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就曉得,你心裏要是貪名、貪利、貪恭敬,你說的佛法都變成染汙法,叫不淨說法。你不貪名、不貪利、不貪恭敬,通過了這叁關,自然清高,這樣你當法師才不會走錯路。

  現在最染汙人的就是利關,貪利。你請我講經可以,得供養我紅包,要是我講一座經,紅包供養太少,我心裏很不愉快!第二次你再請我講經,我可能不答應。這樣想你講經是做買賣,是求利,就是利關沒有透。或者講經以後要授歸依,歸依的徒弟很多,送的紅包也多,你很歡喜。講經完,歸依的人沒幾個,收的紅包很少,心裏不愉快,這還是屬于利關。

  再者就是求恭敬,你對我要招待得好,你對我要表示恭敬。你要恭敬佛法,你請我來是跟你講經說法,你不恭敬我,就是不重法,你輕法慢教,那不是大罪嗎?跟人家秤斤較兩要恭敬,這是恭敬關沒有透。你要曉得,請法師講經,沒有不招待法師的,不能招待得好,或者是他的環境不許可給你准備好房間、好床鋪,不許可每天給你弄好菜、好點心。或者請法的人粗心,他招待人沒有經驗,他請你還是很恭敬,但是可能慢待你,我們要原諒他,他這個人心粗,不是不恭敬,不要叫人家害怕法師的架子大、難款待。要他好好款待,就是求他恭敬。講經的所在,無論怎樣不如意,要忍耐,到人家寺院,處處不是很方便,要原諒人家,這樣就把恭敬關打破。

  求名是最清高的一關,我既不貪利,也不貪恭敬,可是我要求好名譽,大家都要贊歎我講經講得好,這樣我就有名,這就是名關沒有透。你要曉得,「名是實之賓」,名是真實的賓客,真實是主人。你有真實功德,你不求名,自然有名。你看釋迦佛求名嗎?沒有。他有名聞十方的真實功德,不求名,自然有名。你自己研究得好,講得好,自然會出名。你不要先求出名,講經要登大報紙,多撒傳單,讓大家知道。大家都知道了,第一天滿座,第二天半座,第叁天只剩下二十個人。第一天爲什麼滿座呢?你登報發傳單,大家都知道,所以來聽的人很多。聽了半天,不知道你講什麼,所以第二天剩半座。第叁天只剩下二十個人,這二十個人爲什麼不走呢?都是跟你有關系的人,不好意思走,他走了對不起你,不是爲法,完全是人情的關系。這樣求名,怎能得到名呢?你不求真實講經的本事,你光求名,那不是實之賓的名,是沒有真實本事虛假的名,讓你求到了,也是昙花一現,所以你應該透過名關。

  爲什麼要講經?「爲令衆生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。」這兩句要記清楚,你貪名、貪利、貪恭敬,是貪煩惱所引生,這不是苦嗎?你要令衆生離苦,怎麼自己找苦惱呢?所以你要透過這叁個難關,講經才不會走錯路。我爲什麼辦佛學院?希望諸位同學學講經,你要注意法師的叁關:不貪名、不貪利、不貪恭敬。我當你們院長,你們也得考驗院長,看道源法師講幾十年經,是不是貪名、貪利、貪恭敬?你要是考察出來我哪一關沒透過,你來告訴我,我再精進悔改,決定要透過這叁關。

  這是因緣總相,下面「辛二、別」,別是別另,另外有七種別因緣。

  辛二、別

  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,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。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,修習信心故。五者爲示方便,消惡業障,善護其心,遠離癡慢,出邪網故。六者爲示修習止觀,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。七者爲示專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故。八者爲示利益,勸修行故。

  馬鳴菩薩爲什麼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?「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」,我們本師釋迦世尊說法的根本教義,就是一心叁大。這一個心具足體大、相大、用大叁種大的意思。再一心開二個門:心真如門、心生滅門,二門不二,合起來還是一個心。如來說法四十九年,說大乘法的根本教義,馬鳴菩薩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「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」,令衆生得到正確的了解,不會錯謬。我無論如何辛苦一定要辦佛學院,因爲根本挽救佛教,除了辦佛學院,沒有第二個辦法,希望每位同學都能當法師,佛教因此興隆起來。用我這一盞燈,分成無盡燈,每個人畢業後各個開道場,各個辦佛學院。我們佛學院四十幾個人,將來都辦佛學院,你算算有多少學生?佛法就興隆起來。現在因爲出家的人少,在家的信徒多,看見出家人就磕頭禮拜送供養,就要請他講開示,可是他沒有學佛法,不知道要講什麼,就開口亂講一些外道的話,講得都錯謬,因爲他沒有生正解。各位學了叁、四年,縱然不會講經說法,也絕不會說外道的話。佛教的普通名詞聽了很多,你還會開口亂說嗎?「令諸衆生正解不謬」,不是叫你隨便講幾句話,是叫你真正弘揚根本教義,這是第二種因緣。

