不好看,拜墊也不合適,又專找出家人的毛病。他本來就想毀謗佛,毀謗出家人,苦于沒有材料,到寺院找到材料,他回到家講個沒完沒了,造口業,爲什麼?他沒有善根。我們爲什麼能在叁寶門中?前生前世培了善根,你要把善根啓發起來、長養起來。啓發善根爲什麼呢?「願求一切智故」,既不求人天福報,也不求二乘小果,親近佛寶,要求一切智。
「叁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。」「諸波羅蜜」就是六度波羅蜜,你要信法,對我們自己有大利益,對一切衆生也有大利益,這個法就是六度法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學大乘法要自利利他。怎麼自利呢?你得修行六度才能得到大利益。怎麼利他呢?叫衆生修行六度,他才能得到大利益。佛法太多、太高、太深,要弘法利生,記得這六度就對了,你天天講六度給人家聽,利他。你講給人家聽,自己不修嗎?一定會修的,自利。六度法門對一切衆生,包括自己在內一定有大利益。對于自己要生起信心,你不起信心,怎麼修行呢?你得信仰了才修它,所以要對法寶起信心,你才能「常念修行諸波羅蜜」,常念,不是暫時修行,是長遠修行。
「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」,要信大乘僧,就是諸大菩薩,要相信僧寶,他是自利利他的人。單自利,是二乘僧寶;既能自利又能利他,是大乘僧寶。「常樂親近諸菩薩衆」,我要常歡喜好樂親近大乘僧寶。「求學如實行故」,「如實行」,真如實行,你修人天行、二乘行,都不是真如實行,要修大乘真如實行,要跟菩薩僧學。這裏有個疑問:菩薩僧都是聖人僧,我們善根不夠見不到,怎麼親近呢?你要曉得:佛菩薩要常常在世間利益一切衆生,否則違背他自己的菩提大願,我們沒有善根見不到佛,見不到真正的聖人菩薩,但是隨類示現的佛菩薩,我們還是能親近到。我們是凡夫業障深重、善根淺薄,見不到佛,想親近菩薩,也見不到。誰能教你大乘佛法,就是你的活佛、佛菩薩。能給你講真如實行的善知識,就是你的佛菩薩,要常常親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