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《会阅笔记》
受解缘别
「受」谓信领教法,「解」谓开悟佛旨也。「缘」谓经论之助缘也。若是根利,又于佛语有因缘者,则乐于经而便信受,得悟佛旨,不须更造论也。若是钝根,又于经无缘,但于菩萨语有缘者,即乐造论解释,方晓佛意也。根、行、缘三,既而有异,何妨经外别造论耶?
再讲「受解缘别」,「『受』谓信领教法」,「受」就是信受教法、领受教法。「『解』谓开悟佛旨也」,「解」一定要念「谢」,就是开悟佛说法最重要的旨意。「『缘』谓经论之助缘也」,是学教的外缘,想开悟得有外缘的帮助,经论都是助缘。「若是根利」,假若是利根的众生,「又于佛语有因缘者」,对于佛所说的法有因缘,「则乐于经而便信受」,他一看见佛经就生欢喜,对于佛经就可以生信受,能领纳,「得悟佛旨」,于是就悟到佛法最重要的意旨。「不须更造论也」,看经他就开悟,何必再造论呢?「若是钝根,又于经无缘」,假若是钝根的众生,佛经看不懂,看见文字多就厌烦,就是与佛经无缘。「但于菩萨语有缘者」,但是对菩萨说的法很有缘,他看了就了解、喜欢。「则乐造论解释,方晓佛意也。」就需要造论给他看,他看见菩萨的论文,解释经上的要旨,才了解佛的意旨。「根、行、缘三」,根机不等、意行不等、助缘不等。「既而有异」,既然有不同,「何妨经外别造论耶!」又何妨在佛经之外,另外再造论呢?
再解释上面庚初、庚二科文上,「与夺」二字。
《会阅笔记》
与夺
「与」者许可也。「夺」者不许可也。
「与」是许可。「夺」是不许可的意思。
《会阅笔记》
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,应说此论。
所宗之经,并是实教,所诠之旨,岂容粗浅。以至诸论圆实关要义理,不出斯焉,故云「总摄」也。「如理智」境,即「真如门」,以离「言说」、「心缘」等相,故言「深」也。「如量智」境,即「生灭门」,以染净万差,多所该博,故云「广」也。然此两门,摄尽一切经论之义。但是说染说净,凡圣迷悟,因果善恶,一切名相差别等法者,即「生灭门」摄尽。若说无染净,绝凡圣,遣迷悟,离性相等义,即「真如门」摄尽。故《海东疏》云:「开二门于一心,总括摩罗百八之广诰。(摩罗即说《楞伽经》处,以百八句,答大慧菩萨之百八问。皆上句俗,下句真,同此二门。)示性净于相染,普综逾阇十五之幽致。(逾阇国说《胜鬘经》处。彼有十五章大义,皆说染而不染,同此生灭之真如义。)至如鹤林一味之宗,《涅槃经》。鹫山无二之趣,《法华经》。金鼓《金光明经》,同性《大乘同性经》,三身之极果。华严缨络,四阶之深因。大品大集,旷荡之至道。日藏月藏,秘密之玄门。凡此等辈中,众典之肝心,一以贯之者,其唯此论乎。」既而宗旨深奥,义理无边,有智之流,请习无怠!至于疑谤之者,乃不知绠短,反谓泉枯者也。
「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,应说此论」,这是讲众生的根机,讲到第四种应该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文字很少而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理。「所宗之经,并是实数」,《大乘起信论》宗一百部大乘经,都是实教的经典。「所诠之旨,岂容粗浅。以至诸论圆实关要义理,不出斯焉」,所表显的要旨,哪里容许粗浅。都是最圆满真实关系重要的义理,大乘实教的义理,不出《大乘起信论》。「故云总摄也。」你把《大乘起信论》研究好了,一百部实教大乘经典都懂了。
佛有二个智慧,菩萨学佛,也有这二个智慧,一个叫如理智,一个叫如量智。「如理智」,跟真理相如的智慧,就是无分别智,也叫根本智,名字不同,要更进一步了解,你们可以查《佛学大辞典》。「『如理智』境」,如理智的境界,「即『真如门』」,真如门不起分别,正是如理智的境界。「以离『言说』、『心缘』等相,故言『深』也。」总摄如来的深义,就是「真如门」,真如门所说的道理,离语言相、心缘相,就是如理智的境界,所以叫做深。「『如量智』境,即『生灭门』」,如量智,也叫后得智、分别智。「量」是事量,如于事量的智慧,一切差别事相都了解,叫如量智,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上的生灭门。「以染净万差」,染法有万种差别,净法也有万种差别,「万差」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别。「多所该博」,总该广博一切染净之法,「故云广也。」
