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房间不好就坐不安、睡不着,为什么?贪心,你要睡好房间何必出家呢?释迦牟尼佛允许比丘住房间,是因为善根浅薄的比丘,在树下打坐受不了尽生病,实际佛的本意还是不赞成睡房间,他成佛在树底下成的,他转*轮度五比丘,哪里有房间?讲经说法都在树底下。后来有一位大施主,提供祇树给孤独园,黄金铺地,盖了房子,释迦牟尼佛给他们种福,才去讲堂里讲经,实际释迦佛没有讲堂,他是在树底下讲的。怎么知道释迦佛始终不赞成住房间?他涅槃的时候,不是有祇树给孤独园吗?他怎么不到祇树给孤独园涅槃?怎么到双林树底下涅槃呢?不要被房子系累到,就是顺佛法,因为你被房子系缚住,没有房子你不能够办道,那你没办法出家,所以登比丘坛时,问你树下坐你能受持吗?
「四、冢间坐」,「冢」就是坟墓。「冢间常有悲哭声,死尸狼藉,无常不净,观道易成。」你常常坟场打坐,那里送殡的人哭,你一听见,就晓得人生是无常的。在乱葬的地方,坟墓做不好,死尸狼藉不堪,很容易修成无常不净观。
「五、露地坐。树如半屋,爱着犹生。」你在树下坐,树等于半个房屋,你爱树的心,很容易生起来,没有树你不要打坐了吗?所以要练功夫,进一步在露地坐。「又雨湿鸟喧,污秽不净。」下雨树湿潮气重,尤其雀鸟打岔,它晚上回来树上睡觉不作声,天刚刚亮,它就吱吱喳喳,那你就坐不往。「若露地坐,光明徧照」,如果在露地坐,光明徧照大地。「令心明利,空观易成。」所以修空观最好在露地坐。
「六、随有草坐。随心所得,而坐其上。离所爱着,不恼他故。」有人送你一把草,你就可以打坐,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有个长者送来吉祥草,那种草很柔软就坐下来。没有草垫着,你坐不久,所以只要有草就可以坐。不是地下有生草,生草不能坐,妨碍草的生机。
前面六种都是对治房舍的烦恼,我前天讲《沙弥律仪》,讲到现在的出家人不懂戒律,随自己的烦恼心走,把房间装璜得像新娘的房间。新娘睡的被褥才用红色,才用大花纹,出家人怎么用这种被褥?我亲眼看见用粉红色大牡丹花,真是颠倒错乱。这六种都不要房间,你们受具足戒,问你树下坐能持吗?你答应能持。你没有房间、被褥,不要说打坐,连睡觉都睡不着,看看这你就生惭愧心。
饮食有三种:
「一、常乞食。当制六根,不着六尘,亦不分别男女等相,得与不得,若好若恶,不生憎爱。」《佛遗教经》说:「如蜂采华,但取其味,不坏色香。」你到都市去托钵化饭,要管制六根,不要贪图六尘,不管社会上的男男女女,不管得到或得不到,得到好的饮食、不好的饮食,不生憎爱。烦恼的根本有三个:贪、瞋、痴,无贪不生瞋,无贪不生痴,贪心就是爱心,爱不到就生憎,憎爱是烦恼的根本,你断烦恼从哪儿断?把憎爱二心管制住。你看刚出生的小孩为什么哭?憎。为什么笑?爱。一出生就有这二个烦恼,你就知道这是烦恼中根本的根本。修行从哪儿修?管制这二个,顺境现前,不动爱心;逆境现前,不动憎恶。「憎」是憎恨、憎恶,讨厌也叫憎。得到好的,不起贪爱心;得到不好的,不起憎恨心。「若请食者,得与不得,贪瞋易生。」为什么行头陀行要常乞食?戒律上开许受请者,我不受请。有斋主请我到他家应供,我不去,为什么?因为你到受请的斋主家,好吃的自然多吃,贪心生起来。不合你的胃口,就动瞋恨,心想:你请我来,为什么煮得不好吃?所以贪瞋易生,不如常乞食,可以对治憎爱烦恼。
「二、节量食。念身中八万户虫」,我们的身体叫虫聚,整个身体是一个大虫窝,里面有八万户虫。「虫得此食,皆悉安稳。」虫得到食物都不动了。「我今以食,摄此诸虫。」我现在饮食要摄受这些虫,叫它们都吃饱安稳。「后得道时」,我发愿我得道时,「以法摄彼」,身上的虫都转成我的弟子,都来闻我的法,以法为食。「又虽一食」,这讲到节量上,你虽然一天只吃一顿饭,「恣食极啖」,大吃特吃,「腹胀气塞」,把肚子吃得膨胀起来,气都透不出来。「妨废行道」,这样吃多了,不能行道,因为一打坐就瞌睡,气都调不过来。「随所得食,三分食二,身则轻安。」我们佛学院为什么不提倡持午呢?因为佛学院不是禅堂,也不是念佛堂,我们是学堂,怕你们天天研究佛学,身体受不了。那么现在都受了戒,有的发道心要持午,持午的功夫怎么练?我教你们怎么练功夫:先控制着中餐不加饭,按你的饭量吃,比方中餐吃两碗,决定吃两碗不多加。晚上我们都是吃面,晚上减少,你要是晚上吃三碗面,减少半碗,吃两碗半,吃两个礼拜,可以了,再减少半碗,吃两碗。如此类推,两个礼拜减半碗,直到晚餐完全减掉,这功夫就练成功了。这样你持午,中餐不加饭,晚上不会饿肚子,身体还健康。肚子为什么饿呢?是虫翻身要吃东西,肚子内的虫是下等动物,你吃饭它就不饿,就不翻身不动。你不吃东西虫都翻动起来,你以为是自己饿,不晓得是虫在翻身,你给它个信用,照时间还是吃晚饭,吃了它就安稳,过一段时间减少,到时候练成功夫,不吃了,它到晚上也不翻身,也不扰乱,以后晚上再也不饿了。我持午的功夫好得很,传戒,你叫我当戒师父,我一进戒堂,中餐还是吃一碗饭,晚上不吃不会饿。你听我的话,我是过来人,你得练功夫,练成了功夫,就不会饿。
