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爲通指一切之語,小者、大者、有形者、無形者、真實者、虛妄者,事物者、道理者,皆悉爲「法」也。

  釋其義有二:

  一者任持自性,謂各能保任維持其自體也。如竹有竹之自性,梅有梅之自性也。

  二者軌生物解,謂各有軌範能生衆生之解也。如「無常」能生人無常之解,「涅槃」能生人涅槃之解也。

   大乘有二種,一者法,佛教開口就說法,法字怎麼講呢?「梵語達磨,此雲『法』」,梵語達磨,中國話叫做「法」。「爲通指一切之語」,「一切」,等于萬事萬物的「物」,但是不包括「法」的意思。中國人說的萬事萬物是萬種事物,不包括理論,佛教講的「法」,不但有「事法」,還有「理法」,故通指一切。「小者、大者」,比方小乘法、大乘法。「有形者、無形者」,有形的法、無形的法。「真實者、虛妄者」,真實之法、虛妄之法。「事物者」,在中國叫萬事萬物,叫做事法。「道理者」,叫做「理法」。「皆悉爲『法』也」,統統叫做法,所以通指一切。

   「釋其義有二」,解釋其義理,有二種解釋,「一者任持自性,謂各能保任維持其自體也。」「任」

  是保任,就是維持的意思。「自性」就是自體,能維持它的自體不失。「如竹有竹之自性,梅有梅之自性也。」好像竹子有竹子的自性,梅花有梅花的自性。

   「二者軌生物解」,「軌」是軌範,生物的「物」,指衆生,簡單說,是指一個人。「謂各有軌範能生衆生之解也」,物有一種範圍、一種規則,叫軌範,能生起人的了解,比方竹子有竹子的軌範,梅花有梅花的軌範,我們一看見它就知道是竹子、是梅花,那就叫做法,叫「軌生物解」。再講理法,「如『無常』能生人無常之解,『涅槃』能生人涅槃之解也。」好像我們一看見無常二字,便能生起來無常的解釋。一看見涅槃二字,就能生起涅槃的解釋,這都叫做理法,它有規範,各不相混亂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心法

  大乘之法,即是衆生之心,此出其體也。名此心爲法者,有其叁義:

  一、有自體故,謂本有自體,真實不變,從「無始」來,任持不失也。此即「任持自性」之義也。

  二、能對智故,以此一心,是法界「理」,能軌于「智」,令成「無漏」「無分別」也。

  叁、能顯義故,謂能顯于「叁大」之意,未有一義不從此心顯也。義理既彰,物則生解,是後二義即「軌生物解」之義也。

  具此叁義,故名此心爲大乘之法體也。一論所宗,染淨根本,皆在此矣。

  再講「心法」二字,「大乘之法,即是衆生之心,此出其體也。」大乘之法爲衆生心,這是舉出來大乘法的法體,就是衆生心。「名此心爲法者,有其叁義」,衆生心叫做大乘法,也叫做「心法」,有叁種義理:

  「一、有自體故」,它能任持自性,「謂本有自體,真實不變」,衆生心是依著真心隨緣生起,衆生心的體,是真實不變的。「從『無始』來」,從無始以來,「任持不失也」,真心能保任維持它的自性不失,真心永遠不變。「此即『任持自性』之義也。」這就是「任持自性」的意思。

  「二、能對智故, 以此一心,是法界『理』,能軌于『智』,令成『無漏』『無分別』也。」衆生的心,就指著真心。真心是個法界理體,這一真法界的理體,有軌範之義。它能軌範我們生起始覺智慧,能成就無漏、無分別的智慧。因爲法界的理體,是無漏、無分別的,它能軌範你的智慧,成就無漏、無分別,《會閱》上,續法大師加個注解。

  「叁、能顯義故」,衆生的心,能顯明義理。「謂能顯于『叁大』之意」,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都在衆生心上顯出來,它有顯明義理的功能。「未有一義不從此心顯也」,沒有哪一個義理,不是從衆生心顯出來的,所以衆生心,叫做大乘法的法體。「義理既彰」,叁大的義理既然彰顯,「物則生解」,「物」就是人,廣指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都能生起了解。「是後二義即『軌生物解』之義也」,「對智」跟「顯義」這二種義合起來,就是「軌生物解」的義理。這裏說是叁種義,還是二種解釋:「任持自性」、「軌生物解」叫法。

  「具此叁義,故名此心爲大乘之法體也。」具足這叁種義,就是能任持它的自體不失,能軌範智慧成無漏、無分別,能令衆生生解,所以這個心就稱爲大乘法的法體。「一論所宗,染淨根本,皆在此矣。」「一論」,就是一部《大乘起信論》。「所宗」,宗者本也、要也,最根本的道理、最重要的道理。一切染淨諸法的根本,都在衆生心裏,所以你研究《大乘起信論》,先要研究衆生的心。衆生的心你不明白,大乘法的體,你不認識,越講越遠,永遠不會悟入,不會證入,不會證果,所以要明白大乘的心法,就是衆生的心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如來藏

