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3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光老法师跟他说:「你们为什么要用牛油?」他说:「食用油成本太贵。」印光老法师又跟他说:「你既然归依了,你发心跟出家人结个缘,做树油的肥皂。」后来上海有卖,就是那个老板情愿赔钱做的。「三衣」,再带着三衣。「瓶钵」,瓶是装水的,钵是吃饭的碗。要有二个瓶子,一个叫净水瓶,用来喝水。一个叫臭水瓶,用来洗手。「坐具」,要带个坐垫,还有「锡杖」、「香炉」、「漉水囊」,恐怕水里有虫,要带个漉水囊过滤虫。还有「手巾、刀子、火燧」,火燧,是引火的火种,就是现在的火柴。「镊子」,释迦佛订的规矩,不准比丘穿鞋子走路,赤脚扎到刺,要用镊子把它拔出来。「绳床」,是绳子做成的,释迦佛发明的,可以折起来,可以撑开,坐上去很软,睡觉也很软。还有「经、律、佛像、菩萨像」,「此十八种物,常随其身也。」你要去行头陀行,这十八样东西,不带不够用。

  《大涅槃经》提倡头陀行,《大智度论》也提倡头陀行,《梵网经》规定十年以内要行二次头陀行,规定应带的东西。比丘戒没有说这么清楚,可见大乘菩萨修头陀行,你不行不要紧,切不可以随便毁谤,讲到这儿,把十二头陀行讲完。

  再看《大乘起信论》正文,摄善法戒,「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」,你不少欲知足,你行善法行不来,就是你要把自己的生活的欲望尽量减低,你才能利益众生行善法。「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惭愧改悔,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。」戒律比丘的四根本、十三僧残;比丘尼的八根本、十七僧残,叫粗重罪。男众的九十波逸提,女众的一百七十八波逸提,还有众学,一百应当学,属于轻诃戒,你不能轻视如来所制戒律。「宁破戒,不破见。」譬如我刚才跟你们说我现在没有持午,我还是要赞叹持午的功德,你不叫我当戒师则已,叫我当,我决定提倡持午,不提倡怎能对得起受戒的新戒子?我每次讲《沙弥律仪》,为什么要讲二个礼拜,才讲到第九条过午不食?因为讲得早,你们听了过午不食,戒期里的功课很重,我怕你们身体受不了。明天要受沙弥戒,我就讲持午的功德,你就发心。你要受沙弥律十戒,你不持这一条,你戒不清净,所以一定要持午。今年在新竹翠壁岩传戒,没有讲戒,七十多个男戒子,有二十多个不吃晚饭,你不提倡持午,怎么对得起这二十多个人?其他的新戒子根本不知道持午,你不提倡怎么对得起这些新戒子?我勉励他发道心,他持午持了二个月才开,他总知道有这一条戒,总知道自己不对,他好反省生惭愧心。我听说有一位戒师父当得戒和尚,他传戒不念「第九、非食时戒,汝等能持否?」直接念第十条,别的羯摩和尚以为他漏掉了,问他:「得戒和尚你怎么记不清楚?」他说:「我根本不要传那一条,我就不能持午,我传他作什么?」你不能持午,你怎么去当得戒和尚?你是不是贪名贪利?这叫破见,引导新戒破戒,你传九条戒,你根本不懂戒。制戒不许别人制,释迦牟尼佛制的戒,居士戒五条,你可以持一条、二条、三条,可以持的持,方便受。出家戒没有方便,沙弥、沙弥尼戒十条,要受一起受,受九条,你不要受,当戒师父不传其中一条,怎么能当戒师父呢?这不是非法传戒吗?戒律上不许可你传九条。传戒,登比丘坛只传根本戒,比丘传四根本,比丘尼传八根本,底下一条不能少,比丘二百五十条戒,给他受二百四十九条,不行;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,给他受三百四十七条,不行。这是戒律规定的,要不然你去学外道另外订戒,另外创宗教。你既然当释迦佛的弟子,为什么不守持释迦佛的戒律呢?不能守,生惭愧心,你不能破坏佛的戒律啊!犯一个小戒,要心生怖畏,小戒要堕地狱,堕地狱的时间多长?都有规定的数目,你应该生惭愧心,应当改过自新,还复清净,你不能随便轻视如来的戒律,好像你比如来的智慧还大。

  「丑三、摄众生戒」,「当护讥嫌,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。」比丘、比丘尼戒有很多条都是护讥嫌的戒。讥是讥谤,嫌是嫌疑,他怀疑你犯戒,他要讥谤你。这个事你不能做,并不是犯根本戒,但是不让居士造口业,不要引在家的白衣,令他生罪过,这就叫摄众生戒。我们去摄化众生、教化众生,叫他改过迁善,你为什么不护讥嫌,却引着众生造口业毁谤僧宝、毁谤三宝呢?讲到这里三聚戒讲完。

  上面讲了「一者施门」、「二者戒门」,接着讲「三者忍门」。

  子三、忍门(分二)

  云何修行忍门?丑初、他不饶益忍所谓应忍他人之恼,心不怀报。丑二、安受忍亦当忍于利衰毁誉,称讥苦乐等法故。

  「子三、忍门」,「忍」是忍辱,「辱」是侮辱,你侮辱我,非报复你不行,这是世间的人。我们修行人则不能报复,我们要忍,你侮辱我,我忍,这叫忍辱。「云何修行忍门?」,「丑初、他不饶益忍」,「他」指一切人,一切人对我不饶益,要侮辱我、侵袭我、谋害我,就是逆境现前,我要忍。

  「所谓应忍他人之恼」,有人来恼我,叫我生烦恼,叫我生气,我不恼他。《比丘戒本》最后有个偈颂:「出家恼他人,不名为沙门。」我出了家要度众生,怎么能恼众生呢?众生坏,他来恼我,我不能跟他一样见识。「心不怀报」,你用功要修四种信心,你要怀报就动瞋恨烦恼,那四种心怎么修呢?所以决定不怀报复。你们看《会阅笔记》,为什么不怀报?作种种观想,作还债想:我欠他的,前生我恼了他,他现在恼我。作父母观想:他是我前生的父母,我怎能报复他呢?作未来佛想:他未来要成佛,我怎能报复他?