「然此两门」,然而真如门与生灭门,这两种门,「摄尽一切经论之义」,一切大乘经、一切大乘论的义理,都总摄到这两门里面。「但是说染说净,凡圣迷悟」,凡是说染法、说净法,说凡夫之迷、圣人之悟。「因果善恶」,或者说因说果,说善说恶。「一切名相差别等法者,即『生灭门』摄尽。」凡是说对待差别的法门,生灭门统统摄尽。说染、说净,说凡、说圣,说迷、说悟,说善、说恶,说因、说果,这些对待的差别法门,在生灭门统统说完了。「若说无染净」,染净都是对待假相,无染无净。「绝凡圣」,断绝凡夫、圣人,对待的假相。「遣迷悟」,迷与悟,也是对待的假名词,都把它遣除。「离性相」,性与相,也是对待的假名言相,都把它远离。「等义」,即不说这些对待差别的义理。说染说净、说凡说圣、说迷说悟、说性说相,这些道理完全远离,「即『真如门』摄尽」,这就是真如门摄尽了。
「故《海东疏》云」,「海东」就是现在的韩国,元晓法师写了一本注解,叫《大乘起信论海东疏》,他赞叹《大乘起信论》:「开二门于一心,总括摩罗百八之广诰」,《大乘起信论》依着一心开二门的道理,总包括摩罗山《楞伽经》一百零八句问答。「广诰」,佛的广为诰示,不出这二门。「摩罗即说《楞伽经》处」,摩罗就是说《楞伽经》那座山。「以百八句答大慧菩萨之百八问」,《楞伽经》的当机者大慧菩萨,提出来一百零八个问题,佛以就一百零八句答复他的问题。「皆上句俗,下句真」,都是上句讲俗谛,下句讲真谛。「同此二门」,上句生灭门,下句真如门。「示性净于相染,普综逾阇十五之幽致。」《大乘起信论》说真如本来性净,在一切生灭相上、染污法之相上显出来。「逾阇」是说《胜鬘经》的地方。「幽致」,是最幽深之理。这个道理普徧综合于《胜鬘经》十五章最幽深的道理之中。「逾阇国说《胜鬘经》处」,《胜鬘经》是在逾阇国说的。「彼有十五章大义」,《胜鬘经》分成十五章,解释大义。「皆说染而不染,同此生灭之真如义。」统统是说染而不染的道理,就在染污法上悟到清净法的理,与《大乘起信论》在生灭门中悟到真如清净之性的道理一样。《海东疏》赞叹《大乘起信论》通于《楞伽经》,也通于《胜鬘经》。「至如鹤林一味之宗,《涅槃经》。」「鹤林」,是释迦佛涅槃的地方,也叫双林,《涅槃经》上说常住之法,叫一味。「鹫山无二之趣,《法华经》。」灵鹫山是说《法华经》的地方,说的是唯一无二的实相。「金鼓《金光明经》,同性《大乘同性经》,三身之极果。」金鼓,就是《金光明经》;同性,就是《大乘同性经》,统统说佛的三身,最极的果位。「华严缨络,四阶之深因。」《华严经》、《缨络经》,说明信、解、行、证四个阶段,都有甚深的原因。「大品大集,旷荡之至道。」《大品般若经》、《大集经》,说很广泛的道理、最究竟的至道。「日藏月藏,秘密之玄门。」《日藏经》、《月藏经》,说的都是最秘密玄奥的法门。「凡此等辈中」,上面所举出来的大乘经典,「众典之肝心」,《大乘起信论》是上面众典的肝脏、心脏,就是最重要的道理。「一以贯之者」,能把上面的大乘经典一一贯通。「其唯此论乎」,只有《大乘起信论》,再找不到这样一部论了。「既而宗旨深奥,义理无边」,这是续法大师,把《海东疏》引证出来后,加上的按语。《大乘起信论》讲最要紧的道理,甚深玄奥,义理广大无边。「有智之流,请习无怠!」有智慧的人,要赶快学习《大乘起信论》,不要懈怠,这是劝导我们。「至于疑谤之者」,至于怀疑《大乘起信论》是假的,不是马鸣菩萨造的,甚加以毁谤的人。「乃不知绠短,反谓泉枯者也。」这两句是批驳。「绠」是到井提水的粗绳,这个人到井提水,他的粗绳很短,放完了,桶子还没有到水里,提不出水来,他说井泉干枯了,里面没有水。毁谤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人,都是这一类的人,智慧不够,《大乘起信论》深奥的义理,他不了解,反而说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。
丁二、立义分(分二)
戊初、结前生后
已说因缘分,次说立义分。
再讲正文「丁二、立义分」,分二科,「戊初、结前生后」,结前正文,生后正文。「已说因缘分」,已经说完因缘分。「次说立义分」,接着说立义分。
戊二、正彰立义(分三)
己初、标总开别
摩诃衍者,总说有二种。
「戊二、正彰立义」,「正彰」是正式彰明、彰显。「立义」,建立正确的义理,分三科。「己初、标总开别」,标举出来要说立义分。「摩诃衍者,总说有二种。」「摩诃衍」,中国话叫大乘,大乘总说有二种。
己二、寄问列名
云何为二?一者法,二者义。
「己二、寄问列名」,「寄」是寄托,假藉有一个人来问,就列名出来。「云何为二?」这是寄问,大乘总说有哪二种?下面列名,「一者法,二者义。」先说大乘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