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你就晓得,你心里要是贪名、贪利、贪恭敬,你说的佛法都变成染污法,叫不净说法。你不贪名、不贪利、不贪恭敬,通过了这三关,自然清高,这样你当法师才不会走错路。

  现在最染污人的就是利关,贪利。你请我讲经可以,得供养我红包,要是我讲一座经,红包供养太少,我心里很不愉快!第二次你再请我讲经,我可能不答应。这样想你讲经是做买卖,是求利,就是利关没有透。或者讲经以后要授归依,归依的徒弟很多,送的红包也多,你很欢喜。讲经完,归依的人没几个,收的红包很少,心里不愉快,这还是属于利关。

  再者就是求恭敬,你对我要招待得好,你对我要表示恭敬。你要恭敬佛法,你请我来是跟你讲经说法,你不恭敬我,就是不重法,你轻法慢教,那不是大罪吗?跟人家秤斤较两要恭敬,这是恭敬关没有透。你要晓得,请法师讲经,没有不招待法师的,不能招待得好,或者是他的环境不许可给你准备好房间、好床铺,不许可每天给你弄好菜、好点心。或者请法的人粗心,他招待人没有经验,他请你还是很恭敬,但是可能慢待你,我们要原谅他,他这个人心粗,不是不恭敬,不要叫人家害怕法师的架子大、难款待。要他好好款待,就是求他恭敬。讲经的所在,无论怎样不如意,要忍耐,到人家寺院,处处不是很方便,要原谅人家,这样就把恭敬关打破。

  求名是最清高的一关,我既不贪利,也不贪恭敬,可是我要求好名誉,大家都要赞叹我讲经讲得好,这样我就有名,这就是名关没有透。你要晓得,「名是实之宾」,名是真实的宾客,真实是主人。你有真实功德,你不求名,自然有名。你看释迦佛求名吗?没有。他有名闻十方的真实功德,不求名,自然有名。你自己研究得好,讲得好,自然会出名。你不要先求出名,讲经要登大报纸,多撒传单,让大家知道。大家都知道了,第一天满座,第二天半座,第三天只剩下二十个人。第一天为什么满座呢?你登报发传单,大家都知道,所以来听的人很多。听了半天,不知道你讲什么,所以第二天剩半座。第三天只剩下二十个人,这二十个人为什么不走呢?都是跟你有关系的人,不好意思走,他走了对不起你,不是为法,完全是人情的关系。这样求名,怎能得到名呢?你不求真实讲经的本事,你光求名,那不是实之宾的名,是没有真实本事虚假的名,让你求到了,也是昙花一现,所以你应该透过名关。

  为什么要讲经?「为令众生离一切苦,得究竟乐。」这两句要记清楚,你贪名、贪利、贪恭敬,是贪烦恼所引生,这不是苦吗?你要令众生离苦,怎么自己找苦恼呢?所以你要透过这三个难关,讲经才不会走错路。我为什么办佛学院?希望诸位同学学讲经,你要注意法师的三关:不贪名、不贪利、不贪恭敬。我当你们院长,你们也得考验院长,看道源法师讲几十年经,是不是贪名、贪利、贪恭敬?你要是考察出来我哪一关没透过,你来告诉我,我再精进悔改,决定要透过这三关。

  这是因缘总相,下面「辛二、别」,别是别另,另外有七种别因缘。

  辛二、别

 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,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。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,修习信心故。五者为示方便,消恶业障,善护其心,远离痴慢,出邪网故。六者为示修习止观,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。七者为示专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故。八者为示利益,劝修行故。

 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?「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」,我们本师释迦世尊说法的根本教义,就是一心三大。这一个心具足体大、相大、用大三种大的意思。再一心开二个门:心真如门、心生灭门,二门不二,合起来还是一个心。如来说法四十九年,说大乘法的根本教义,马鸣菩萨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「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」,令众生得到正确的了解,不会错谬。我无论如何辛苦一定要办佛学院,因为根本挽救佛教,除了办佛学院,没有第二个办法,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当法师,佛教因此兴隆起来。用我这一盏灯,分成无尽灯,每个人毕业后各个开道场,各个办佛学院。我们佛学院四十几个人,将来都办佛学院,你算算有多少学生?佛法就兴隆起来。现在因为出家的人少,在家的信徒多,看见出家人就磕头礼拜送供养,就要请他讲开示,可是他没有学佛法,不知道要讲什么,就开口乱讲一些外道的话,讲得都错谬,因为他没有生正解。各位学了三、四年,纵然不会讲经说法,也绝不会说外道的话。佛教的普通名词听了很多,你还会开口乱说吗?「令诸众生正解不谬」,不是叫你随便讲几句话,是叫你真正弘扬根本教义,这是第二种因缘。

