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近。你們將來閱讀高僧傳,古時候親近大德高僧,一親近就是幾十年,最後還是善知識趕他走,說你不要繼續在這裏住了,你的因緣不在這裏了,你應該到別處弘法,他才走,那才能學到真如實行。最有名的是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,親近道安大師二十五年,道安大師有神通卻不說,他住在襄陽,現在的湖北,他知道那裏要遭大亂,趕慧遠大師走,慧遠大師才往東走,走到廬山東林寺開淨土法門。所以你要常常歡喜好樂親近諸菩薩衆,要學真如實行。你發信心,什麼樣的信心?第一、信真如,第二、信佛,第叁、信法,第四、信僧,大乘起信,你應把這四種信心啓發出來。

  庚二、答修行(分叁)

  辛初、舉數標意

  修行有五門,能成此信。

  「庚二、答修行」,再答複怎樣修行?分叁科。「辛初、舉數標意」,先舉出數目,標示意思出來。「修行有五門,能成此信。」修行有五種法門,能成就上面所說的四種信心。

  辛二、問數列名

  雲何爲五?一者施門,二者戒門,叁者忍門,四者進門,五者止觀門。

  「辛二、問數列名」,先問數目,再列出名來。「雲何爲五?一者施門,二者戒門,叁者忍門,四者進門。五者止觀門。」這五門就是六度,六度第五是禅定,沒有得禅定之前先要修止。第六度是般若,沒有得到般若之前,先要修觀,怕你修偏了。《大乘起信論》作者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,他是過來人,知道衆生的根性不一,有的歡喜修定,天天修定,修了一輩子,來生來世還修定。有人歡喜修慧,禅定不修,所以要定慧雙修,也就是止觀並運。因爲怕我們修偏了,把第五禅定度、第六般若度合成一個門,叫止觀門。爲什麼叫門呢?通出入叫門,這是個比方,你入這五種行門,就得到自利;出這五種行門,就能利益衆生,所以這五種法,叫五種門。

  辛叁、依門別解(分二)壬初、四行略明(分二)癸初、顯四行相(分四)子初、施門(分叁)

  雲何修行施門?醜初、財施若見一切來求索者,所有財物隨力施與,以自舍悭貪,令彼歡喜。醜二、無畏施若見厄難恐怖危逼,隨己堪任,施與無畏。醜叁、法施若有衆生來求法者,隨己能解,方便爲說,不應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。

  「辛叁、依門別解」,依著五種行門分別解釋,分二科。「壬初、四行略明」,先就四種行門簡略說明,留一個行門廣說,分二科。「癸初、顯四行相」,顯明四種行門的相貌,分四科。「子初、施門」,先說布施門,再分叁科。

  「雲何修行施門?」如何修行施門?再分叁科,「醜初、財施」,布施有叁種:一、財施,二、無畏施,叁法施。先講財施,「若見一切來求索者」,你布施財還得有求財的外緣,你沒有遇見求財的衆生,你的財布施還沒有地方去行呢!「所有財物隨力施與」,注意「隨力」二字,對方來求索,比方要你給他十萬,你是個窮和尚,哪有十萬元給他呢?隨你的財物之力,隨你的心力,看你能夠施給他多少,但是不能讓他空手而回,那犯菩薩戒。「以自舍悭貪,令彼歡喜。」學佛法得斷除煩惱,第一個煩惱就是悭貪,悭貪合起來是一個名詞,分開來是兩個,悭吝、貪圖,自己的錢財不舍叫悭吝,希望得到別人的錢財叫貪圖,學大乘法要自舍悭貪,把財物布施出去,舍我的煩惱。大乘佛法就妙在這裏,好像我是利益對方,他來要錢我利益他,實際是我自舍悭貪。自舍悭貪是自利,令他生歡喜是利他,你看妙不妙!

  我們學大乘佛法出了家,認爲信徒布施我們是應該的,我是出家人怎麼能布施呢?這樣沒有學到佛法,盡受人家供養,自己一毛不拔。我們要給信徒作標榜,要領著信徒布施,叫信徒布施,我怎麼能不布施呢?信徒是培福,我要斷除悭貪煩惱,更要布施。馬鳴菩薩是開導初發信心的人,要隨力隨分布施,實際出家人比在家信徒更能皆盡施,因爲信徒要照顧家庭,沒人供養他。比如今天有一件大事要做,需要很多錢,我一共有叁千元,全部拿出來不要緊,因爲我的生活靠海會寺,明天不會沒有飯吃,可以皆盡施。出家人的生活依靠常住,不必害怕生活的問題,有多有少全部布施,叫皆盡施,信徒則不可能,所以要發布施心,要舍悭貪。

  「醜二、無畏施」,再講無畏施,衆生有畏懼的境界現前,救他遠離怖畏的境界,叫無畏布施。「若見厄難恐怖」,假若見到有人遭遇災難,比方臺風、地震。有人遭遇恐怖,或者遭賊偷了,強盜搶了,生了恐怖。「危逼」,有危險逼迫他,或者生了大病,沒有醫藥費,或者沒有飯吃,沒有衣服穿。「隨己堪任」,「堪」是堪能,「任」是任持。隨你自己能擔任起來,就擔任起來。「施與無畏」,比如遭遇臺風,很多人房子被吹倒,無家可歸,你就救他。隨你的力量,你堪能做到的去做,不能不做。像臺北上次遭遇大水災,佛教徒都去救濟是對的,屬于無畏布施。比方我在漢口武昌閉關的時候,漢口遭遇大水災,淹到二層樓,佛教會也淹到二層樓,但是大家還是籌組救災團,坐著小船,到處去送饅頭、藥物,那都是無畏布施。

