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近。你们将来阅读高僧传,古时候亲近大德高僧,一亲近就是几十年,最后还是善知识赶他走,说你不要继续在这里住了,你的因缘不在这里了,你应该到别处弘法,他才走,那才能学到真如实行。最有名的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,亲近道安大师二十五年,道安大师有神通却不说,他住在襄阳,现在的湖北,他知道那里要遭大乱,赶慧远大师走,慧远大师才往东走,走到庐山东林寺开净土法门。所以你要常常欢喜好乐亲近诸菩萨众,要学真如实行。你发信心,什么样的信心?第一、信真如,第二、信佛,第三、信法,第四、信僧,大乘起信,你应把这四种信心启发出来。
庚二、答修行(分三)
辛初、举数标意
修行有五门,能成此信。
「庚二、答修行」,再答复怎样修行?分三科。「辛初、举数标意」,先举出数目,标示意思出来。「修行有五门,能成此信。」修行有五种法门,能成就上面所说的四种信心。
辛二、问数列名
云何为五?一者施门,二者戒门,三者忍门,四者进门,五者止观门。
「辛二、问数列名」,先问数目,再列出名来。「云何为五?一者施门,二者戒门,三者忍门,四者进门。五者止观门。」这五门就是六度,六度第五是禅定,没有得禅定之前先要修止。第六度是般若,没有得到般若之前,先要修观,怕你修偏了。《大乘起信论》作者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,他是过来人,知道众生的根性不一,有的欢喜修定,天天修定,修了一辈子,来生来世还修定。有人欢喜修慧,禅定不修,所以要定慧双修,也就是止观并运。因为怕我们修偏了,把第五禅定度、第六般若度合成一个门,叫止观门。为什么叫门呢?通出入叫门,这是个比方,你入这五种行门,就得到自利;出这五种行门,就能利益众生,所以这五种法,叫五种门。
辛三、依门别解(分二)壬初、四行略明(分二)癸初、显四行相(分四)子初、施门(分三)
云何修行施门?丑初、财施若见一切来求索者,所有财物随力施与,以自舍悭贪,令彼欢喜。丑二、无畏施若见厄难恐怖危逼,随己堪任,施与无畏。丑三、法施若有众生来求法者,随己能解,方便为说,不应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。
「辛三、依门别解」,依着五种行门分别解释,分二科。「壬初、四行略明」,先就四种行门简略说明,留一个行门广说,分二科。「癸初、显四行相」,显明四种行门的相貌,分四科。「子初、施门」,先说布施门,再分三科。
「云何修行施门?」如何修行施门?再分三科,「丑初、财施」,布施有三种:一、财施,二、无畏施,三法施。先讲财施,「若见一切来求索者」,你布施财还得有求财的外缘,你没有遇见求财的众生,你的财布施还没有地方去行呢!「所有财物随力施与」,注意「随力」二字,对方来求索,比方要你给他十万,你是个穷和尚,哪有十万元给他呢?随你的财物之力,随你的心力,看你能够施给他多少,但是不能让他空手而回,那犯菩萨戒。「以自舍悭贪,令彼欢喜。」学佛法得断除烦恼,第一个烦恼就是悭贪,悭贪合起来是一个名词,分开来是两个,悭吝、贪图,自己的钱财不舍叫悭吝,希望得到别人的钱财叫贪图,学大乘法要自舍悭贪,把财物布施出去,舍我的烦恼。大乘佛法就妙在这里,好像我是利益对方,他来要钱我利益他,实际是我自舍悭贪。自舍悭贪是自利,令他生欢喜是利他,你看妙不妙!
我们学大乘佛法出了家,认为信徒布施我们是应该的,我是出家人怎么能布施呢?这样没有学到佛法,尽受人家供养,自己一毛不拔。我们要给信徒作标榜,要领着信徒布施,叫信徒布施,我怎么能不布施呢?信徒是培福,我要断除悭贪烦恼,更要布施。马鸣菩萨是开导初发信心的人,要随力随分布施,实际出家人比在家信徒更能皆尽施,因为信徒要照顾家庭,没人供养他。比如今天有一件大事要做,需要很多钱,我一共有三千元,全部拿出来不要紧,因为我的生活靠海会寺,明天不会没有饭吃,可以皆尽施。出家人的生活依靠常住,不必害怕生活的问题,有多有少全部布施,叫皆尽施,信徒则不可能,所以要发布施心,要舍悭贪。
「丑二、无畏施」,再讲无畏施,众生有畏惧的境界现前,救他远离怖畏的境界,叫无畏布施。「若见厄难恐怖」,假若见到有人遭遇灾难,比方台风、地震。有人遭遇恐怖,或者遭贼偷了,强盗抢了,生了恐怖。「危逼」,有危险逼迫他,或者生了大病,没有医药费,或者没有饭吃,没有衣服穿。「随己堪任」,「堪」是堪能,「任」是任持。随你自己能担任起来,就担任起来。「施与无畏」,比如遭遇台风,很多人房子被吹倒,无家可归,你就救他。随你的力量,你堪能做到的去做,不能不做。像台北上次遭遇大水灾,佛教徒都去救济是对的,属于无畏布施。比方我在汉口武昌闭关的时候,汉口遭遇大水灾,淹到二层楼,佛教会也淹到二层楼,但是大家还是筹组救灾团,坐着小船,到处去送馒头、药物,那都是无畏布施。
