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」相对前面十信终心,善根成熟,这个善心微少,「以十信未满,故云善根微少。」十个信心还没有修圆满,善根没有成熟,所以叫善根微少。「令进修向满」,「向」是趣向,令他进修趣向于圆满之位,「故云修行信心也。」
「四、为示方便,消恶业障,善护其心,远离痴慢,出邪网故。」「自下四种机」,自此以下四种根机,就是第四、五、六、七四种别因缘。「当信位初心」,当刚发信心,就是指着我们的根机。我们对于大乘佛法有没有信心?有啊!但都是初发信心。「以业重惑多」,因为业障太重,烦恼太多。「善根难发」,初信位要进到二信位都不容易,为什么?因为初发信心的人业障重、烦恼多,所以善根难发。「故教以礼忏等方便」,所以你要好好的礼佛忏悔。「消恶业障」,把恶业障能够消除。「以障轻故」,因为业障变轻的缘故。「内离痴慢」,内心离开愚痴我慢的烦恼,不会再愚痴、我慢。「外出邪网」,你怎么会遇到邪魔外道?怎么会被邪知邪见的人骗了呢?因为你内心有愚痴,不起正智慧。你把心内愚痴去除,烦恼远离,智慧启发出来,自然离开外面邪网,邪知邪见再也骗不到你了。「此当下品机也」,把十信初发信心,分上中下三品,这是下品,业障重,烦恼多。
「五、为示修习止观,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。」「双明止观法门」,修止也修观。「遣除凡小二执」,把凡夫的执、小乘的执都遣除。「故云对治心过也」,对治就是遣除,遣除心过。「此当中品也」,这是初发信心的中品根机。
「六、为示专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也。」「劝生西方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,必定不退信心也。此当上品也。」这是初发信心的上品根机,就是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。
「七、为示利益劝修行故。」这是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最后一分。「最后举彼损益」,最后标举出来彼等损失利益,你要是不修行,有大的损失;你要是修行,能得大的利益。「劝物修舍」,「物」指众生,劝众生修行舍离,应该修的修,应该舍的舍。「即总策成前诸行也」,「策」是策发、策进,劝导你精进,这是总策发、总策进,成就以前诸种行门。
庚三、总结
有如是等因缘,所以造论。
「庚三、总结」,「有如是等因缘,所以造论。」有前面八种因缘,所以造这部论,论文的章法都分三段:第一标,第二释,第三结。你有什么因缘造《大乘起信论》呢?有八种因缘,把它标举出来。第一至第八种解释完了,再总结起来,这是我们中国作文的方法,每一篇文章,有起承转合,章法才完整。
《会阅笔记》
修多罗
梵语修多罗,此云契经。契者合也,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,故云契经也。
梵语「修多罗」,翻成中国话叫契经,「契」是契合的意思。是上契合诸佛之理,下契合众生之机,所以叫契经。佛经没有不契合佛之理,没有不契合众生之机的。
己三、难
问曰:修多罗中,具有此法,何须重说?
「己三、难」,就是问难。「修多罗」,就是佛经,你说的八种因缘,佛经上都具有这些法,何须你再重说呢?
己四、通(分二)
庚初、与彼问辞
答曰:修多罗中虽有此法。
「己四、通」,「通」是通解问难,有人问难,就为他通解一下,分二科。「庚初、与彼问辞」,「与」是许可,「彼」是你,先许可你的问辞,你问得对。「答曰:修多罗中虽有此法。」你说得不错,佛经上虽然有这些法。
庚二、夺彼疑情,明须作论(分二)辛初、举根缘二相以立宗(分二)
壬初、根有同异以众生根行不等,壬二、缘有增微受解缘别。
「庚二、夺彼疑情,明须作论。」「夺」与「与」是对待的,「与」是许可,「夺」是不许可。「夺彼疑情」,不许可你这样问。你有了疑情,我要给你去掉。「明须作论」,要说明我必须作论,分二科。「辛初、举根缘二相以立宗」,举出来根不同、缘不同,以建立我的宗旨。有的众生善根深厚,见佛说法就开悟,连经也不要,何必要论呢?有的众生应该看经开悟,他就看经。有的众生看经不得开悟,我就得造论。众生的根机不同、助缘不同,不能一概而论都去看经,再分二科。「壬初、根有同异」,众生的根机,有同有不同。
「以众生根行不等」,「根」是根机,「行」是意行,「意行」是一个专门名词,就是他心里面所想的。「意」,就是他的心。「行」,心里行动,就是念念分别,就是他的思想不同。按现在的普通名词解释,「意行」就是各人的兴趣不同,勉强这样解释,比较好了解。「壬二、缘有增微」,外缘有增有少。「受解缘别」,「解」字念「谢」,就是领受佛法而得解悟。因为众生的根机不等、意行不同,领受佛法而得解悟的助缘也不同,所以需要造论。