  「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」「善根成熟」,就是十个信心修满了,这样的众生听到《大乘起信论》,一胜进就入到住位。「摩诃衍」,翻成中国话叫做大乘,「堪」是堪能,「任」是任持,对于大乘法,堪能任持而决定不会把信心退掉。因为他的善根成熟,十个信心已经修满,再听《大乘起信论》,一胜进就超入住位,担荷如来的家业,就不退信心。

  「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,修习信心故。」「善根微少众生」,就是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。《大乘起信论》能使善根微少,十个信心没有圆满的众生,修习信心。所以后面修行那一分,叫修习信心分,研究《大乘起信论》,决定学会修习信心。

  「五者、为示方便,消恶业障」,《大乘起信论》开示你一个方便法门,就是叫你忏悔业障,你前生前世,或者多生多劫,造的恶业很多,你今生学大乘佛法就生障碍,叫做恶业障。《大乘起信论》有个忏悔方便法门,能把你的恶业障消除。「善护其心」,善于护持你的信心,令你的信心不退。「远离痴慢」,学《大乘起信论》,心真如门、心生灭门讲的道理很详细、很清楚,你开智慧,就把愚痴烦恼远离。因为有愚痴才会起我慢,你把愚痴烦恼远离,我慢烦恼也远离。佛法犹如大海,我才知道一点点,怎么敢起我慢呢?「出邪网故」,邪知邪见像打鱼的网把你网住,像抓兔子的网把你网住,横竖交络,你懂得《大乘起信论》超出邪网,什么邪知邪见都不起了。

  「六者为示修习止观,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。」凡夫有凡夫的心过,二乘有二乘的心过,《大乘起信论》告诉我们止观法门,能把凡夫、二乘的心过对治掉,你不就成了大乘弟子吗?

  「七者为示专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故。」《大乘起信论》开导我们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生到西方阿弥陀佛面前,就是阿鞞跋致,就不退转。

  「八者为示利益,劝修行故。」这是最后一分,告诉我们修行能得到大利益,劝我们修行。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有八种因缘,第一是总因缘,释迦佛说经,其他的菩萨造论,都有这个因缘,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,得究竟乐,并不是为求世间名、利、恭敬,这是总因缘。下面还有七种别因缘,前面已把正文消过,现在按《会阅笔记》再讲一遍: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别因缘中有七﹕

  一、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,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。

  立义分中所说:依一心法,有二种门,各摄一切法,即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也。

  二、为令善根成熟众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

  此当十信终心,自分满足,故云善根成熟。进入十住正定聚中,使前信心堪任不退也。

  三、为令善根微少众生,修习信心故。

  以十信未满,故云善根微少。令进修向满,故云修行信心也。

  四、为示方便,消恶业障,善护其心,远离痴慢,出邪网故。

  自下四种机,当信位初心,以业重惑多,善根难发,故教以礼忏等方便,消恶业障。以障轻故,内离痴慢,外出邪网。此当下品机也。

  五、为示修习止观,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。

  双明止观法门,遣除凡小二执,故云对治心过也。此当中品也。

  六、为示专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故。

  劝生西方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,必定不退信心也。此当上品也。

  七、为示利益,劝修行故。

  最后举彼损益,劝物修舍,即总策成前诸行也。

  「别因缘中有七」,别因缘有七种:

  「一、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,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。」有什么因缘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呢?为解释如来所说的法根本之义,令众生看了《大乘起信论》,得到正当的了解,不会错谬。下面就解释,「立义分中所说」,第一种别因缘,就是解释立义分所说的:「依一心法,有二种门,各摄一切法,即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也。」就是依一心法开二种门,这二种门各摄一切法,这就是如来所说法门的根本之义。

  「二、为令善根成熟众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」「善根」就是信根,「此当十信终心」,信心一共有十个,到了最后一个信心,就是善根成熟了,叫十信终心。「自分满足,故云善根成熟。」「自分」就是十信位自位的本分已经满足,十个信心都修圆满了,所以说善根成熟。「进入十住正定聚中」,十信圆满,就进入十住位,就是正定聚的众生。「使前信心堪任不退也。」前面你修了十个信心,没有入到住位,会进进退退,所以十信位叫不定聚,入了正定聚,使前位的信心永远不退。

  「三、为令善根微少众生,修习信心故。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