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3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属于贪。见了有钱的信徒,把他当祖宗捧,你对家里的父母有那么孝顺吗?没有,为什么?他是个大施主有钱。看见信徒有金戒指、金项链,就要特别招待,都是谄曲。慈舟大师在兴福寺办佛学院时,有一位打水陆的施主要来,先来报讯,到兴福寺经过山路,要坐竹轿子,一位老太太坐竹轿子到了山门口,她不下轿,因为到大殿还有一段远路,轿夫把她抬到大殿门口,比丘扶她下来,一只手扶着她,另一只手为她摇扇子,慈舟大师看见了说:「唉!真丢出家人的身份,你这叫比丘吗?你妈妈来,有这样款待她吗?」这是谄曲的毛病,出在贪欲。你要是有这毛病要改,但是你不要做过了,信徒来了不招待,你不要招待过分就对了。「瞋恚」,就是瞋烦恼,由瞋恨而发恚怒,欢喜发脾气,你有这个毛病要赶快改。「邪见」,就是愚痴,不起正见,明明大乘佛法,他非要解释到外道去。

  大乘法讲得最高最妙,也得清净三业,你不清净三业,怎么成佛呢?你说得再妙,说到真空妙有,说到二而不二,真空不空,即是妙有;妙有不有,即是真空。说得天花乱坠,你三业不净,能挡住阎罗王派来的小鬼吗?他不听你的真空妙有,所以你得清净你的三业。讲到戒,你得脚踏实地修行,身: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。口: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语。意: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大乘菩萨的地位有三贤十地,完全清净才成佛。刚发信心,你得把三业清净,不然四种信心怎么成就呢?

  「丑二、摄善法戒」,「若出家者,为折伏烦恼故」,马鸣菩萨为初发信心的出家人应机说法,你是居士,不能远离愦闹,离开社会,你家庭的生活怎么解决?你要是出了家,没有家庭的系累,当下就得解脱。所以,你要折伏烦恼,你要摄善法。修善法,是为求大菩提,你不要修到人乘天乘那里去。我们中国佛教虽然名为大乘,实际谁也不做摄善法戒的事,不做社会上的慈善事业,现在政府竭力提倡佛教寺庙做社会慈善事业,我们不做就犯大乘戒。要是为名为利去做,不回向大菩提,就做错了,做到人乘那里去,大乘还够不上。所以你为折伏烦恼,「亦应远离愦闹」,也应该远离闹市。「常处寂静」,「寂静」梵语叫阿兰若,你刚发信心,刚出家,应该远离闹市,到山林之中去修行。「修习少欲知足」,你初发信心烦恼都在,贪求五欲是我们多生多劫的习气,见到五欲境界现前,你自然而然动心。大陆上有一句话:「老修行功夫好,但是就怕冬菇。」这是什么道理呢?他这也修行,那也修行,今天吃斋冬菇一来,他忘记修行了,这就是对治少欲的功夫不够,欲境一现前就被它转。离开都市的愦闹,五欲境界不现前,「少欲知足」,看文字是一个名词,你看《佛遗教经》,其实是两门功夫,第一、少欲,第二、知足。少欲者,不起多的欲,欲境不现前。知足的功夫更加深,欲境现前了,我也不贪,我知足。

  「头陀等行」,你们刚去受戒,登比丘坛受得什么呢?比丘:四根本,四依法。比丘尼:八根本,四依法。四依法是什么呢?一、你要能穿粪扫衣,二、你要能依树下坐,三、要常乞食,四、要能吃陈腐药,陈腐药是人家吃剩下的药,不是腐烂的药。四依法里面,前面衣食住三项就是头陀行,我们不能修头陀行,「取法乎上,适得乎中。」你得知道四依法是什么?下面依《会阅笔记》讲十二头陀行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十二头陀行

  梵语「头陀」,此云抖擞,抖擞三界烦恼也。谓烦恼如尘,抖擞振奋以除之也。头陀苦行,有十二种,所谓衣三、食三、住处六也。

  住处六者:一、住空闲处。远离众闹,居阿练若(亦译阿兰若,此云寂静处。)身远离故,心离欲盖,益诸善法也。二、端坐不卧。若行若立,心动难摄,不能持久,应受常坐。若欲睡时,胁不着席。三、树下坐。顺佛法故,如佛成道,转*轮,入涅槃,皆在树下,能治房舍贪,易入道故。四、冢间坐。冢间常有悲哭声,死尸狼藉,无常不净,观道易成。五、露地坐。树如半屋,爱着犹生。又雨湿鸟喧,污秽不净。若露地坐,光明徧照,令心明利,空观易成。六、随有草坐。随心所得,而坐其上。离所爱着,不恼他故。

  食三者:一、常乞食。当制六根,不着六尘,亦不分别男女等相,得与不得,若好若恶,不生憎爱。若请食者,得与不得,贪瞋易生。二、节量食。念身中八万户虫,虫得此食,皆悉安稳。我今以食,摄此诸虫。后得道时,以法摄彼。又虽一食,恣贪极啖,腹胀气塞,妨废行道。随所得食,三分食二,身则轻安。三、一坐食。若再食者,费时失功。不为养身,故断数数食,即不作「余食法」也。

  衣三者:一、唯畜三衣。白衣好蓄种种衣,外道则裸形,佛弟子应舍二边,故但三衣。二、粪扫衣。拾粪扫物,缝纳作衣。以此覆寒、障露、离贪、远贼,无夺命难故。三、毳衣(毳音翠,兽毛),三衣但用毳毛而作,以除贪好之心也。

