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法,再說大乘之義。
己叁、依名辨相(分二)庚初、法(分二)
辛初、舉法總立
所言法者,謂衆生心。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。
「己叁、依名辨相」,依著所列的二種名,辨明什麼叫大乘之法相?什麼叫大乘之義相?分二科。「庚初、法」,先講大乘之法相,再分二科。「辛初、舉法總立」,舉出大乘之法,把它總建立起來。
「所言法者,謂衆生心。」《華嚴經》:「心、佛及衆生,是叁無差別。」應該叁個法同時講,叁無差別,《大乘起信論》不講佛,不講心,講衆生心,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,把釋迦佛說法的要旨統統貫通了達,才敢這樣講。我們研究《大乘起信論》,看到這一句,就了解佛法者,心法也,除了佛法以外,都叫外道。我們怎樣批評外道呢?心外求道,名曰外道,在衆生心以外去求道,不是外道是什麼?佛法在哪兒?在我們心裏,就是在衆生心裏,不在佛心裏。如果佛心裏才有大乘法,我們上哪兒去求?我們求不著!佛法在我們凡夫衆生心裏,這個心了不得,下面就解釋。
「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」,大乘法有二種,一者法,二者義。先講法,就是衆生的心法,衆生的心總攝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衆生心不可思議!我們對于佛法了解得淺,我們凡夫的心是妄想心,總攝一切世間法,這個可以了解。總攝一切出世間法,怎麼能了解呢?妄想心沒有本體、沒有自性,是真如隨緣生出來的。你能把妄想心觀照透徹,就是真如心,真如心攝出世間法,這個就好了解了。你看見波浪就是水,沒有水不起波浪,你就懂得衆生心是波浪之相,它的本體就是水,水不攝一切濕性嗎?濕性在哪裏?就在波浪裏面,不能離開波浪去找水,也不能離開水去找濕性,所以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就在衆生心上,它統統含攝到。「依于此心」,依著衆生心,「顯示摩诃衍義」,來顯示大乘的義理。所以我們衆生叫可憐愍者,不但真如心不了解,連妄想心也不認識,什麼叫妄想心?妄想心什麼樣子?《大乘起信論》都說得清清楚楚,妄想心裏面就是真如心,大乘的義理都在衆生心裏。
辛二、開門別立(分二)
壬初、責總立難何以故?壬二、開別釋成是心真如相,即示摩诃衍體故。是心生滅因緣相,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。釋法章竟
「辛二、開門別立」,前面是總立,立一心法||衆生心。下面分別開出二個門來,建立義理。「壬初、責總立難」,「何以故?」衆生心是個染汙心,只能攝世間法,出世間法是清淨法,怎麼也能攝到呢?而且衆生心只有一個法,染汙法有很多法,清淨法也有很多法,一個法怎麼能攝到這麼多法呢?
「壬二、開別釋成」,開成別義,解釋成就上面所說的道理。「是心真如相,即示摩诃衍體故。」這個心,依著一個心,開二個門,一個心真如門,一個心生滅門。心真如門,有個真如相,「相」是義相,義理之相。什麼叫做「真如」?不虛妄曰「真」。什麼叫做「如」?不變異曰「如」。它有個義理,有義理之相,就是真如之相,不是形相之相。「即示摩诃衍體故」,注意「即示」的「即」,就顯示出來大乘法體,因爲真如就是大乘法體。
「是心生滅因緣相」,到了生滅門就講「因緣」,生滅門講染法、淨法,染法有染法的因緣,淨法有淨法的因緣,所以生滅因緣的相,是形相之相,是事相之相,跟真如相不同。真如相,不是形相,不是事相,是義相,義理之相。「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」,注意,「能示」的能,能顯示「摩诃衍自體相用」。大乘有體、相、用叁大,在心生滅門因緣相中能顯示。不是真如門「即示」,就顯示大乘之體。它變成心生滅門的因緣相,但是它能顯示大乘之「體」、大乘之「相」、大乘之「用」。體、相、用叁大,在生滅門都能顯示出來,可是生滅法沒有自體,它的自體就是真如的體。
「釋法章竟」,解釋大乘之法這一章解釋完了,大乘之法是什麼法呢?就是衆生心。它能含攝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衆生心就是大乘法,這一句就夠了,怕衆生起疑惑,再解釋這一個心能含攝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因爲這一個心開二個門:心真如門,就顯示大乘的法體。心生滅門,能顯示大乘的體、相、用,所以這個心就是大乘法。
庚二、義(分二)辛初、辨大(分二)
壬初、標所言義者,則有叁種,雲何爲叁?壬二、釋(分叁)癸初、體大一者體大,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。癸二、相大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。癸叁、用大叁者用大,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。