  「醜叁、法施」,「若有衆生來求法者」,學了佛法布施給衆生,出家人財力皆盡布施,也沒有幾個錢,因爲釋迦佛給出家人定的規矩,不許耕田種地,也不許做生意買賣,哪來的錢呢?信徒布施寥寥無幾,全部拿出來也沒幾個錢。你學法布施,永遠布施不完,布施不盡,你只要學佛法,天天講說,越說越多,越說越流利,越說衆生越愛聽,你看妙不妙,布施不完。可是你得學,學多少說多少,「隨己能解」,隨自己能了解的,說給人家聽,不了解的你不要亂說,亂說佛法有罪過,亂答他問也有罪過,人家把你當成聖人來請問佛法,你不懂佛法胡說一通,結果害了衆生。「方便爲說」,你說的他不聽,那是你不會說,你要想個方便方法叫他愛聽,使他接受,就是應機說法,要應他的機,說給他聽。

  「不應貪求名利恭敬」,當法師有叁個難關,你得透過去,你透不過去,你的佛法行不開,而且行不長。一、求名,你要請我當法師,得給我一個大名,先給信徒盡量發通知,通知上把我的名字用大字排出來,請道源老法師講經說法,你們都來聽。再者登報,報紙上登大一點,你不要怕花錢,這是宣傳佛法,功德無量,實際上是你自己要求名,不應該這樣。名是實之賓,真實的佛法是主,名是主的賓客,不求名自然有名。釋迦佛名聞十方,不是求來的,是他利益十方衆生,自然有大名。你學會講經說法,有真實的功夫,自然而然就會有名。你不要名,不可能,人家都知道你鼎鼎大名,你發求名的心就錯誤。二、求利,你請我講經說法得給我供養,你的紅包要大一點,我講經說法你不供養,那不尊重法,名義上是尊重法,實際上是貪紅包,這就是求利。講了一座經,紅包不滿意,再來請我就不去,認爲他不尊重佛法,實際是紅包太少了,有求利的心則不行。叁、求恭敬,你對我要磕頭禮拜,我不是要你尊重,你要尊重法,處處把法擡到前面,實際是自己求恭敬。這是當法師的叁個難關,這叁個難關你透不過去,你學弘法,弘不開且弘不長,處處生障礙。求名得不到名,求利得不到利,求恭敬也求不到,最後你退心了。現在弘揚佛法,要與衆生作不請之友,只要能講,你不請我也要去,我們初當法師時,老法師有一句開示:「你要當法師,得做倒貼錢的生意。」這是土話,我記得很清楚,意思是:你要當法師不要貪利,還要布施給他們,做倒貼錢的生意,這樣你生意才做得開。所以我在北平講經,人家供養我錢,我舍不得用,等講經圓滿,來聽經的人,每個人我供養他一個紅包。他們問:你當法師,怎麼供養我們呢?我說:這是法師跟你們結法緣,你們買點心、糖果、餅幹吃,就開大智慧。我開導叫他們歡喜接受,我自己要培福,就要透過這叁關。現在弘法,要發菩薩心才能弘得開,要做倒貼錢的生意才行。「唯念自利利他」,只要自己有利,利益他人,就去行布施,爲什麼呢?「回向菩提故」,我布施不求人天福報,不求二乘小果,我要回向大菩提。這是第一、布施門,教我們修行,諸位同學要腳踏實地修啊!

  子二、戒門(分叁)

  雲何修行戒門?醜初、攝律儀戒所謂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語,遠離貪嫉、欺詐、谄曲、瞋恚、邪見。醜二、攝善法戒若出家者,爲折伏煩惱故,亦應遠離愦鬧,常處寂靜,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。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慚愧改悔,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。醜叁、攝衆生戒當護譏嫌,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。

  「子二、戒門」,分叁科。「雲何修行戒門?「醜初、攝律儀戒」,大乘戒法叁聚淨戒,聚者類也,就是叁大類。一、攝律儀戒,二、攝善法戒,叁、攝衆生戒。「所謂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語,遠離貪嫉、欺詐谄曲、瞋恚邪見。」這都是攝律儀戒,不犯戒律,不犯威儀。律是戒律,所有的戒條都是戒律。戒條以外還有行住坐臥的規矩,那就是威儀。不犯戒律威儀,因爲要清淨我們的叁業,怎樣清淨叁業?先把惡業戒掉,身業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不淫欲是對出家弟子講的,在家人是不邪淫。口業:一、不要犯兩舌,鬥構兩頭,離間恩義,翻來翻去盡是非。二、不要惡口,不要出口罵人、傷人。叁、不妄言,不見言見,見言不見。四、绮語,不說不正當的話,一天到晚隨便亂說,言不及義,說了一天的話,沒有說到道理上。

  意業:「遠離貪嫉」,貪是貪瞋癡的貪,嫉妒屬于貪的一部分,哪一個同學考了第一名,處處給他麻煩,爲什麼?不耐他榮。「欺詐」,欺瞞詐騙,都是屬于貪。「谄曲」,看見有財有勢的人巴結、谄媚,忘記出家人的身分,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