  此十二种乃是知足之行。《涅槃经》、《智度论》、《瑜伽论》,俱明其意。故知多贪多欲,乃出家者所不宜,应深诫之。又《梵网经》指明行头陀行之次数、时间,及应用物品,每年应有二次,一次从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日,一次从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日。应带之物品,有杨枝、澡豆、三衣、瓶钵、坐具、锡杖、香炉、漉水囊、手巾、刀子、火燧、镊子、绳床、经、律、佛像、菩萨像,此十八种物,常随其身也。

  十二头陀行,就是你们受戒登比丘、比丘尼的具足戒坛,四依法的前三依。「梵语『头陀』,此云抖擞,抖擞三界烦恼也。」梵语头陀,翻成中国话叫抖擞,就是抖擞三界以内烦恼的意思。「谓烦恼如尘」,烦恼像尘土一样,「抖擞振奋以除之也」,你没有听惯抖擞二字,解释了还是不懂,我当场表演一下,就是抖擞衣服,衣服上有尘土,你抓住衣服领子用力甩几下,这叫抖擞振奋,衣服上有多少尘土,一下子抖下去。三业的烦恼,我打起精神来一下子抖擞掉,就像振奋衣服,把尘土振掉一样。烦恼缠人,不是今生才缠,是无始劫来就缠上的。你不打起精神把它抖擞掉,它会粘在你心里,永远除不掉,怎样把它除掉?「头陀苦行,有十二种」,用十二头陀行,头陀叫苦行。「所谓衣三、食三、住处六也」,衣,有三种,食,有三种,住,有六种。衣、食、住是生活的必须品,烦恼都是从衣食住生出来的。社会为什么不安定?为什么你争我夺?为生活。生活需要什么东西?衣、食、住。世界为什么不能太平?为争夺。争夺什么?为全国人的衣食住,这是个大问题、大烦恼。人间不能太平,就是衣食住的问题不能解决,我们出家了,不要被它转动,所以你要对治烦恼,就是对治衣食住的烦恼。先讲住处有六种:

  「一、住空闲处」,空,没有人。闲,没有声音。「远离众闹」,大众很热闹,要远离它。「居阿练若(亦译阿兰若,此云寂静处。)」有一个界说,怎样才叫做远离众闹、远离人间社会呢?牛鸣不闻处。乡村里有牛,你离开乡村,人的声音听不见了,牛鸣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。你住的地方,牛叫的声音听不到,那就是寂静处。现在最好是汽车声、火车声听不见。听见了叫做禅刺,你参禅打坐坐不住,好像在你心里扎了刺进去。还有空中飞机的声音,飞机降落就像要跌下来,吓死人了!怎么能参禅打坐呢?所以要离开飞机的航道。什么叫寂静处?什么叫阿兰若?闻不到声音的地方。要找这种地方练定功,修禅定,要寂而无声,才能安静下来,才叫寂静处。「身远离故,心离欲盖,益诸善法也。」《大乘起信论》叫摄善法戒,你要修善法,要远离五欲,这里叫欲盖。「盖」是专有名词,心里要不动欲念,得不处于闹市,身体先寂静下来,心才能寂静下来,心寂静下来,少欲知足,就能修习善法。

  「二、端坐不卧」,就是正坐,不要睡倒下去。「若行若立,心动难摄,不能持久」,你要是常常走动,常常站立,那就心动,心动就难摄持,不能久坐。「应受常坐」,所以要多坐。「若欲睡时,胁不着席。」现在佛教叫不倒单,夜间打坐,想睡觉时床靠一下,腿还是盘着。最有名的祖师,是讲《沙弥律仪》的迦叶尊者,他三年胁不着席,诸位注意这功夫,这常坐不卧的功夫,是慢慢练出来的,不是一下手就常住不卧,否则会变成坐着睡的习惯,你一坐瞌睡就来,根本就没有坐,还是睡,这不是办法。是坐在那里打坐,坐得支持不住的时候,靠着床睡一觉,醒了,打起精神来还是端坐,还用功。我在苏州灵岩山,跟慈舟大师开念佛堂的时候,提倡戒律,要结夏安居,精进用功,小乘要证阿罗汉果,大乘要证菩萨果。老法师讲得很动心,有很多同座常坐不卧,都是在打坐不睡床,但都坐在那里摇摇晃晃,那怎么能用功呢?这样摇了一夜没有睡觉,第二天昏沈,念佛一止静,他就瞌睡,还是照摇不误。念佛堂不打香板,拿幡子拂他脸拂不醒。我想这不是办法,我在那里结夏安居三个月,实行初夜分、后夜分不睡,中夜分睡四个小时。我晚上十点钟,睡到凌晨两点钟起来,中间不睡午觉,睡四个小时就够了。不倒单你得练,最初减少睡眠多打坐,打出功夫来,才能常坐不卧,不是一坐就瞌睡。一坐就瞌睡,睡习惯你不能打坐,一打坐瞌睡就来。

  「三、树下坐」,你们登具足戒坛,无漏比丘、比丘尼受四依法,叫你树下坐。「顺佛法故,如佛成道」,佛在树底下成道。「转*轮」,在树底下转*轮。「入涅槃,皆在树下」,在树底下涅槃。「能治房舍贪」,能对治掉房舍的贪心。「易入道故」,登比丘戒坛为什么问你能不能树下坐?是问你:没有房屋睡觉,你还出不出家?在树底下打坐,你能持吗?答曰:我能持,才能出家,是对治房舍的贪心。你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