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叫三善道。「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」,合起来叫三恶道,跟三善道合起来,叫六道凡夫。「三界以内之众生,一时天上,一时人间,或堕地狱,或转畜生,生生死死,轮回不已,是乃『分段生死』之大苦也。」这里加个「大」字,就是警策我们注意:六道轮回之苦,叫你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一时天上,一时人间,一时堕地狱,一时变畜生,六道轮回不已,死此生彼,死彼生此,不得休息。必须学佛法有了智慧,才能观察到六道轮回之苦。没有智慧,连人道八苦也观察不到。所以学佛法就是要开智慧,众生在苦不知苦,他有愚痴的烦恼,就是不知道,众生的心量越来越小,过了今天,不讲明天,哪里还想到来生呢?所以你叫他观察六道轮回,他观察不到,他没有这个智慧。全世界的人都只讲今生今世,没有谁讲到来生来世,信仰宗教的人讲到来生来世,也不知道轮回生死之苦。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有三:一是佛教,二是耶稣教,三是回教。耶稣教和回教教理一样,都是要修善升天国,作恶就堕地狱,升天国叫永生,堕地狱是永堕,没有轮回的道理。佛教是升天还要堕落下来,堕到地狱还能出生来,讲轮回。
轮回就像以前提井水的轮,在井的上面搭一个架子,两边竖立柱子,中间有一根横梁,横梁中间吊一个滑轮,把两个水桶吊在滑轮上,一个人在那里拉动,将这个水桶放下去,另一水桶就升起来,这叫轮回。就是一时升到人天道,一时又堕到三恶道,等于那两个大水桶,一上一下轮回。轮回就像车轮转来转去,你说从哪儿转起?到哪儿为止呢?它是打圈转的,没有个头,没有个尾,永远不休息。所以我们生死到哪一天为止呢?尽未来际没有完,要是有边际,就不叫凡夫,叫圣人了。小乘家证到初果,怎么叫圣人呢?生死有了数目,他在欲界只受七番生死,七番完了,不受第八番生死,所以叫圣人。我们凡夫的生死,永远没完没了,所以你得有智慧,才能观察到生死是个大苦,你想休息却不可能。佛教讲因果轮回的道理,你升到天上享天福,绝不能永生,因为你修的升天的因,有个限度,看你种了多少善因?《地藏经》说:「舍一得万报。」那一万个报报完,你还是要堕落下来。所以你培的善因,有一个分限,你升到天上,绝不会永远不下来。你造的恶业,最大堕到地狱,也有个分限,地狱受罪受完了,自然就超生出来,不是永远堕到地狱里。你今生做人,你的身、口、意三业不能不动,将来《大乘起信论》会讲到业字,业是动义、因义。你一动,就是个业,就是个因,你动出业因,一定得结果。你说没有来生,除非身、口、意三业不动。前生前世不说,就说今生今世,你身、口、意三业能够不动吗?你的身体不做事,你的嘴巴不讲话,你的心里能不动念头吗?那么身、口、意三业在动,动就是业因,所以不能不结业果。一定会有来生,来生又造三业,造了三业还有来生,永远没完没了。所以有智慧的人,才能观察到轮回之苦,生死不息,这才是个大苦,所以要了生脱死。佛教的目的何在?度众生了生死。发心要自己了生死,叫小乘弟子。观察到自己的生死苦,再观察到众生都在受生死轮回苦,发起大菩提心度众生,叫大乘弟子。无论小乘、大乘都以了生死为目的,要是没有想到了生死,没有发心度众生了生死,你没有学到佛法。你不发心度众生了生死,你不是大乘弟子,没有学到大乘佛法。你不发心自己了生死,小乘佛法也没学到,你不是小乘弟子。那你天天学佛法,都是冤枉用功,所以一定要观察到生死轮回之苦。以上,是讲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苦。
「二、三界以外之『变易生死苦』。谓三乘圣人,虽离『分段』粗苦,犹有『梨耶』『变易』之行苦。以四相所迁,转『变』改『易』,故名 『变易』也。又因移果易,故名『变易』也。至成佛时,二死永亡,方得名为『离一切苦』也。」
接着讲「三界以外之『变易生死苦』」,先讲什么叫做变易?「谓三乘圣人」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三乘都叫圣人,佛教的圣人都得超出三界,不超出三界不叫圣人。三乘圣人都超出三界,都到三界以外。「虽离『分段』粗苦」,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苦很粗浅,这个苦出离了。「犹有『梨耶』『变易』之行苦」,但是还有一种细的苦,「梨耶」就是「阿梨耶」,也叫「阿赖耶识」,就是第八识,它在那儿念念生灭,在那儿变易,这种变易就是一种行苦,也就是无色界众生那一种苦。「以四相所迁,转『变』改『易』,故名『变易』也。」第八识阿黎耶识,有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,被四相所迁动。前面开讲《大乘起信论》序文,讲真心不为四相所迁,所以是不生不灭。三乘圣人没有成佛,还被四相所迁动,就转变改易,所以叫做「变易」生死苦。「又因移果易,故名『变易』也。」又一种解释,三乘圣人有胜进的果位,比方初地菩萨,修的是二地的因,证到二地的果,因变动,果也改易。二地菩萨进入三地菩萨,也有这种苦,叫做「变易生死苦」。「至成佛时,二死永亡」,「二死」就是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。「方得名为『离一切苦』也」,到了成佛,才叫离一切苦。