「庚二、義」,解釋大乘的義理,怎麼叫做大?怎麼叫做乘?分二科。「辛初、辨大」,先講「大」的義理。
「壬初、標」,標舉出來。「所言義者,則有叁種,雲何爲叁?」大乘的義理有叁種,哪叁種呢?「壬二、釋」,解釋。再分體大、相大、用大叁科,把這叁科的解釋研究清楚,講到下文,才不會起障礙。
「癸初、體大」,「一者體大」,第一講大乘法的體大。「謂一切法真如」,真如以一切法作體,所以它的體大。「平等不增減故」,體大是平等之義,它以一切法平等作體,無論是染汙染、清淨法、凡夫法、聖人法,統統以真如爲體。爲什麼叫做「平等」?因爲它不增不減。在凡夫法上,它是個染汙法,增加了染汙法,減少了清淨法,在真如本體上不增不減,沒有增加染汙法,減少清淨法。等你開悟當了聖人,染汙法減少了,清淨法增多了,在真如本體上也沒有增,沒有減。就是說你是在迷的凡夫,真如是平等不增減;你是開悟的聖人,在真如本體上講,也是不增不減。這就是《心經》「不增不減」的道理,這就是真如的體大,以一切法平等作體,所以叫做「大」,怎麼叫平等?不增不減。
「癸二、相大」,「二者相大,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。」相大的「相」,不作形相、事相講,叫做德相。有沒有功德?有功德,你拿給我看看?看不見。它無形無相,但是你不能說沒有功德。有功德就有相,叫德相,是無相之相。「相大」,是什麼相呢?「如來藏」。真如在纏,名如來藏;真如出纏,名曰法身。纏就是煩惱,在衆生煩惱之中講真如,不叫真如,叫如來藏。如來藏者,藏如來也。藏者,含藏之義,在衆生煩惱之中含藏著如來,所以叫做如來藏。「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」,「性功德」,稱性的功德。這個「性」是「體大」之「性」,叫做「體性」。體性,就是真如之性,它具足無量無邊稱性的功德在裏面,跟阿羅漢證得偏空理體不一樣,證得偏空的理體就是空了,翻不出功德出來。大乘的真空不空,具足無量稱性功德,那就是它的相大,叫做德相之大。
「癸叁、用大」,大乘之法裏面含攝的義理有叁種: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第叁種叫用大。「叁者用大,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。」「用」就是它的功能、功用,也就是它的力量、力用。能生出來一切世間、出世間的善因善果,這就是證明真如之體,有稱性功德,有體大、相大,用大。不是阿羅漢證得的偏空,它沒有用。這裏要注意:我們衆生心含攝有這叁大,一切惡法、惡因惡果,也是由這個心生出來的,這裏怎麼沒有說它的用,能生出來世間的惡因惡果呢?因爲這裏是依著功德之相說它的用大,不說它的惡因惡果,只講它的善因善果,勸我們衆生去惡修善。
辛二、釋乘(分二)
壬初、標果望因以解乘一切諸佛本所乘故。壬二、舉因望果以成運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。
「辛二、釋乘」,解釋大乘的乘,分二科。「壬初、標果望因以解乘」,標出來佛的果,對望著衆生的因,以解釋乘的意思。「一切諸佛本所乘故」,大乘之法,怎麼叫做大乘?乘者運載之義。一切果位的聖人,都乘著這個法成佛。「壬二、舉因望果以成運」,舉著菩薩的因位,望著佛的果位,成就運載之功。「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。」一切大乘因位的菩薩,統統乘著這個法到如來地。換句話說,你要是離開這個法,你成不了佛。這個法是什麼法呢?衆生心。明白衆生心,你就好修行;明白衆生心,你就好成佛。
《會閱筆記》
《起信論》叁師
一、造《起信論義記》之法藏大師。
二、造《起信論義疏》之淨影寺慧遠大師。
叁、造《起信論海東疏》之新羅國元曉大師。及長水大師所造之《起信論筆削記》。現在《大藏經》第四十四卷中都有。
講《大乘起信論》叁師:
「一、造《起信論義記》之法藏大師。」法藏大師就是賢首國師。
「二、造《起信論義疏》之淨影寺慧遠大師。」這位慧遠大師,不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,是淨影寺的慧遠大師,他著的注解很多,有《起信論義疏》。
「叁、造《起信論海東疏》之新羅國元曉大師。」前面引證過,元曉大師著「《海東疏》」,新羅國是現在的韓國。
「及長水大師所造之《起信論筆削記》」,爲什麼講《起信論》叁大師,加上長水大師呢?因爲續法大師著的《會閱》,第一段是正文,第二段是《義記》,第叁段是《筆削記》,會閱的就是長水大師《筆削記》,所以叁大師以外,再加上第四位長水大師。長水是地名,他的法名叫子璇,他著的注解很多,而且作得很好。「現在《大藏經》第四十四卷中都有」,這一句是我查過加上去的,你們去找《大藏經》第四十四卷,四位大師的注解,都在裏面。
《會閱筆記》
法
梵語達磨,此雲「法」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