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屬于貪。見了有錢的信徒,把他當祖宗捧,你對家裏的父母有那麼孝順嗎?沒有,爲什麼?他是個大施主有錢。看見信徒有金戒指、金項鏈,就要特別招待,都是谄曲。慈舟大師在興福寺辦佛學院時,有一位打水陸的施主要來,先來報訊,到興福寺經過山路,要坐竹轎子,一位老太太坐竹轎子到了山門口,她不下轎,因爲到大殿還有一段遠路,轎夫把她擡到大殿門口,比丘扶她下來,一只手扶著她,另一只手爲她搖扇子,慈舟大師看見了說:「唉!真丟出家人的身份,你這叫比丘嗎?你媽媽來,有這樣款待她嗎?」這是谄曲的毛病,出在貪欲。你要是有這毛病要改,但是你不要做過了,信徒來了不招待,你不要招待過分就對了。「瞋恚」,就是瞋煩惱,由瞋恨而發恚怒,歡喜發脾氣,你有這個毛病要趕快改。「邪見」,就是愚癡,不起正見,明明大乘佛法,他非要解釋到外道去。
大乘法講得最高最妙,也得清淨叁業,你不清淨叁業,怎麼成佛呢?你說得再妙,說到真空妙有,說到二而不二,真空不空,即是妙有;妙有不有,即是真空。說得天花亂墜,你叁業不淨,能擋住閻羅王派來的小鬼嗎?他不聽你的真空妙有,所以你得清淨你的叁業。講到戒,你得腳踏實地修行,身: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。口: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語。意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大乘菩薩的地位有叁賢十地,完全清淨才成佛。剛發信心,你得把叁業清淨,不然四種信心怎麼成就呢?
「醜二、攝善法戒」,「若出家者,爲折伏煩惱故」,馬鳴菩薩爲初發信心的出家人應機說法,你是居士,不能遠離愦鬧,離開社會,你家庭的生活怎麼解決?你要是出了家,沒有家庭的系累,當下就得解脫。所以,你要折伏煩惱,你要攝善法。修善法,是爲求大菩提,你不要修到人乘天乘那裏去。我們中國佛教雖然名爲大乘,實際誰也不做攝善法戒的事,不做社會上的慈善事業,現在政府竭力提倡佛教寺廟做社會慈善事業,我們不做就犯大乘戒。要是爲名爲利去做,不回向大菩提,就做錯了,做到人乘那裏去,大乘還夠不上。所以你爲折伏煩惱,「亦應遠離愦鬧」,也應該遠離鬧市。「常處寂靜」,「寂靜」梵語叫阿蘭若,你剛發信心,剛出家,應該遠離鬧市,到山林之中去修行。「修習少欲知足」,你初發信心煩惱都在,貪求五欲是我們多生多劫的習氣,見到五欲境界現前,你自然而然動心。大陸上有一句話:「老修行功夫好,但是就怕冬菇。」這是什麼道理呢?他這也修行,那也修行,今天吃齋冬菇一來,他忘記修行了,這就是對治少欲的功夫不夠,欲境一現前就被它轉。離開都市的愦鬧,五欲境界不現前,「少欲知足」,看文字是一個名詞,你看《佛遺教經》,其實是兩門功夫,第一、少欲,第二、知足。少欲者,不起多的欲,欲境不現前。知足的功夫更加深,欲境現前了,我也不貪,我知足。
