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之法,再说大乘之义。

  己三、依名辨相(分二)庚初、法(分二)

  辛初、举法总立

  所言法者,谓众生心。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。

  「己三、依名辨相」,依着所列的二种名,辨明什么叫大乘之法相?什么叫大乘之义相?分二科。「庚初、法」,先讲大乘之法相,再分二科。「辛初、举法总立」,举出大乘之法,把它总建立起来。

  「所言法者,谓众生心。」《华严经》:「心、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。」应该三个法同时讲,三无差别,《大乘起信论》不讲佛,不讲心,讲众生心,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,把释迦佛说法的要旨统统贯通了达,才敢这样讲。我们研究《大乘起信论》,看到这一句,就了解佛法者,心法也,除了佛法以外,都叫外道。我们怎样批评外道呢?心外求道,名曰外道,在众生心以外去求道,不是外道是什么?佛法在哪儿?在我们心里,就是在众生心里,不在佛心里。如果佛心里才有大乘法,我们上哪儿去求?我们求不着!佛法在我们凡夫众生心里,这个心了不得,下面就解释。

  「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」,大乘法有二种,一者法,二者义。先讲法,就是众生的心法,众生的心总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众生心不可思议!我们对于佛法了解得浅,我们凡夫的心是妄想心,总摄一切世间法,这个可以了解。总摄一切出世间法,怎么能了解呢?妄想心没有本体、没有自性,是真如随缘生出来的。你能把妄想心观照透彻,就是真如心,真如心摄出世间法,这个就好了解了。你看见波浪就是水,没有水不起波浪,你就懂得众生心是波浪之相,它的本体就是水,水不摄一切湿性吗?湿性在哪里?就在波浪里面,不能离开波浪去找水,也不能离开水去找湿性,所以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就在众生心上,它统统含摄到。「依于此心」,依着众生心,「显示摩诃衍义」,来显示大乘的义理。所以我们众生叫可怜愍者,不但真如心不了解,连妄想心也不认识,什么叫妄想心?妄想心什么样子?《大乘起信论》都说得清清楚楚,妄想心里面就是真如心,大乘的义理都在众生心里。

  辛二、开门别立(分二)

  壬初、责总立难何以故?壬二、开别释成是心真如相,即示摩诃衍体故。是心生灭因缘相,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。释法章竟

  「辛二、开门别立」,前面是总立,立一心法||众生心。下面分别开出二个门来,建立义理。「壬初、责总立难」,「何以故?」众生心是个染污心,只能摄世间法,出世间法是清净法,怎么也能摄到呢?而且众生心只有一个法,染污法有很多法,清净法也有很多法,一个法怎么能摄到这么多法呢?

  「壬二、开别释成」,开成别义,解释成就上面所说的道理。「是心真如相,即示摩诃衍体故。」这个心,依着一个心,开二个门,一个心真如门,一个心生灭门。心真如门,有个真如相,「相」是义相,义理之相。什么叫做「真如」?不虚妄曰「真」。什么叫做「如」?不变异曰「如」。它有个义理,有义理之相,就是真如之相,不是形相之相。「即示摩诃衍体故」,注意「即示」的「即」,就显示出来大乘法体,因为真如就是大乘法体。

  「是心生灭因缘相」,到了生灭门就讲「因缘」,生灭门讲染法、净法,染法有染法的因缘,净法有净法的因缘,所以生灭因缘的相,是形相之相,是事相之相,跟真如相不同。真如相,不是形相,不是事相,是义相,义理之相。「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」,注意,「能示」的能,能显示「摩诃衍自体相用」。大乘有体、相、用三大,在心生灭门因缘相中能显示。不是真如门「即示」,就显示大乘之体。它变成心生灭门的因缘相,但是它能显示大乘之「体」、大乘之「相」、大乘之「用」。体、相、用三大,在生灭门都能显示出来,可是生灭法没有自体,它的自体就是真如的体。

  「释法章竟」,解释大乘之法这一章解释完了,大乘之法是什么法呢?就是众生心。它能含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。众生心就是大乘法,这一句就够了,怕众生起疑惑,再解释这一个心能含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因为这一个心开二个门:心真如门,就显示大乘的法体。心生灭门,能显示大乘的体、相、用,所以这个心就是大乘法。

  庚二、义(分二)辛初、辨大(分二)

  壬初、标所言义者,则有三种,云何为三?壬二、释(分三)癸初、体大一者体大,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。癸二、相大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。癸三、用大三者用大,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。