  「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」「善根成熟」,就是十個信心修滿了,這樣的衆生聽到《大乘起信論》,一勝進就入到住位。「摩诃衍」,翻成中國話叫做大乘,「堪」是堪能,「任」是任持,對于大乘法,堪能任持而決定不會把信心退掉。因爲他的善根成熟,十個信心已經修滿,再聽《大乘起信論》,一勝進就超入住位,擔荷如來的家業,就不退信心。

  「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,修習信心故。」「善根微少衆生」,就是善根沒有成熟的衆生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能使善根微少,十個信心沒有圓滿的衆生,修習信心。所以後面修行那一分,叫修習信心分,研究《大乘起信論》,決定學會修習信心。

  「五者、爲示方便,消惡業障」,《大乘起信論》開示你一個方便法門,就是叫你忏悔業障,你前生前世,或者多生多劫,造的惡業很多,你今生學大乘佛法就生障礙,叫做惡業障。《大乘起信論》有個忏悔方便法門,能把你的惡業障消除。「善護其心」,善于護持你的信心,令你的信心不退。「遠離癡慢」,學《大乘起信論》,心真如門、心生滅門講的道理很詳細、很清楚,你開智慧,就把愚癡煩惱遠離。因爲有愚癡才會起我慢,你把愚癡煩惱遠離,我慢煩惱也遠離。佛法猶如大海,我才知道一點點,怎麼敢起我慢呢?「出邪網故」,邪知邪見像打魚的網把你網住,像抓兔子的網把你網住,橫豎交絡,你懂得《大乘起信論》超出邪網,什麼邪知邪見都不起了。

  「六者爲示修習止觀,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。」凡夫有凡夫的心過,二乘有二乘的心過,《大乘起信論》告訴我們止觀法門,能把凡夫、二乘的心過對治掉,你不就成了大乘弟子嗎?

  「七者爲示專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故。」《大乘起信論》開導我們,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到西方阿彌陀佛面前,就是阿鞞跋致,就不退轉。

  「八者爲示利益,勸修行故。」這是最後一分,告訴我們修行能得到大利益,勸我們修行。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有八種因緣,第一是總因緣,釋迦佛說經,其他的菩薩造論,都有這個因緣,無非是令一切衆生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,並不是爲求世間名、利、恭敬,這是總因緣。下面還有七種別因緣,前面已把正文消過,現在按《會閱筆記》再講一遍: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別因緣中有七﹕

  一、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,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。

  立義分中所說:依一心法,有二種門,各攝一切法,即是如來所說法門之根本也。

  二、爲令善根成熟衆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

  此當十信終心,自分滿足,故雲善根成熟。進入十住正定聚中,使前信心堪任不退也。

  叁、爲令善根微少衆生,修習信心故。

  以十信未滿,故雲善根微少。令進修向滿,故雲修行信心也。

  四、爲示方便,消惡業障,善護其心,遠離癡慢,出邪網故。

  自下四種機,當信位初心,以業重惑多,善根難發,故教以禮忏等方便,消惡業障。以障輕故,內離癡慢,外出邪網。此當下品機也。

  五、爲示修習止觀,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。

  雙明止觀法門,遣除凡小二執,故雲對治心過也。此當中品也。

  六、爲示專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故。

  勸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必定不退信心也。此當上品也。

  七、爲示利益,勸修行故。

  最後舉彼損益,勸物修舍,即總策成前諸行也。

  「別因緣中有七」,別因緣有七種:

  「一、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,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。」有什麼因緣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呢?爲解釋如來所說的法根本之義,令衆生看了《大乘起信論》,得到正當的了解,不會錯謬。下面就解釋,「立義分中所說」,第一種別因緣,就是解釋立義分所說的:「依一心法,有二種門,各攝一切法,即是如來所說法門之根本也。」就是依一心法開二種門,這二種門各攝一切法,這就是如來所說法門的根本之義。

  「二、爲令善根成熟衆生,于摩诃衍法,堪任不退信故。」「善根」就是信根,「此當十信終心」,信心一共有十個,到了最後一個信心,就是善根成熟了,叫十信終心。「自分滿足,故雲善根成熟。」「自分」就是十信位自位的本分已經滿足,十個信心都修圓滿了,所以說善根成熟。「進入十住正定聚中」,十信圓滿,就進入十住位,就是正定聚的衆生。「使前信心堪任不退也。」前面你修了十個信心,沒有入到住位,會進進退退,所以十信位叫不定聚,入了正定聚,使前位的信心永遠不退。

  「叁、爲令善根微少衆生,修習信心故。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