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叫叁善道。「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」,合起來叫叁惡道,跟叁善道合起來,叫六道凡夫。「叁界以內之衆生,一時天上,一時人間,或墮地獄,或轉畜生,生生死死,輪回不已,是乃『分段生死』之大苦也。」這裏加個「大」字,就是警策我們注意:六道輪回之苦,叫你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一時天上,一時人間,一時墮地獄,一時變畜生,六道輪回不已,死此生彼,死彼生此,不得休息。必須學佛法有了智慧,才能觀察到六道輪回之苦。沒有智慧,連人道八苦也觀察不到。所以學佛法就是要開智慧,衆生在苦不知苦,他有愚癡的煩惱,就是不知道,衆生的心量越來越小,過了今天,不講明天,哪裏還想到來生呢?所以你叫他觀察六道輪回,他觀察不到,他沒有這個智慧。全世界的人都只講今生今世,沒有誰講到來生來世,信仰宗教的人講到來生來世,也不知道輪回生死之苦。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有叁:一是佛教,二是耶稣教,叁是回教。耶稣教和回教教理一樣,都是要修善升天國,作惡就墮地獄,升天國叫永生,墮地獄是永墮,沒有輪回的道理。佛教是升天還要墮落下來,墮到地獄還能出生來,講輪回。
輪回就像以前提井水的輪,在井的上面搭一個架子,兩邊豎立柱子,中間有一根橫梁,橫梁中間吊一個滑輪,把兩個水桶吊在滑輪上,一個人在那裏拉動,將這個水桶放下去,另一水桶就升起來,這叫輪回。就是一時升到人天道,一時又墮到叁惡道,等于那兩個大水桶,一上一下輪回。輪回就像車輪轉來轉去,你說從哪兒轉起?到哪兒爲止呢?它是打圈轉的,沒有個頭,沒有個尾,永遠不休息。所以我們生死到哪一天爲止呢?盡未來際沒有完,要是有邊際,就不叫凡夫,叫聖人了。小乘家證到初果,怎麼叫聖人呢?生死有了數目,他在欲界只受七番生死,七番完了,不受第八番生死,所以叫聖人。我們凡夫的生死,永遠沒完沒了,所以你得有智慧,才能觀察到生死是個大苦,你想休息卻不可能。佛教講因果輪回的道理,你升到天上享天福,絕不能永生,因爲你修的升天的因,有個限度,看你種了多少善因?《地藏經》說:「舍一得萬報。」那一萬個報報完,你還是要墮落下來。所以你培的善因,有一個分限,你升到天上,絕不會永遠不下來。你造的惡業,最大墮到地獄,也有個分限,地獄受罪受完了,自然就超生出來,不是永遠墮到地獄裏。你今生做人,你的身、口、意叁業不能不動,將來《大乘起信論》會講到業字,業是動義、因義。你一動,就是個業,就是個因,你動出業因,一定得結果。你說沒有來生,除非身、口、意叁業不動。前生前世不說,就說今生今世,你身、口、意叁業能夠不動嗎?你的身體不做事,你的嘴巴不講話,你的心裏能不動念頭嗎?那麼身、口、意叁業在動,動就是業因,所以不能不結業果。一定會有來生,來生又造叁業,造了叁業還有來生,永遠沒完沒了。所以有智慧的人,才能觀察到輪回之苦,生死不息,這才是個大苦,所以要了生脫死。佛教的目的何在?度衆生了生死。發心要自己了生死,叫小乘弟子。觀察到自己的生死苦,再觀察到衆生都在受生死輪回苦,發起大菩提心度衆生,叫大乘弟子。無論小乘、大乘都以了生死爲目的,要是沒有想到了生死,沒有發心度衆生了生死,你沒有學到佛法。你不發心度衆生了生死,你不是大乘弟子,沒有學到大乘佛法。你不發心自己了生死,小乘佛法也沒學到,你不是小乘弟子。那你天天學佛法,都是冤枉用功,所以一定要觀察到生死輪回之苦。以上,是講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苦。
「二、叁界以外之『變易生死苦』。謂叁乘聖人,雖離『分段』粗苦,猶有『梨耶』『變易』之行苦。以四相所遷,轉『變』改『易』,故名 『變易』也。又因移果易,故名『變易』也。至成佛時,二死永亡,方得名爲『離一切苦』也。」
接著講「叁界以外之『變易生死苦』」,先講什麼叫做變易?「謂叁乘聖人」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叁乘都叫聖人,佛教的聖人都得超出叁界,不超出叁界不叫聖人。叁乘聖人都超出叁界,都到叁界以外。「雖離『分段』粗苦」,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苦很粗淺,這個苦出離了。「猶有『梨耶』『變易』之行苦」,但是還有一種細的苦,「梨耶」就是「阿梨耶」,也叫「阿賴耶識」,就是第八識,它在那兒念念生滅,在那兒變易,這種變易就是一種行苦,也就是無色界衆生那一種苦。「以四相所遷,轉『變』改『易』,故名『變易』也。」第八識阿黎耶識,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被四相所遷動。前面開講《大乘起信論》序文,講真心不爲四相所遷,所以是不生不滅。叁乘聖人沒有成佛,還被四相所遷動,就轉變改易,所以叫做「變易」生死苦。「又因移果易,故名『變易』也。」又一種解釋,叁乘聖人有勝進的果位,比方初地菩薩,修的是二地的因,證到二地的果,因變動,果也改易。二地菩薩進入叁地菩薩,也有這種苦,叫做「變易生死苦」。「至成佛時,二死永亡」,「二死」就是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。「方得名爲『離一切苦』也」,到了成佛,才叫離一切苦。