「丑三、法施」,「若有众生来求法者」,学了佛法布施给众生,出家人财力皆尽布施,也没有几个钱,因为释迦佛给出家人定的规矩,不许耕田种地,也不许做生意买卖,哪来的钱呢?信徒布施寥寥无几,全部拿出来也没几个钱。你学法布施,永远布施不完,布施不尽,你只要学佛法,天天讲说,越说越多,越说越流利,越说众生越爱听,你看妙不妙,布施不完。可是你得学,学多少说多少,「随己能解」,随自己能了解的,说给人家听,不了解的你不要乱说,乱说佛法有罪过,乱答他问也有罪过,人家把你当成圣人来请问佛法,你不懂佛法胡说一通,结果害了众生。「方便为说」,你说的他不听,那是你不会说,你要想个方便方法叫他爱听,使他接受,就是应机说法,要应他的机,说给他听。
「不应贪求名利恭敬」,当法师有三个难关,你得透过去,你透不过去,你的佛法行不开,而且行不长。一、求名,你要请我当法师,得给我一个大名,先给信徒尽量发通知,通知上把我的名字用大字排出来,请道源老法师讲经说法,你们都来听。再者登报,报纸上登大一点,你不要怕花钱,这是宣传佛法,功德无量,实际上是你自己要求名,不应该这样。名是实之宾,真实的佛法是主,名是主的宾客,不求名自然有名。释迦佛名闻十方,不是求来的,是他利益十方众生,自然有大名。你学会讲经说法,有真实的功夫,自然而然就会有名。你不要名,不可能,人家都知道你鼎鼎大名,你发求名的心就错误。二、求利,你请我讲经说法得给我供养,你的红包要大一点,我讲经说法你不供养,那不尊重法,名义上是尊重法,实际上是贪红包,这就是求利。讲了一座经,红包不满意,再来请我就不去,认为他不尊重佛法,实际是红包太少了,有求利的心则不行。三、求恭敬,你对我要磕头礼拜,我不是要你尊重,你要尊重法,处处把法抬到前面,实际是自己求恭敬。这是当法师的三个难关,这三个难关你透不过去,你学弘法,弘不开且弘不长,处处生障碍。求名得不到名,求利得不到利,求恭敬也求不到,最后你退心了。现在弘扬佛法,要与众生作不请之友,只要能讲,你不请我也要去,我们初当法师时,老法师有一句开示:「你要当法师,得做倒贴钱的生意。」这是土话,我记得很清楚,意思是:你要当法师不要贪利,还要布施给他们,做倒贴钱的生意,这样你生意才做得开。所以我在北平讲经,人家供养我钱,我舍不得用,等讲经圆满,来听经的人,每个人我供养他一个红包。他们问:你当法师,怎么供养我们呢?我说:这是法师跟你们结法缘,你们买点心、糖果、饼干吃,就开大智慧。我开导叫他们欢喜接受,我自己要培福,就要透过这三关。现在弘法,要发菩萨心才能弘得开,要做倒贴钱的生意才行。「唯念自利利他」,只要自己有利,利益他人,就去行布施,为什么呢?「回向菩提故」,我布施不求人天福报,不求二乘小果,我要回向大菩提。这是第一、布施门,教我们修行,诸位同学要脚踏实地修啊!
子二、戒门(分三)
云何修行戒门?丑初、摄律仪戒所谓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语,远离贪嫉、欺诈、谄曲、瞋恚、邪见。丑二、摄善法戒若出家者,为折伏烦恼故,亦应远离愦闹,常处寂静,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。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惭愧改悔,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。丑三、摄众生戒当护讥嫌,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。
「子二、戒门」,分三科。「云何修行戒门?「丑初、摄律仪戒」,大乘戒法三聚净戒,聚者类也,就是三大类。一、摄律仪戒,二、摄善法戒,三、摄众生戒。「所谓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语,远离贪嫉、欺诈谄曲、瞋恚邪见。」这都是摄律仪戒,不犯戒律,不犯威仪。律是戒律,所有的戒条都是戒律。戒条以外还有行住坐卧的规矩,那就是威仪。不犯戒律威仪,因为要清净我们的三业,怎样清净三业?先把恶业戒掉,身业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,不淫欲是对出家弟子讲的,在家人是不邪淫。口业:一、不要犯两舌,斗构两头,离间恩义,翻来翻去尽是非。二、不要恶口,不要出口骂人、伤人。三、不妄言,不见言见,见言不见。四、绮语,不说不正当的话,一天到晚随便乱说,言不及义,说了一天的话,没有说到道理上。
意业:「远离贪嫉」,贪是贪瞋痴的贪,嫉妒属于贪的一部分,哪一个同学考了第一名,处处给他麻烦,为什么?不耐他荣。「欺诈」,欺瞒诈骗,都是属于贪。「谄曲」,看见有财有势的人巴结、谄媚,忘记出家人的身分,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