讲到这里就明白,变易生死苦,指三界以外的苦,就是三乘圣人的苦。我们依文解义,感觉不到变易生死之苦,这是我们众生心粗。我们欲界的众生,分段生死苦,尤其是欲界的「苦苦」,在苦还不知道苦呢!心粗,境也粗,他感觉不到。变易生死苦,是三界以外的苦,境界很细,菩萨或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,心细才感觉得到,我们的心粗感觉不到。譬如你把眼睛闭上,我拿一根微细的毛放在你的手掌上,你感觉不出来,怎么没有感觉呢?因为手掌的感觉很粗,毛很细,不容易感觉到。你把眼睛睁开,把毛放在你眼睛里,马上你就受不了,为什么?眼睛的感觉细。成了佛,叫「五住究竟,二死永亡。」五住就是五住烦恼,枝末无明,见惑、思惑,一共分成四住||见一处住地、欲爱住地、色爱住地、有爱住地,再加根本无明||无明住地,叫五住,统统断尽。「亡」就是无、空,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都空了,叫「二死永亡」。「五住究竟,二死永亡。」成佛才能得自在,这个时候才离开一切苦。佛出世说法,就为令众生离一切苦,这是因缘总相,马鸣菩萨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也是为令众生离一切苦。
「『得究竟乐』者,一、菩提觉法乐,谓断除烦恼,觉了诸法,于一切法,得大自在之法乐也。二、涅槃寂静乐,谓破尽无明,了脱生死,而得究竟寂灭之法乐也。」
还要令众生得究竟乐,就是成佛得二种法乐:一种叫菩提觉法乐,二种叫涅槃寂静乐。成了佛,证得佛果,分开来有二个果:一个叫做菩提果,就是智果;一个叫做涅槃果,就是理果,所证的理体。梵语「菩提」,翻成中国话叫做「觉」,他能觉了一切法,一切法无不知、无不了,得这一种法乐,叫菩提觉法乐,是断除一切烦恼,才证得这一个大菩提果。菩提果怎么得呢?断了烦恼得的。涅槃果怎么得呢?了脱生死得的。生死是烦恼结的果,生死叫你不得不休息,你想寂静一下,都不能寂静,证得涅槃,叫寂静乐,了脱生死,不生不灭,这时候得了究竟寂灭之乐。
菩提觉法乐、涅槃寂静乐,是什么意思?譬如我们研究佛法,佛法研究不通,心里很烦恼,研究着研究着,突然间明白,烦恼没有了,这时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快乐。懂了一个法相、一个义理,就得一种法乐,就是菩提觉法乐。何况一切法无不了知,那个乐还可以用言词形容吗?「涅槃寂静乐」,譬如我们在城市生活,昏烦扰乱,到了深山大寺院,汽车、火车的声音听不见了,人吵杂的声音也听不见了,很寂静、很清幽,感觉很快乐,那是什么快乐?就是寂静之乐,何况证得圆满寂静的大涅槃呢?这叫做究竟乐。
再把它总结起来,「令众生离一切苦,是菩萨之大悲也;令众生得究竟乐,是菩萨之大慈也。至觉之心,于焉备矣。」「至觉」就是佛,「至觉之心」就是佛的心。「于焉备矣」,在这里已经具备了。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,学佛,先学佛发大慈悲心。大悲心,令众生离一切苦;大慈心,令众生得一切乐,也就是究竟乐。
论文「云何为八?一者因缘总相,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,得究竟乐。」讲完了。接着讲,「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。」我马鸣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不是为求世间的名、世间的利、世间的恭敬。从这一句我有点领悟,这叫做当法师的三重难关,你们都发心学当法师,要注意这一句论文,不要求名、不要求利、不要求恭敬,你这位法师自然清高。我当了几十年法师,没有大错,就是沾这一句的光,沾马鸣菩萨的光,不敢求名、不敢求利、不敢求恭敬。你要一动这念头,就走到世间法上,你天天讲经说法,叫不净说法,你的心里不清净,说的清净法变成了染污法。
我举个粗浅的例子:有个老和尚道行很好,放焰口很有感应,所以很多信徒都请他去放焰口。有一天,有一个老人断气了,家人赶快请老和尚来放焰口,等到焰口放完,断气的老人又活过来了,家人就问他:「你刚才到哪儿?」他说:「我没到哪儿,我看见我们这儿请人吃饭,请了好多人,我肚子很饿,也跟着去吃。」再问:「你吃了什么呢?」他回答:「尽吃些小包子和小馒头。」又问:「味道如何?」他回答:「起先味道很好,后来不晓得怎么里面都加些羊毛?」第二天,有人去问老和尚:「老和尚放焰口的功德很大,我们家人又活过来啦!」又说:「家人说我们家里请很多人吃饭,那一定是放焰口造出来的,老人说他也跟着吃,起初很好吃,后来馒头里面都加些羊毛,这是什么道理呢?」老和尚想:那天放焰口都虔诚作观想,没有犯仪轨,怎么会馒头里加羊毛呢?突然间,老和尚想起来了!那天放焰口正在施食时,外面下雨,他突然想起来,他的羊毛毡在外面晒太阳,没有收,心里就动了这一个念头,观想走了,焰口撒出去的馒头里面都加了羊毛。由这粗浅的故事,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