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世界不同,所見所聞,根欲性異,故示所行,亦有差別。」因爲菩薩要在無量世界示現成佛,世界不同,衆生的根機之性、欲望之性不同,「異」就是不同,于是示現的行門就有差別,有的時間縮短,有的延長。
子二、明發心相(分二)
醜初、歎細標數又是菩薩發心相者,有叁種微細之相,雲何爲叁?醜二、列名釋相(分叁)寅初、根本無分別智一者真心,無分別故。寅二、後得智二者方便心,自然徧行利益衆生故。寅叁、二智所依阿黎耶識叁者業識心,微細起滅故。
「子二、明發心相」,分二科。「醜初、歎細標數」,「又是菩薩發心相者,有叁種微細之相,雲何爲叁?」地上菩薩的發心相很微細,有叁種差別,哪叁種呢?「醜二、列名釋相」,再分叁科。「寅初、根本無分別智」,「一者真心」,地上菩薩發的心是真心,前面信成就發心,第一要發直心,那是勉強的,因爲衆生的心彎彎曲曲,所以叫衆生發直心,這時候地上菩薩發心不是勉強的,真實的真心現前。「無分別故」,以無分別智發的心,叫做真心。「寅二、後得智」,起後得智。「二者方便心,自然徧行利益衆生故。」任運自然不起分別,但自然有分別,徧行利益一切衆生。「寅叁、二智所依阿黎耶識」,「叁者業識心」,證發心還是地上菩薩,微細的妄心還沒斷,最細的妄心就是業識,實際裏面有轉識、現識。「微細起滅故」,怎麼微細?二乘人阿羅漢不知道,辟支佛也不知道,很微細。
子叁、明成滿德(分二)醜初、正顯勝德(分二)
寅初、總辨德滿位顯(分二)卯初、因位窮又是菩薩功德成滿,卯二、果位彰于色究竟處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身。寅二、別明德滿(分二)卯初、明自利行滿謂以一念相應慧,無明頓盡,名一切種智。卯二、解利他德自然而有不思議業,能現十方利益衆生。
「子叁、明成滿德」,分二科。「醜初、正顯德勝」,再分二科。「寅初、總辨德滿位顯」,再分二科。「卯初、因位窮」,因位窮盡。「又是菩薩功德成滿」,由初地到十地,菩薩的因位成就了,再進一步就是佛果之位。「卯二、果位彰」,果位彰明。「于色究竟處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身」,他成佛在叁界以內,色界天頂,叫做色究竟天,也叫做大自在天,在大自在天示現成佛之相,示現的身相是叁界以內最高大身。《會閱筆記》寫得很清楚,色究竟天,天衆高一萬六千由旬,天王高叁萬二千由旬,加一倍。要是十地菩薩示現爲大自在天王,身量增加一倍,高六萬四千由旬,是叁界以內最高最大身。怎麼不到無色界呢?無色界沒有色相,這是示現的,實際菩薩要是成了佛,他的報身沒有分際,不能講最高最大,只能講他「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好有無量莊嚴。」用無量形容。這裏最高大身,六萬四千由旬,還是有分際,有數目字,是示現的,要注意「示」字。
「寅二、別明德滿」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明自利行滿」,「謂以一念相應慧,無明頓盡,名一切種智。」十地菩薩要成佛的時候,拿釋迦佛作一個例證,他在菩提樹下打坐,坐了七天,到了第八天半夜時分,看見東方出現一顆明星,忽然間成正覺,叫「夜睹明星成正覺」。這就是一念相應慧現前,就是最初一念相應,相應得有二個法,就是始覺智與本覺理,中間有生相無明隔著,最初一念相合。「無明頓盡」,前面早把滅相無明、異相無明、住相無明斷盡,這個時候只剩生相無明,把生相無明也統統斷盡。「名一切種智」,叫證得一切種智,成佛叫一切種智,按天臺宗分,一切智是二乘的智,道種智是菩薩的智,一切種智是佛的智,成佛的智慧。怎麼叫一切種智?一切種種諸法無不了知,叫一切種智。
「卯二、解利他德」,「自然而有不思議業,能現十方利益衆生。」成了佛,不是成二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成佛要利益衆生,任運自然,有不可思議的業用,能現十方利益衆生。
醜二、問答除疑(分二)寅初、問上種智(分二)卯初、問(分二)
辰初、陳疑問曰:虛空無邊故,世界無邊。世界無邊故,衆生無邊。衆生無邊故,心行差別亦複無邊。如是境界,不可分齊,難知難解。辰二、正設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,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?
「醜二、問答除疑」,分二科,「寅初、問上種智」,再分二科,「卯初、問」,再分二科。
「辰初、陳疑」,陳述懷疑。「問曰:虛空無邊故,世界無邊。世界無邊故,衆生無邊。衆生無邊故,心行差別亦複無邊。」虛空以內,虛空無邊的緣故,世界無邊。世界無邊的緣故,衆生無邊。衆生無邊的緣故,衆生的心行差別也無邊。「心行」就是衆生的心念,念念遷流不停叫做行,就像人走來走去。「差別」就是念念分別。「如是境界」,這樣差別廣多的境界,「不可分齊,難知難解。」究竟有多少時間?多少衆生?多少衆生的心行?根本不可能說個數目出來。
「辰二、正設難」,說出懷疑,正設問難。「若無明斷無有心想,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?」因爲無明是個分別心,才能分別有多少世界,多少衆生,多少衆生的心行差別,現在把無明斷盡,沒有分別心,怎麼能了達無量無邊衆生的心行,叫做一切種智呢?