  「丑二、安受忍」,除了他人恼我,我不报复他,还要对一切法都能忍。「亦当忍于利衰毁誉,称讥苦乐等法故。」安受苦,也叫法忍,法指一切法,这里只说八种,叫八种风,就是境界风,四种逆境,四种顺境,你能不能忍呢?

  「利」是利养、利益,对你有好处的事情现前,不单指着钱财的利益,其他对你有利益的事都算上。「衰」和「利」相反的,指逆境现前,钱财受了损失,其他的一切受了损失。「毁、誉」二字相对,「毁」是毁谤,我有一点点小的错处,他说我有大的错处,比方我犯了轻戒,他说我犯了重戒,这叫毁谤。譬如我跟女人说话,只是犯波逸提,他说我犯了根本戒,这就叫毁。「誉」是本来有一点好处、功德,他赞叹过了头。譬如我道源讲经,讲得很清楚,你说道源老法师讲经讲得好,就过誉了,他就说道源老法师真是无碍辩才!这就赞叹过头了。

  「称」是称扬,你有真实的功德,他没有说过头,他称扬得对,你动心不动心?你一动心,就被称扬的风转动了。「讥」是你有多少罪过,他说多少,并没有过份,你动不动烦恼呢?他说你的坏话,说得对,你不动烦恼。说得不对,你也不动烦恼,有过当改。「称、讥」,跟「毁、誉」,一个轻一个重,「称」是照着你的功德,没有过份赞誉你。「讥」是照着你的过失,没有过份毁谤你。

  「苦、乐」二字相对,逼迫身心叫「苦」,有人毁谤你是苦,你的物品受了损失是苦,一切不顺的境界现前,逼迫你的身也是苦,比方你穷的没有饭吃,冬天冷了没有衣服穿,你的苦是你自己没有福报,一切苦境现前都要忍。再举个例子:你在家时很好过,父母亲都很疼爱你,家里很有钱,是天之骄子。等到你出家,过着出家人的生活,觉得很苦,后悔不该出家,这不是把道心统统退光了吗?苦要不在乎,我们从大陆来的几位法师,都做过常住的职务,都吃过苦。倓虚老法师的《影尘回忆录》,描述他四十三岁才出家,他本来是个中医,开了一间小药铺,家里五个孩子,虽然不是很有钱,生活还过得去。他出了家就到宁波观宗寺,跟着大众吃臭菜,宁波人非吃臭的不可,但是外地来的人,怎么吃得下去呢?他在那里吃了三年,真是苦得不得了啊!说起南方人吃的饭菜,他马上眼泪流出来说:「寺庙不是没有钱,就是不叫人吃啊!」这是我亲自听他老人家说的。

  「乐」是快乐,顺境现前,你动心不动心?在大陆我们上佛学院都苦,茶饭苦不说,还没有钱用。尤其是上武昌佛学院,别的佛学院每月都发一块银元,可以零用,武昌佛学院没有发钱,穷得连剃头的钱也没有,衣服破了,找一个补钉都困难,大家都能忍苦。能不能忍乐呢?有一个同学,后来做了常住大和尚,我们给他道喜,他当时说:「今天客人多,我不能好好招待同学,改天我一定另外请。」二、三个月后,叫我们参观他的方丈庙,这个门、那个窗户,他怎么改,尤其是眠床,床上有四床棉被,四种颜色,我当时就想:这位同学完了!你忍得苦,不能忍乐,顺境一现前,你被境界转了,你一做大和尚,完全把求学的苦忘记了。这是我的经验说给诸位听,你们将来回寺院当住持,手里钱多了,是不是还像现在求学这样守本份,是个大问题。顺境转人,比逆境转得厉害。

  孟子曾说:「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」「贫贱不能移」,贫穷低贱不能迁移我的志愿,我要做圣人,我要平天下,这是儒家的发愿。「富贵不能淫」,「淫」是淫乱,当我有朝一日做了大官,发了大财,不能扰乱我治国平天下的志愿。「威武不能屈」,碰见昏君压迫你,叫你做坏事,官可以不做,但是不能做坏事。我常说:「你要穷得起,你要富得起。」穷得起,什么苦都不怕,我要求学,我要研究佛法,我要弘法利生。富得起,有朝一日你当法师、大方丈,都是磕头、礼拜、送供养,发财了,决不被钱财转动,还要弘法利生。刚才讲那位同学当学生时,穷得衣服破了,他还是要求学,穷得起。一旦做了方丈和尚,变了,富不起,不能做大事。还有句话:「骨头要硬,心肠要软,此之为大菩萨。」你得要有二根硬骨头,穷不起,你的骨头发软;富不起,还是骨头发软,没有二根硬骨头撑着,你怎么能做大菩萨?「心肠要软」,对于一切众生要慈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