「三、一坐食。若再食者」,假若吃了一顿,再吃一顿,「费时失功」,费时间又失功用。「不为养身」,不是为了养身体。「故断数数食」,所以不要吃了再吃。「即不作『余食法』也」,就是不作余食法,有人请我,我吃饱了,离开座位,不要再坐下来吃。作余食法就是你已吃了正餐,有斋主请你,你推不掉,只好找一个比丘,把你的饭,挑一口吃,你再吃,不犯作余食的戒。
这三种饮食是对治食烦恼,你们作四依法,问你常乞食可以吗?我们中国没有常乞食,你在寺院吃的都是施主布施的,等于常乞食,但是不要动贪心。练习持午,沙弥、沙弥尼戒有这一条,比丘、比丘尼戒也有这一条,你躲避不开,要练功夫晚上不要吃。不练不行吗?现在是末法时代,没有人管你,你爱吃就吃,你要是出了头,将来为居士授八关斋戒,居士不能出家,他要当一天一夜的出家人,晚上不吃饭,八关斋要持斋,饭厅叫斋堂,你顾名思义不生惭愧吗?出家人过午不食,你要练这功夫。。
穿衣服有三种:
「一、唯畜三衣」,你只要三件衣:五衣,七衣,大衣。「白衣好畜种种衣」,「白衣」指在家人,「畜」是蓄藏,在家人喜欢收藏种种衣服。「外道则裸形」,外道认为穿衣服生烦恼,根本不穿,裸露形体。「佛弟子应舍二边」,佛弟子不学在家人收藏种种衣服,也不学外道不穿衣服。「故但三衣」,我们有三件衣刚好。
「二、粪扫衣」,你们受四依法,受的是这一条,不是但三衣那一条。「拾粪扫物,缝纳作衣。」粪扫衣是捡人家丢掉不要的破衣,缝补做成衣服。「以此御寒」,以此覆身、御寒。出家人往往写信谦称自己纳僧,穿纳衣的僧人。我们现在的长衫、海青,往往贴上一块旧布,破新色,表示是纳衣,现在都是作样子,实际是粪扫衣。你在戒坛上答应,能持粪扫衣,粪扫衣,捡起来破布不骯脏吗?戒律上有明文,捡回来用清水洗,洗七遍就干净,补补纳纳叫纳衣,夏天覆身,冬天御寒。「障露」,障蔽赤身露体,不要学外道裸露形体。「离贪」,不要学在家人贪衣。「远贼」,远离盗贼,贼不偷你的粪扫衣,你送他,他也不要。你招了贼,是你的好衣服太多,他怎不偷你的?「无夺命难故」,没有夺命的灾难。偷贼,你不给他偷,他捅你一刀,把你捅死了,你看冤枉不冤枉?
「三、毳衣」,毳音翠,是兽毛。「三衣但用毳毛而作,以除贪好之心也。」佛在世的时候,印度没有棉花,没有棉线,织布用毳毛织,是粗的兽毛,就是我们现在买的粗布,不要考究细,考究细动贪心。譬如有一个同学上街买一块细布料回来,跟大家炫耀:我买这块布你们看看,价钱很便宜,布料很好!大家一看都动了贪心,纷纷问:哪里买的?多少钱,带我去,我也去买一件。好衣服染污人染污得厉害,所以不要穿好的衣服,以免招贼偷去。
「此十二种乃是知足之行」,总结起来,住,有棵树就可以树下打坐。食,日中一食,还要节量不多吃,常乞食。衣,粪扫衣,破布捡起来补补纳纳。「《涅槃经》、《智度论》、《瑜伽论》,俱明其意。」《大涅槃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这些大乘经,都说明十二头陀行非常重要。「故知多贪多欲,乃出家者所不宜」,所以知道多贪多欲是出家人所不应该的。「应深诫之」,应该深切戒衣食住。不是叫你们实行树下坐、常乞食、穿粪扫衣,取法乎上,适得乎中,不要贪衣食住就够了。「又《梵网经》指明行头陀行之次数、时间,及应用物品」,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上有明文,「每年应有二次」,每年应行二次头陀行,「一次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」,一共二个月,期满要回来结夏安居。「一次从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。」到十月十五日要结冬。「应带之物品,有杨枝」,杨枝就如现在的牙刷,不是单用杨柳枝,什么树枝都可以,但是要没有毒,感觉苦的。有毒没毒怎么知道呢?一挨舌头,舌头发麻,这棵树有毒不能嚼。为什么要苦的?因为苦能降心火,去口的湿度。杨柳枝最好,你拿起来嚼了以后,拿点水漱口,满嘴清凉。你嚼惯了,不嚼还不行呢?吃了东西就得嚼,跟刷牙比,刷牙是刷清洁,没有嚼杨柳枝的清凉味,你们可以嚼嚼看。什么树枝都可以,要像指头那么粗,不要太粗,要能嚼得碎,嚼得毛绒绒的,把它放在嘴里刷,像刷牙那样刷,刷了就不要了。「澡豆」,是树上结的果实,如现在洗澡的肥皂,可是比肥皂好。印光老法师知道肥皂是用牛油做的,就不用肥皂,后来有一个制肥皂的老板归依他,印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