卯二、答(分叁)
辰初、立正理答曰:一切境界,本來一心,離于想念。辰二、舉非顯失(分二)巳初、妄見有限之境以衆生妄見境界,故心有分齊。巳二、釋成無見所由以妄起想念,不稱法性,故不能決了。辰叁、舉是彰得諸佛如來離于見想,無所不徧。心真實故,即是諸法之性。自體顯照一切妄法,有大智用無量方便,隨諸衆生所應得解,皆能開示種種法義,是故得名一切種智。
「卯二、答」,答複,分叁科。「辰初、立正理」,先建立正理。「答曰:一切境界,本來一心」,你根本不了解境界之性,境界之性就是一個心。「離于見想」,這個心沒有妄想之念。「辰二、舉非顯失」,你說有無明才能起分別,才能了知,那是錯誤的,再分二科。「巳初、妄見有限之境」,「以衆生妄見境界,故心有分齊。」衆生起了無明,是個妄見,本來沒有境界,他妄見境界,他有所見就有所不見,所以心裏有了分際。
「巳二、釋成無見所由」,「以妄起想念,不稱法性,故不能決了。」因爲他妄起一個想念,不與法性相稱合,才有所見,有所不見,所以不能決斷明了。「辰叁、舉是彰得」,舉出對的彰顯得,得對著失講。「諸佛如來離于見想」,諸佛如來離于妄見、離于想念。「無所不徧」,法性徧一切處,諸佛的智慧徧一切法。「心真實故」,無明的妄心斷盡,真實的心顯現。「即是諸法之性」,這個真心就是諸法的本性。「自體顯照一切妄法,有大智用無量方便,隨諸衆生所應得解,皆能開示種種法義,是故得名一切種智。」真實心是諸法的本體自性,諸佛證得真實心,任運自然,不假作意,不起分別。諸佛有大智慧妙用,有無量方便,隨著衆生的根機所應當了解的,都能開示種種法義,所以叫做一切種智。
寅二、問上自然業用(分二)卯初、問(分二)
辰初、陳疑又問曰:若諸佛有自然業,能現一切處,利益衆生者。一切衆生,若見其身,若覩神變,若聞其說,無不得利。辰二、設難雲何世間,多不能見?
「寅二、問上自然業用」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問」,再分二科。「辰初、陳疑」,「又問曰:若諸佛有自然業,能現一切處,利益衆生者。一切衆生,若見其身,若覩神變,若聞其說,無不得利。」你前面說的我聽懂了,但我還有疑惑:假若一切佛有自然的業用,能示現一切處,叫衆生得利益。一切衆生,或者見了佛的身相,或者見了佛的神通變化,或者聽了佛的說法,都能得利益,是這個樣子,是不是呢?那底下我有個疑難。
「辰二、設難」,有個疑難。「雲何世間,多不能見?」爲何世間的衆生沒有見到佛的身相,沒有見到佛的神通變化,沒有聽到佛的說法呢?
卯二、答(分叁)
辰初、法答曰:諸佛如來法身平等,徧一切處,無有作意故,而說自然,但依衆生心現。辰二、喻衆生心者,猶如于鏡,鏡若有垢,色像不現。辰叁、合如是衆生心若有垢,法身不現故。解釋分竟
「卯二、答」,分叁科。「辰初、法」,「答曰:諸佛如來法身平等,徧一切處」,諸佛如來法身是平等的,決不會說讓你看見,讓他看不見,一切處都有諸佛的法身在。「無有作意故,而說自然」,「作意」是生心動念,諸佛不生心動念,自然而然有這個業用。「但依衆生心現」,但依著衆生的心現出來佛相。
「辰二、喻」說個比喻。「衆生心者,猶如于鏡」,衆生的心,像大光明的鏡子。「鏡若有垢,色像不現。」鏡子如果有染垢,顯現不出來色像。「辰叁、合」,「如是衆生心若有垢,法身不現故。」鏡子有垢,不能現色像,你想要照見色像,必須把鏡子上的染垢擦淨。衆生不見佛,不能怪佛不給你現像,怪你心裏有染垢,你把心清淨下來就見到佛。《會閱筆記》引證《華嚴經》四句偈:「菩薩清涼月,遊于畢竟空,衆生心水淨,菩薩影現中。」佛菩薩像天上的月亮,在虛空遊曆,下面有水就能現,但是水要淨,渾水不現,無水更不現,你的心淨了就能見到佛。
講到這裏把解釋分講完了,《大乘起信論》五分,講了叁分,下面還有二分:修行信心分、勸修利益分。
丁四、修行信心分(分叁)
戊初、就人標意
已說解釋分,次說修行信心分。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,故說修行信心。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