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」相對前面十信終心,善根成熟,這個善心微少,「以十信未滿,故雲善根微少。」十個信心還沒有修圓滿,善根沒有成熟,所以叫善根微少。「令進修向滿」,「向」是趣向,令他進修趣向于圓滿之位,「故雲修行信心也。」

  「四、爲示方便,消惡業障,善護其心,遠離癡慢,出邪網故。」「自下四種機」,自此以下四種根機,就是第四、五、六、七四種別因緣。「當信位初心」,當剛發信心,就是指著我們的根機。我們對于大乘佛法有沒有信心?有啊!但都是初發信心。「以業重惑多」,因爲業障太重,煩惱太多。「善根難發」,初信位要進到二信位都不容易,爲什麼?因爲初發信心的人業障重、煩惱多,所以善根難發。「故教以禮忏等方便」,所以你要好好的禮佛忏悔。「消惡業障」,把惡業障能夠消除。「以障輕故」,因爲業障變輕的緣故。「內離癡慢」,內心離開愚癡我慢的煩惱,不會再愚癡、我慢。「外出邪網」,你怎麼會遇到邪魔外道?怎麼會被邪知邪見的人騙了呢?因爲你內心有愚癡,不起正智慧。你把心內愚癡去除,煩惱遠離,智慧啓發出來,自然離開外面邪網,邪知邪見再也騙不到你了。「此當下品機也」,把十信初發信心,分上中下叁品,這是下品,業障重,煩惱多。

  「五、爲示修習止觀,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。」「雙明止觀法門」,修止也修觀。「遣除凡小二執」,把凡夫的執、小乘的執都遣除。「故雲對治心過也」,對治就是遣除,遣除心過。「此當中品也」,這是初發信心的中品根機。

  「六、爲示專念方便,生于佛前,必定不退信心也。」「勸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必定不退信心也。此當上品也。」這是初發信心的上品根機,就是修淨土法門往生西方。

  「七、爲示利益勸修行故。」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最後一分。「最後舉彼損益」,最後標舉出來彼等損失利益,你要是不修行,有大的損失;你要是修行,能得大的利益。「勸物修舍」,「物」指衆生,勸衆生修行舍離,應該修的修,應該舍的舍。「即總策成前諸行也」,「策」是策發、策進,勸導你精進,這是總策發、總策進,成就以前諸種行門。

  庚叁、總結

  有如是等因緣,所以造論。

  「庚叁、總結」,「有如是等因緣,所以造論。」有前面八種因緣,所以造這部論,論文的章法都分叁段:第一標,第二釋,第叁結。你有什麼因緣造《大乘起信論》呢?有八種因緣,把它標舉出來。第一至第八種解釋完了,再總結起來,這是我們中國作文的方法,每一篇文章,有起承轉合,章法才完整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修多羅

  梵語修多羅,此雲契經。契者合也,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衆生之機,故雲契經也。

  梵語「修多羅」,翻成中國話叫契經,「契」是契合的意思。是上契合諸佛之理,下契合衆生之機,所以叫契經。佛經沒有不契合佛之理,沒有不契合衆生之機的。

  己叁、難

  問曰:修多羅中,具有此法,何須重說?

  「己叁、難」,就是問難。「修多羅」,就是佛經,你說的八種因緣,佛經上都具有這些法,何須你再重說呢?

  己四、通(分二)

  庚初、與彼問辭

  答曰:修多羅中雖有此法。

  「己四、通」,「通」是通解問難,有人問難,就爲他通解一下,分二科。「庚初、與彼問辭」,「與」是許可,「彼」是你,先許可你的問辭,你問得對。「答曰:修多羅中雖有此法。」你說得不錯,佛經上雖然有這些法。

  庚二、奪彼疑情,明須作論(分二)辛初、舉根緣二相以立宗(分二)

  壬初、根有同異以衆生根行不等,壬二、緣有增微受解緣別。

  「庚二、奪彼疑情,明須作論。」「奪」與「與」是對待的,「與」是許可,「奪」是不許可。「奪彼疑情」,不許可你這樣問。你有了疑情,我要給你去掉。「明須作論」,要說明我必須作論,分二科。「辛初、舉根緣二相以立宗」,舉出來根不同、緣不同,以建立我的宗旨。有的衆生善根深厚,見佛說法就開悟,連經也不要,何必要論呢?有的衆生應該看經開悟,他就看經。有的衆生看經不得開悟,我就得造論。衆生的根機不同、助緣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都去看經,再分二科。「壬初、根有同異」,衆生的根機,有同有不同。

  「以衆生根行不等」,「根」是根機,「行」是意行,「意行」是一個專門名詞,就是他心裏面所想的。「意」,就是他的心。「行」,心裏行動,就是念念分別,就是他的思想不同。按現在的普通名詞解釋,「意行」就是各人的興趣不同,勉強這樣解釋,比較好了解。「壬二、緣有增微」,外緣有增有少。「受解緣別」,「解」字念「謝」,就是領受佛法而得解悟。因爲衆生的根機不等、意行不同,領受佛法而得解悟的助緣也不同,所以需要造論。