「頭陀等行」,你們剛去受戒,登比丘壇受得什麼呢?比丘:四根本,四依法。比丘尼:八根本,四依法。四依法是什麼呢?一、你要能穿糞掃衣,二、你要能依樹下坐,叁、要常乞食,四、要能吃陳腐藥,陳腐藥是人家吃剩下的藥,不是腐爛的藥。四依法裏面,前面衣食住叁項就是頭陀行,我們不能修頭陀行,「取法乎上,適得乎中。」你得知道四依法是什麼?下面依《會閱筆記》講十二頭陀行。
《會閱筆記》
十二頭陀行
梵語「頭陀」,此雲抖擻,抖擻叁界煩惱也。謂煩惱如塵,抖擻振奮以除之也。頭陀苦行,有十二種,所謂衣叁、食叁、住處六也。
住處六者:一、住空閑處。遠離衆鬧,居阿練若(亦譯阿蘭若,此雲寂靜處。)身遠離故,心離欲蓋,益諸善法也。二、端坐不臥。若行若立,心動難攝,不能持久,應受常坐。若欲睡時,脅不著席。叁、樹下坐。順佛法故,如佛成道,轉*輪,入涅槃,皆在樹下,能治房舍貪,易入道故。四、冢間坐。冢間常有悲哭聲,死屍狼藉,無常不淨,觀道易成。五、露地坐。樹如半屋,愛著猶生。又雨濕鳥喧,汙穢不淨。若露地坐,光明徧照,令心明利,空觀易成。六、隨有草坐。隨心所得,而坐其上。離所愛著,不惱他故。
食叁者:一、常乞食。當製六根,不著六塵,亦不分別男女等相,得與不得,若好若惡,不生憎愛。若請食者,得與不得,貪瞋易生。二、節量食。念身中八萬戶蟲,蟲得此食,皆悉安穩。我今以食,攝此諸蟲。後得道時,以法攝彼。又雖一食,恣貪極啖,腹脹氣塞,妨廢行道。隨所得食,叁分食二,身則輕安。叁、一坐食。若再食者,費時失功。不爲養身,故斷數數食,即不作「余食法」也。
衣叁者:一、唯畜叁衣。白衣好蓄種種衣,外道則裸形,佛弟子應舍二邊,故但叁衣。二、糞掃衣。拾糞掃物,縫納作衣。以此覆寒、障露、離貪、遠賊,無奪命難故。叁、毳衣(毳音翠,獸毛),叁衣但用毳毛而作,以除貪好之心也。
此十二種乃是知足之行。《涅槃經》、《智度論》、《瑜伽論》,俱明其意。故知多貪多欲,乃出家者所不宜,應深誡之。又《梵網經》指明行頭陀行之次數、時間,及應用物品,每年應有二次,一次從正月十五至叁月十五日,一次從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日。應帶之物品,有楊枝、澡豆、叁衣、瓶缽、坐具、錫杖、香爐、漉水囊、手巾、刀子、火燧、鑷子、繩床、經、律、佛像、菩薩像,此十八種物,常隨其身也。
十二頭陀行,就是你們受戒登比丘、比丘尼的具足戒壇,四依法的前叁依。「梵語『頭陀』,此雲抖擻,抖擻叁界煩惱也。」梵語頭陀,翻成中國話叫抖擻,就是抖擻叁界以內煩惱的意思。「謂煩惱如塵」,煩惱像塵土一樣,「抖擻振奮以除之也」,你沒有聽慣抖擻二字,解釋了還是不懂,我當場表演一下,就是抖擻衣服,衣服上有塵土,你抓住衣服領子用力甩幾下,這叫抖擻振奮,衣服上有多少塵土,一下子抖下去。叁業的煩惱,我打起精神來一下子抖擻掉,就像振奮衣服,把塵土振掉一樣。煩惱纏人,不是今生才纏,是無始劫來就纏上的。你不打起精神把它抖擻掉,它會粘在你心裏,永遠除不掉,怎樣把它除掉?「頭陀苦行,有十二種」,用十二頭陀行,頭陀叫苦行。「所謂衣叁、食叁、住處六也」,衣,有叁種,食,有叁種,住,有六種。衣、食、住是生活的必須品,煩惱都是從衣食住生出來的。社會爲什麼不安定?爲什麼你爭我奪?爲生活。生活需要什麼東西?衣、食、住。世界爲什麼不能太平?爲爭奪。爭奪什麼?爲全國人的衣食住,這是個大問題、大煩惱。人間不能太平,就是衣食住的問題不能解決,我們出家了,不要被它轉動,所以你要對治煩惱,就是對治衣食住的煩惱。先講住處有六種:
「一、住空閑處」,空,沒有人。閑,沒有聲音。「遠離衆鬧」,大衆很熱鬧,要遠離它。「居阿練若(亦譯阿蘭若,此雲寂靜處。)」有一個界說,怎樣才叫做遠離衆鬧、遠離人間社會呢?牛鳴不聞處。鄉村裏有牛,你離開鄉村,人的聲音聽不見了,牛鳴的聲音可以傳得很遠。你住的地方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,那就是寂靜處。現在最好是汽車聲、火車聲聽不見。聽見了叫做禅刺,你參禅打坐坐不住,好像在你心裏紮了刺進去。還有空中飛機的聲音,飛機降落就像要跌下來,嚇死人了!怎麼能參禅打坐呢?所以要離開飛機的航道。什麼叫寂靜處?什麼叫阿蘭若?聞不到聲音的地方。要找這種地方練定功,修禅定,要寂而無聲,才能安靜下來,才叫寂靜處。「身遠離故,心離欲蓋,益諸善法也。」《大乘起信論》叫攝善法戒,你要修善法,要遠離五欲,這裏叫欲蓋。「蓋」是專有名詞,心裏要不動欲念,得不處于鬧市,身體先寂靜下來,心才能寂靜下來,心寂靜下來,少欲知足,就能修習善法。
「二、端坐不臥」,就是正坐,不要睡倒下去。「若行若立,心動難攝,不能持久」,你要是常常走動,常常站立,那就心動,心動就難攝持,不能久坐。「應受常坐」,所以要多坐。「若欲睡時,脅不著席。」現在佛教叫不倒單,夜間打坐,想睡覺時床靠一下,腿還是盤著。最有名的祖師,是講《沙彌律儀》的迦葉尊者,他叁年脅不著席,諸位注意這功夫,這常坐不臥的功夫,是慢慢練出來的,不是一下手就常住不臥,否則會變成坐著睡的習慣,你一坐瞌睡就來,根本就沒有坐,還是睡,這不是辦法。是坐在那裏打坐,坐得支持不住的時候,靠著床睡一覺,醒了,打起精神來還是端坐,還用功。我在蘇州靈岩山,跟慈舟大師開念佛堂的時候,提倡戒律,要結夏安居,精進用功,小乘要證阿羅漢果,大乘要證菩薩果。老法師講得很動心,有很多同座常坐不臥,都是在打坐不睡床,但都坐在那裏搖搖晃晃,那怎麼能用功呢?這樣搖了一夜沒有睡覺,第二天昏沈,念佛一止靜,他就瞌睡,還是照搖不誤。念佛堂不打香板,拿幡子拂他臉拂不醒。我想這不是辦法,我在那裏結夏安居叁個月,實行初夜分、後夜分不睡,中夜分睡四個小時。我晚上十點鍾,睡到淩晨兩點鍾起來,中間不睡午覺,睡四個小時就夠了。不倒單你得練,最初減少睡眠多打坐,打出功夫來,才能常坐不臥,不是一坐就瞌睡。一坐就瞌睡,睡習慣你不能打坐,一打坐瞌睡就來。
「叁、樹下坐」,你們登具足戒壇,無漏比丘、比丘尼受四依法,叫你樹下坐。「順佛法故,如佛成道」,佛在樹底下成道。「轉*輪」,在樹底下轉*輪。「入涅槃,皆在樹下」,在樹底下涅槃。「能治房舍貪」,能對治掉房舍的貪心。「易入道故」,登比丘戒壇爲什麼問你能不能樹下坐?是問你:沒有房屋睡覺,你還出不出家?在樹底下打坐,你能持嗎?答曰:我能持,才能出家,是對治房舍的貪心。你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