講到這裏就明白,變易生死苦,指叁界以外的苦,就是叁乘聖人的苦。我們依文解義,感覺不到變易生死之苦,這是我們衆生心粗。我們欲界的衆生,分段生死苦,尤其是欲界的「苦苦」,在苦還不知道苦呢!心粗,境也粗,他感覺不到。變易生死苦,是叁界以外的苦,境界很細,菩薩或回小向大的二乘聖人,心細才感覺得到,我們的心粗感覺不到。譬如你把眼睛閉上,我拿一根微細的毛放在你的手掌上,你感覺不出來,怎麼沒有感覺呢?因爲手掌的感覺很粗,毛很細,不容易感覺到。你把眼睛睜開,把毛放在你眼睛裏,馬上你就受不了,爲什麼?眼睛的感覺細。成了佛,叫「五住究竟,二死永亡。」五住就是五住煩惱,枝末無明,見惑、思惑,一共分成四住||見一處住地、欲愛住地、色愛住地、有愛住地,再加根本無明||無明住地,叫五住,統統斷盡。「亡」就是無、空,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都空了,叫「二死永亡」。「五住究竟,二死永亡。」成佛才能得自在,這個時候才離開一切苦。佛出世說法,就爲令衆生離一切苦,這是因緣總相,馬鳴菩薩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也是爲令衆生離一切苦。
「『得究竟樂』者,一、菩提覺法樂,謂斷除煩惱,覺了諸法,于一切法,得大自在之法樂也。二、涅槃寂靜樂,謂破盡無明,了脫生死,而得究竟寂滅之法樂也。」
還要令衆生得究竟樂,就是成佛得二種法樂:一種叫菩提覺法樂,二種叫涅槃寂靜樂。成了佛,證得佛果,分開來有二個果:一個叫做菩提果,就是智果;一個叫做涅槃果,就是理果,所證的理體。梵語「菩提」,翻成中國話叫做「覺」,他能覺了一切法,一切法無不知、無不了,得這一種法樂,叫菩提覺法樂,是斷除一切煩惱,才證得這一個大菩提果。菩提果怎麼得呢?斷了煩惱得的。涅槃果怎麼得呢?了脫生死得的。生死是煩惱結的果,生死叫你不得不休息,你想寂靜一下,都不能寂靜,證得涅槃,叫寂靜樂,了脫生死,不生不滅,這時候得了究竟寂滅之樂。
菩提覺法樂、涅槃寂靜樂,是什麼意思?譬如我們研究佛法,佛法研究不通,心裏很煩惱,研究著研究著,突然間明白,煩惱沒有了,這時心裏有說不出來的快樂。懂了一個法相、一個義理,就得一種法樂,就是菩提覺法樂。何況一切法無不了知,那個樂還可以用言詞形容嗎?「涅槃寂靜樂」,譬如我們在城市生活,昏煩擾亂,到了深山大寺院,汽車、火車的聲音聽不見了,人吵雜的聲音也聽不見了,很寂靜、很清幽,感覺很快樂,那是什麼快樂?就是寂靜之樂,何況證得圓滿寂靜的大涅槃呢?這叫做究竟樂。
再把它總結起來,「令衆生離一切苦,是菩薩之大悲也;令衆生得究竟樂,是菩薩之大慈也。至覺之心,于焉備矣。」「至覺」就是佛,「至覺之心」就是佛的心。「于焉備矣」,在這裏已經具備了。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,學佛,先學佛發大慈悲心。大悲心,令衆生離一切苦;大慈心,令衆生得一切樂,也就是究竟樂。
論文「雲何爲八?一者因緣總相,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。」講完了。接著講,「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。」我馬鳴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不是爲求世間的名、世間的利、世間的恭敬。從這一句我有點領悟,這叫做當法師的叁重難關,你們都發心學當法師,要注意這一句論文,不要求名、不要求利、不要求恭敬,你這位法師自然清高。我當了幾十年法師,沒有大錯,就是沾這一句的光,沾馬鳴菩薩的光,不敢求名、不敢求利、不敢求恭敬。你要一動這念頭,就走到世間法上,你天天講經說法,叫不淨說法,你的心裏不清淨,說的清淨法變成了染汙法。
我舉個粗淺的例子:有個老和尚道行很好,放焰口很有感應,所以很多信徒都請他去放焰口。有一天,有一個老人斷氣了,家人趕快請老和尚來放焰口,等到焰口放完,斷氣的老人又活過來了,家人就問他:「你剛才到哪兒?」他說:「我沒到哪兒,我看見我們這兒請人吃飯,請了好多人,我肚子很餓,也跟著去吃。」再問:「你吃了什麼呢?」他回答:「盡吃些小包子和小饅頭。」又問:「味道如何?」他回答:「起先味道很好,後來不曉得怎麼裏面都加些羊毛?」第二天,有人去問老和尚:「老和尚放焰口的功德很大,我們家人又活過來啦!」又說:「家人說我們家裏請很多人吃飯,那一定是放焰口造出來的,老人說他也跟著吃,起初很好吃,後來饅頭裏面都加些羊毛,這是什麼道理呢?」老和尚想:那天放焰口都虔誠作觀想,沒有犯儀軌,怎麼會饅頭裏加羊毛呢?突然間,老和尚想起來了!那天放焰口正在施食時,外面下雨,他突然想起來,他的羊毛氈在外面曬太陽,沒有收,心裏就動了這一個念頭,觀想走了,焰口撒出去的饅頭裏面都加了羊毛。由這粗淺的故事,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