  真如在纏,名「如來藏」;真如出纏,名曰「法身」,纏者煩惱也。「藏」有叁義:

  一、所攝義,謂真如立于衆生之位,則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門。爲和合門者,則生一切之染法;爲不和合門者,則生一切之淨法。一切染淨之法,皆攝于如來(真如)之性,故雲如來藏也。

  二、隱覆義,真如在煩惱中時,如來之性徳,爲煩惱隱覆而不使顯現,故名如來藏也。

  叁、能攝義,真如雖在煩惱中,而能含攝如來一切果地之功德,故名如來藏也。

  再講「如來藏」,「真如在纏,名『如來藏』;真如出纏,名曰『法身』,纏者煩惱也。」就是

  真如在煩惱裏面叫「如來藏」,出了煩惱叫做法身。「藏」字怎麼講?「『藏』有叁義」:

  「一、所攝義,謂真如立于衆生之位」,真如建立在衆生位中,就是在凡夫位中。「則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門」,真如在凡夫位上,有二門意思,一個和合之義,一個不和合之義。「爲和合門者,則生一切之染法;爲不合和門者,則生一切之淨法。一切染淨之法,皆攝于如來(真如)之性,故雲如來藏也。」它能含攝一切染淨諸法,所以叫做如來藏。

  「二、隱覆義」,就是有這個法,但是看不見,隱覆起來。「真如在煩惱中時,如來之性德,爲煩惱隱覆而不使顯現,故名如來藏也。」「藏」是隱覆的意思,「隱」是隱藏,「覆」是蓋覆。在衆生份上講如來之性,如來之性就是真如之性,它爲煩惱所隱藏蓋覆,所以叫做如來藏,有沒有如來呢?有,但是看不見,被煩惱蓋住了。

  「叁、能攝義,真如雖在煩惱中,而能含攝如來一切果地之功德,故名如來藏也。」前面第一個是「所攝」,所攝一切染淨諸法。這是「能攝」,真如雖然在衆生煩惱之中,隱覆不現,但是它能含攝如來一切果地之功德。就是你成了佛,證了佛果那一切功德,在衆生位中,如來藏之中,統統具有如來果地的功德,雖然是修成的,它是性具的。性具的還要修什麼呢?不修煩惱不斷,性功德顯發不出來。性功德,是稱性的功德,不是修成的。那麼爲什麼要修呢?修就是斷煩惱,斷了煩惱,如來果地的功德統統顯發出來。不是修成的,是顯發出來的,所以叫能攝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責總立難

  「何以故」者,诘責一心之總相而立問難。何得名爲大乘耶?責義有二:

  一、心通染淨,大乘唯淨,如何此心能顯大乘之義?

  二、心法是一,大乘義廣,如何一心能示廣義?

  再講壬初科文「責總立難」,責總而立這個問難。「『何以故』者」,衆生心只有一個,怎麼能含攝一切法?「诘責一心之總相而立問難」,詢問責備一心的總相,而建立起來問難的道理。「何得名爲大乘耶?」這一個心,只是個總相,大乘法有各種別相,怎麼能含攝呢?「責義有二」,問難的義理有二個:

  「一、心通染淨,大乘唯淨」,衆生的心通染法、淨法,大乘的義理,如果只說淨的義理。「如何此心能顯大乘之義?」這個心怎麼能顯出大乘的義理?

  「二、心法是一」,衆生的心法只有一個。「大乘義廣」,大乘的義理很多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「如何一心能示廣義?」一個心法,怎麼能顯示大乘廣多的義理呢?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是心真如相,即示摩诃衍體故

  「是心真如」者,總舉真如門也。「相」者義相也。「即示摩诃衍體」者,以真如是不起門,與彼所顯「體大」無有異相,故雲「即示」也。

  「是心真如相」,這個「相」,不是形相之相,是義理之相。「即示摩诃衍體故」,就是真如之

  義相,就是摩诃衍之體。

  「『是心真如』者,總舉真如門也。」這一個心分二個門,上面都帶個心字,好把它合起來,二門不二,還是一個心的意思,這是總舉真如門。「『相』者義相也」,要注意這個解釋,相是義理之相。真如有沒有義理?有,有義理就有相,叫做義理之相。「『即示摩诃衍體』者,以真如門是『不起門』」,一起動就屬于生滅門,本體不動、不起的時候,叫不起門。「與彼所顯『體大』無有異相」,所顯出來的體大,與真如沒有兩個相。「故雲『即示』也」,所以用「即示」二字,並不是兩個法,真如就是體大,體大就是真如,即示摩诃衍體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<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