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▪P3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房間不好就坐不安、睡不著,爲什麼?貪心,你要睡好房間何必出家呢?釋迦牟尼佛允許比丘住房間,是因爲善根淺薄的比丘,在樹下打坐受不了盡生病,實際佛的本意還是不贊成睡房間,他成佛在樹底下成的,他轉*輪度五比丘,哪裏有房間?講經說法都在樹底下。後來有一位大施主,提供祇樹給孤獨園,黃金鋪地,蓋了房子,釋迦牟尼佛給他們種福,才去講堂裏講經,實際釋迦佛沒有講堂,他是在樹底下講的。怎麼知道釋迦佛始終不贊成住房間?他涅槃的時候,不是有祇樹給孤獨園嗎?他怎麼不到祇樹給孤獨園涅槃?怎麼到雙林樹底下涅槃呢?不要被房子系累到,就是順佛法,因爲你被房子系縛住,沒有房子你不能夠辦道,那你沒辦法出家,所以登比丘壇時,問你樹下坐你能受持嗎?

  「四、冢間坐」,「冢」就是墳墓。「冢間常有悲哭聲,死屍狼藉,無常不淨,觀道易成。」你常常墳場打坐,那裏送殡的人哭,你一聽見,就曉得人生是無常的。在亂葬的地方,墳墓做不好,死屍狼藉不堪,很容易修成無常不淨觀。

  「五、露地坐。樹如半屋,愛著猶生。」你在樹下坐,樹等于半個房屋,你愛樹的心,很容易生起來,沒有樹你不要打坐了嗎?所以要練功夫,進一步在露地坐。「又雨濕鳥喧,汙穢不淨。」下雨樹濕潮氣重,尤其雀鳥打岔,它晚上回來樹上睡覺不作聲,天剛剛亮,它就吱吱喳喳,那你就坐不往。「若露地坐,光明徧照」,如果在露地坐,光明徧照大地。「令心明利,空觀易成。」所以修空觀最好在露地坐。

  「六、隨有草坐。隨心所得,而坐其上。離所愛著,不惱他故。」有人送你一把草,你就可以打坐,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打坐,有個長者送來吉祥草,那種草很柔軟就坐下來。沒有草墊著,你坐不久,所以只要有草就可以坐。不是地下有生草,生草不能坐,妨礙草的生機。

  前面六種都是對治房舍的煩惱,我前天講《沙彌律儀》,講到現在的出家人不懂戒律,隨自己的煩惱心走,把房間裝璜得像新娘的房間。新娘睡的被褥才用紅色,才用大花紋,出家人怎麼用這種被褥?我親眼看見用粉紅色大牡丹花,真是顛倒錯亂。這六種都不要房間,你們受具足戒,問你樹下坐能持嗎?你答應能持。你沒有房間、被褥,不要說打坐,連睡覺都睡不著,看看這你就生慚愧心。

  飲食有叁種:

  「一、常乞食。當製六根,不著六塵,亦不分別男女等相,得與不得,若好若惡,不生憎愛。」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如蜂采華,但取其味,不壞色香。」你到都市去托缽化飯,要管製六根,不要貪圖六塵,不管社會上的男男女女,不管得到或得不到,得到好的飲食、不好的飲食,不生憎愛。煩惱的根本有叁個:貪、瞋、癡,無貪不生瞋,無貪不生癡,貪心就是愛心,愛不到就生憎,憎愛是煩惱的根本,你斷煩惱從哪兒斷?把憎愛二心管製住。你看剛出生的小孩爲什麼哭?憎。爲什麼笑?愛。一出生就有這二個煩惱,你就知道這是煩惱中根本的根本。修行從哪兒修?管製這二個,順境現前,不動愛心;逆境現前,不動憎惡。「憎」是憎恨、憎惡,討厭也叫憎。得到好的,不起貪愛心;得到不好的,不起憎恨心。「若請食者,得與不得,貪瞋易生。」爲什麼行頭陀行要常乞食?戒律上開許受請者,我不受請。有齋主請我到他家應供,我不去,爲什麼?因爲你到受請的齋主家,好吃的自然多吃,貪心生起來。不合你的胃口,就動瞋恨,心想:你請我來,爲什麼煮得不好吃?所以貪瞋易生,不如常乞食,可以對治憎愛煩惱。