辛二、别释根缘(分二)壬初、说听俱胜,经文尚无纸素之传,何况须论?(分二)
癸初、约胜时以明根胜所谓如来在世,众生利根。癸二、明胜缘能说之人,色心业胜,圆音一演,异类等解,则不须论。
「辛二、别释根缘」,分二科,「壬初、说听俱胜」,说法的人、听法的人,都善根殊胜。「经文尚无纸素之传,何况须论?」「纸素」指纸,「素」是绸布,中国没有发明纸以前,写在绸布上。连经都不需要,还需要论吗?再分二科。「癸初、约胜时以明根胜」,佛在世的时候,时间胜,根机也胜。
「所谓如来在世,众生利根。」如来在世,能与佛同时出世的众生,都是利根众生。我们的根机怎么不利呢?释迦佛出世,我们不晓得在哪儿堕地狱。等到释迦佛涅槃二、三千年,我们才出世为人,正法过去,像法也过去,已到末法时代,所以根机不利。跟佛同时出世的众生,都是利根众生,所以时间胜,根机也胜。
「癸二、明胜缘」,说明能说法的佛三业都殊胜。「能说之人」,就是佛。「色心业胜」,「色」是色身,丈六金身是总相,还有三十二种大人相、八十种随形好,看见佛的色身业胜,你可以开智慧。「心」是佛的心业胜,也就是意业胜,佛能观众生的根机,观机逗教,决没有错误,所以「色」、「心」两个字要分开。「圆音一演」,佛说法的口业胜,佛说法的音声叫「圆音」。「异类等解」,各个众生根机不同,但是听佛一说法,统统了解,这是单讲人的根机不同。还有天龙八部等等各类众生,听法的不只一类,叫异类。「等解」,「解」字念「谢」,大家都平等解悟,都悟了佛的要旨。「则不须论」,听佛说法,连经本都不需要,还要论作什么?
壬二、明根缘微劣,须经须论(分四)
癸初、第一种若如来灭后,或有众生能以自力,广闻而取解者。癸二、第二种或有众生亦以自力,少闻而多解者。癸三、第三种或有众生无自智力,因于广论而得解者。癸四、第四种(分二)子初、辨根劣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,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。子二、对此劣根,明教之兴如是此论,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,应说此论。
「壬二、明根缘微劣,须经须论」,说明众生的根机、外面的助缘微劣,佛涅槃了,没有三业殊胜的佛,就需要经,还需要论,再分四小科。
「癸初、第一种」,「若如来灭后」,假若如来灭度以后,「或有众生能以自力,广闻而取解者。」「自力」是智慧之力,下面有明文。或者有众生有智慧之力,佛涅槃以后,有佛经流传在世,他看经看得很多,三藏十二部都看了。「广闻」,「闻」是听,看是用眼睛,也包括在「闻」里面,广听、广看,结果开了悟,解悟佛说法最重要的宗旨。
「癸二、第二种」,「或有众生亦以自力,少闻而多解者。」或者有众生的根机不一样,他听经听得少,悟的道理却很多,这一种众生,还是因闻经而开悟,不过是少闻而多悟。
「癸三、第三种」,「或有众生无自智力」,这里有明文,「自智力」是自己智慧之力。「因于广论而得解者」,有的众生要看大部的论,像马鸣菩萨造的《甘蔗论》、《一心徧满论》,龙树菩萨造的《大智度论》,都是一百卷,他喜欢看,越多越好,结果开了悟。
「癸四、第四种」,再分二科,天干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用完了,接着用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「子初、辨根劣」,有一种众生根机微劣。「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」,这种众生心量小,论文文字多,他接受不来,一看见论文文字多,心里起厌烦,根本不看。「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。」他心里面欢喜好乐文字很少,但是含摄的义理很多,结果还能开悟。
「子二、对此劣根,明教之兴」,「教」指《大乘起信论》,《大乘起信论》怎么兴起来的?对着微劣根机众生兴起的。「如是此论,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,应说此论。」第四种众生,希望能有一部论文字很少,含摄的义理很多,能把如来根本教义都含摄在里面,他能因此得佛法利益,所以我应该造这部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论文的因缘分已经讲完,再看着《会阅笔记》解释。
《会阅笔记》
根行不等
「根」谓众生之根机,有利有钝,故「不等」也。「行」谓众生之「意行」,意行之所欲不同,乐广乐略,故「不等」也。
「根」是众生的根机,有利根,有钝根,很慢叫做钝,所以「不等」。「行」是众生的「意行」,就是众生的欲望不同、兴趣不同,有的欢喜广论,有的欢喜略论,所以「不等」。
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