  「庚二、义」,解释大乘的义理,怎么叫做大?怎么叫做乘?分二科。「辛初、辨大」,先讲「大」的义理。

  「壬初、标」,标举出来。「所言义者,则有三种,云何为三?」大乘的义理有三种,哪三种呢?「壬二、释」,解释。再分体大、相大、用大三科,把这三科的解释研究清楚,讲到下文,才不会起障碍。

  「癸初、体大」,「一者体大」,第一讲大乘法的体大。「谓一切法真如」,真如以一切法作体,所以它的体大。「平等不增减故」,体大是平等之义,它以一切法平等作体,无论是染污染、清净法、凡夫法、圣人法,统统以真如为体。为什么叫做「平等」?因为它不增不减。在凡夫法上,它是个染污法,增加了染污法,减少了清净法,在真如本体上不增不减,没有增加染污法,减少清净法。等你开悟当了圣人,染污法减少了,清净法增多了,在真如本体上也没有增,没有减。就是说你是在迷的凡夫,真如是平等不增减;你是开悟的圣人,在真如本体上讲,也是不增不减。这就是《心经》「不增不减」的道理,这就是真如的体大,以一切法平等作体,所以叫做「大」,怎么叫平等?不增不减。

  「癸二、相大」,「二者相大,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。」相大的「相」,不作形相、事相讲,叫做德相。有没有功德?有功德,你拿给我看看?看不见。它无形无相,但是你不能说没有功德。有功德就有相,叫德相,是无相之相。「相大」,是什么相呢?「如来藏」。真如在缠,名如来藏;真如出缠,名曰法身。缠就是烦恼,在众生烦恼之中讲真如,不叫真如,叫如来藏。如来藏者,藏如来也。藏者,含藏之义,在众生烦恼之中含藏着如来,所以叫做如来藏。「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」,「性功德」,称性的功德。这个「性」是「体大」之「性」,叫做「体性」。体性,就是真如之性,它具足无量无边称性的功德在里面,跟阿罗汉证得偏空理体不一样,证得偏空的理体就是空了,翻不出功德出来。大乘的真空不空,具足无量称性功德,那就是它的相大,叫做德相之大。

  「癸三、用大」,大乘之法里面含摄的义理有三种: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第三种叫用大。「三者用大,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。」「用」就是它的功能、功用,也就是它的力量、力用。能生出来一切世间、出世间的善因善果,这就是证明真如之体,有称性功德,有体大、相大,用大。不是阿罗汉证得的偏空,它没有用。这里要注意:我们众生心含摄有这三大,一切恶法、恶因恶果,也是由这个心生出来的,这里怎么没有说它的用,能生出来世间的恶因恶果呢?因为这里是依着功德之相说它的用大,不说它的恶因恶果,只讲它的善因善果,劝我们众生去恶修善。

  辛二、释乘(分二)

  壬初、标果望因以解乘一切诸佛本所乘故。壬二、举因望果以成运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。

  「辛二、释乘」,解释大乘的乘,分二科。「壬初、标果望因以解乘」,标出来佛的果,对望着众生的因,以解释乘的意思。「一切诸佛本所乘故」,大乘之法,怎么叫做大乘?乘者运载之义。一切果位的圣人,都乘着这个法成佛。「壬二、举因望果以成运」,举着菩萨的因位,望着佛的果位,成就运载之功。「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。」一切大乘因位的菩萨,统统乘着这个法到如来地。换句话说,你要是离开这个法,你成不了佛。这个法是什么法呢?众生心。明白众生心,你就好修行;明白众生心,你就好成佛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《起信论》三师

  一、造《起信论义记》之法藏大师。

  二、造《起信论义疏》之净影寺慧远大师。

  三、造《起信论海东疏》之新罗国元晓大师。及长水大师所造之《起信论笔削记》。现在《大藏经》第四十四卷中都有。

  讲《大乘起信论》三师:

  「一、造《起信论义记》之法藏大师。」法藏大师就是贤首国师。

  「二、造《起信论义疏》之净影寺慧远大师。」这位慧远大师,不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,是净影寺的慧远大师,他着的注解很多,有《起信论义疏》。

  「三、造《起信论海东疏》之新罗国元晓大师。」前面引证过,元晓大师着「《海东疏》」,新罗国是现在的韩国。

  「及长水大师所造之《起信论笔削记》」,为什么讲《起信论》三大师,加上长水大师呢?因为续法大师着的《会阅》,第一段是正文,第二段是《义记》,第三段是《笔削记》,会阅的就是长水大师《笔削记》,所以三大师以外,再加上第四位长水大师。长水是地名,他的法名叫子璇,他着的注解很多,而且作得很好。「现在《大藏经》第四十四卷中都有」,这一句是我查过加上去的,你们去找《大藏经》第四十四卷,四位大师的注解,都在里面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

  梵语达磨,此云「法」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