  「二、節量食。念身中八萬戶蟲」,我們的身體叫蟲聚,整個身體是一個大蟲窩,裏面有八萬戶蟲。「蟲得此食,皆悉安穩。」蟲得到食物都不動了。「我今以食,攝此諸蟲。」我現在飲食要攝受這些蟲,叫它們都吃飽安穩。「後得道時」,我發願我得道時,「以法攝彼」,身上的蟲都轉成我的弟子,都來聞我的法,以法爲食。「又雖一食」,這講到節量上,你雖然一天只吃一頓飯,「恣食極啖」,大吃特吃,「腹脹氣塞」,把肚子吃得膨脹起來,氣都透不出來。「妨廢行道」,這樣吃多了,不能行道,因爲一打坐就瞌睡,氣都調不過來。「隨所得食,叁分食二,身則輕安。」我們佛學院爲什麼不提倡持午呢?因爲佛學院不是禅堂,也不是念佛堂,我們是學堂,怕你們天天研究佛學,身體受不了。那麼現在都受了戒,有的發道心要持午,持午的功夫怎麼練?我教你們怎麼練功夫:先控製著中餐不加飯,按你的飯量吃,比方中餐吃兩碗,決定吃兩碗不多加。晚上我們都是吃面,晚上減少,你要是晚上吃叁碗面,減少半碗,吃兩碗半,吃兩個禮拜,可以了,再減少半碗,吃兩碗。如此類推,兩個禮拜減半碗,直到晚餐完全減掉,這功夫就練成功了。這樣你持午,中餐不加飯,晚上不會餓肚子,身體還健康。肚子爲什麼餓呢?是蟲翻身要吃東西,肚子內的蟲是下等動物,你吃飯它就不餓,就不翻身不動。你不吃東西蟲都翻動起來,你以爲是自己餓,不曉得是蟲在翻身,你給它個信用,照時間還是吃晚飯,吃了它就安穩,過一段時間減少,到時候練成功夫,不吃了,它到晚上也不翻身,也不擾亂,以後晚上再也不餓了。我持午的功夫好得很,傳戒,你叫我當戒師父,我一進戒堂,中餐還是吃一碗飯,晚上不吃不會餓。你聽我的話,我是過來人,你得練功夫,練成了功夫,就不會餓。

  「叁、一坐食。若再食者」,假若吃了一頓,再吃一頓,「費時失功」,費時間又失功用。「不爲養身」,不是爲了養身體。「故斷數數食」,所以不要吃了再吃。「即不作『余食法』也」,就是不作余食法,有人請我,我吃飽了,離開座位,不要再坐下來吃。作余食法就是你已吃了正餐,有齋主請你,你推不掉,只好找一個比丘,把你的飯,挑一口吃,你再吃,不犯作余食的戒。

  這叁種飲食是對治食煩惱,你們作四依法,問你常乞食可以嗎?我們中國沒有常乞食,你在寺院吃的都是施主布施的,等于常乞食,但是不要動貪心。練習持午,沙彌、沙彌尼戒有這一條,比丘、比丘尼戒也有這一條,你躲避不開,要練功夫晚上不要吃。不練不行嗎?現在是末法時代,沒有人管你,你愛吃就吃,你要是出了頭,將來爲居士授八關齋戒,居士不能出家,他要當一天一夜的出家人,晚上不吃飯,八關齋要持齋,飯廳叫齋堂,你顧名思義不生慚愧嗎?出家人過午不食,你要練這功夫。。

  穿衣服有叁種:

  「一、唯畜叁衣」,你只要叁件衣:五衣,七衣,大衣。「白衣好畜種種衣」,「白衣」指在家人,「畜」是蓄藏,在家人喜歡收藏種種衣服。「外道則裸形」,外道認爲穿衣服生煩惱,根本不穿,裸露形體。「佛弟子應舍二邊」,佛弟子不學在家人收藏種種衣服,也不學外道不穿衣服。「故但叁衣」,我們有叁件衣剛好。

  「二、糞掃衣」,你們受四依法,受的是這一條,不是但叁衣那一條。「拾糞掃物,縫納作衣。」糞掃衣是撿人家丟掉不要的破衣,縫補做成衣服。「以此禦寒」,以此覆身、禦寒。出家人往往寫信謙稱自己納僧,穿納衣的僧人。我們現在的長衫、海青,往往貼上一塊舊布,破新色,表示是納衣,現在都是作樣子,實際是糞掃衣。你在戒壇上答應,能持糞掃衣,糞掃衣,撿起來破布不骯髒嗎?戒律上有明文,撿回來用清水洗,洗七遍就幹淨,補補納納叫納衣,夏天覆身,冬天禦寒。「障露」,障蔽赤身露體,不要學外道裸露形體。「離貪」,不要學在家人貪衣。「遠賊」,遠離盜賊,賊不偷你的糞掃衣,你送他,他也不要。你招了賊,是你的好衣服太多,他怎不偷你的?「無奪命難故」,沒有奪命的災難。偷賊,你不給他偷,他捅你一刀,把你捅死了,你看冤枉不冤枉?

  「叁、毳衣」,毳音翠,是獸毛。「叁衣但用毳毛而作,以除貪好之心也。」佛在世的時候,印度沒有棉花,沒有棉線,織布用毳毛織,是粗的獸毛,就是我們現在買的粗布,不要考究細,考究細動貪心。譬如有一個同學上街買一塊細布料回來,跟大家炫耀:我買這塊布你們看看,價錢很便宜,布料很好!大家一看都動了貪心,紛紛問:哪裏買的?多少錢,帶我去,我也去買一件。好衣服染汙人染汙得厲害,所以不要穿好的衣服,以免招賊偷去。

  「此十二種乃是知足之行」,總結起來,住,有棵樹就可以樹下打坐。食,日中一食,還要節量不多吃,常乞食。衣,糞掃衣,破布撿起來補補納納。「《涅槃經》、《智度論》、《瑜伽論》,俱明其意。」《大涅槃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這些大乘經,都說明十二頭陀行非常重要。「故知多貪多欲,乃出家者所不宜」,所以知道多貪多欲是出家人所不應該的。「應深誡之」,應該深切戒衣食住。不是叫你們實行樹下坐、常乞食、穿糞掃衣,取法乎上,適得乎中,不要貪衣食住就夠了。「又《梵網經》指明行頭陀行之次數、時間,及應用物品」,《梵網經菩薩戒本》上有明文,「每年應有二次」,每年應行二次頭陀行,「一次從正月十五日至叁月十五日」,一共二個月,期滿要回來結夏安居。「一次從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。」到十月十五日要結冬。「應帶之物品,有楊枝」,楊枝就如現在的牙刷,不是單用楊柳枝,什麼樹枝都可以,但是要沒有毒,感覺苦的。有毒沒毒怎麼知道呢?一挨舌頭,舌頭發麻,這棵樹有毒不能嚼。爲什麼要苦的?因爲苦能降心火,去口的濕度。楊柳枝最好,你拿起來嚼了以後,拿點水漱口,滿嘴清涼。你嚼慣了,不嚼還不行呢?吃了東西就得嚼,跟刷牙比,刷牙是刷清潔,沒有嚼楊柳枝的清涼味,你們可以嚼嚼看。什麼樹枝都可以,要像指頭那麼粗,不要太粗,要能嚼得碎,嚼得毛絨絨的,把它放在嘴裏刷,像刷牙那樣刷,刷了就不要了。「澡豆」,是樹上結的果實,如現在洗澡的肥皂,可是比肥皂好。印光老法師知道肥皂是用牛油做的,就不用肥皂,後來有一個製肥皂的老板歸依他,印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