  辛二、別釋根緣(分二)壬初、說聽俱勝,經文尚無紙素之傳,何況須論?(分二)

  癸初、約勝時以明根勝所謂如來在世,衆生利根。癸二、明勝緣能說之人,色心業勝,圓音一演,異類等解,則不須論。

  「辛二、別釋根緣」,分二科,「壬初、說聽俱勝」,說法的人、聽法的人,都善根殊勝。「經文尚無紙素之傳,何況須論?」「紙素」指紙,「素」是綢布,中國沒有發明紙以前,寫在綢布上。連經都不需要,還需要論嗎?再分二科。「癸初、約勝時以明根勝」,佛在世的時候,時間勝,根機也勝。

  「所謂如來在世,衆生利根。」如來在世,能與佛同時出世的衆生,都是利根衆生。我們的根機怎麼不利呢?釋迦佛出世,我們不曉得在哪兒墮地獄。等到釋迦佛涅槃二、叁千年,我們才出世爲人,正法過去,像法也過去,已到末法時代,所以根機不利。跟佛同時出世的衆生,都是利根衆生,所以時間勝,根機也勝。

  「癸二、明勝緣」,說明能說法的佛叁業都殊勝。「能說之人」,就是佛。「色心業勝」,「色」是色身,丈六金身是總相,還有叁十二種大人相、八十種隨形好,看見佛的色身業勝,你可以開智慧。「心」是佛的心業勝,也就是意業勝,佛能觀衆生的根機,觀機逗教,決沒有錯誤,所以「色」、「心」兩個字要分開。「圓音一演」,佛說法的口業勝,佛說法的音聲叫「圓音」。「異類等解」,各個衆生根機不同,但是聽佛一說法,統統了解,這是單講人的根機不同。還有天龍八部等等各類衆生,聽法的不只一類,叫異類。「等解」,「解」字念「謝」,大家都平等解悟,都悟了佛的要旨。「則不須論」,聽佛說法,連經本都不需要,還要論作什麼?

  壬二、明根緣微劣,須經須論(分四)

  癸初、第一種若如來滅後,或有衆生能以自力,廣聞而取解者。癸二、第二種或有衆生亦以自力,少聞而多解者。癸叁、第叁種或有衆生無自智力,因于廣論而得解者。癸四、第四種(分二)子初、辨根劣亦有衆生複以廣論文多爲煩,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。子二、對此劣根,明教之興如是此論,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,應說此論。

  「壬二、明根緣微劣,須經須論」,說明衆生的根機、外面的助緣微劣,佛涅槃了,沒有叁業殊勝的佛,就需要經,還需要論,再分四小科。

  「癸初、第一種」,「若如來滅後」,假若如來滅度以後,「或有衆生能以自力,廣聞而取解者。」「自力」是智慧之力,下面有明文。或者有衆生有智慧之力,佛涅槃以後,有佛經流傳在世,他看經看得很多,叁藏十二部都看了。「廣聞」,「聞」是聽,看是用眼睛,也包括在「聞」裏面,廣聽、廣看,結果開了悟,解悟佛說法最重要的宗旨。

  「癸二、第二種」,「或有衆生亦以自力,少聞而多解者。」或者有衆生的根機不一樣,他聽經聽得少,悟的道理卻很多,這一種衆生,還是因聞經而開悟,不過是少聞而多悟。

  「癸叁、第叁種」,「或有衆生無自智力」,這裏有明文,「自智力」是自己智慧之力。「因于廣論而得解者」,有的衆生要看大部的論,像馬鳴菩薩造的《甘蔗論》、《一心徧滿論》,龍樹菩薩造的《大智度論》,都是一百卷,他喜歡看,越多越好,結果開了悟。

  「癸四、第四種」,再分二科,天幹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用完了,接著用地支: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「子初、辨根劣」,有一種衆生根機微劣。「亦有衆生複以廣論文多爲煩」,這種衆生心量小,論文文字多,他接受不來,一看見論文文字多,心裏起厭煩,根本不看。「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。」他心裏面歡喜好樂文字很少,但是含攝的義理很多,結果還能開悟。

  「子二、對此劣根,明教之興」,「教」指《大乘起信論》,《大乘起信論》怎麼興起來的?對著微劣根機衆生興起的。「如是此論,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,應說此論。」第四種衆生,希望能有一部論文字很少,含攝的義理很多,能把如來根本教義都含攝在裏面,他能因此得佛法利益,所以我應該造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。

  論文的因緣分已經講完,再看著《會閱筆記》解釋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根行不等

  「根」謂衆生之根機,有利有鈍,故「不等」也。「行」謂衆生之「意行」,意行之所欲不同,樂廣樂略,故「不等」也。

  「根」是衆生的根機,有利根,有鈍根,很慢叫做鈍,所以「不等」。「行」是衆生的「意行」,就是衆生的欲望不同、興趣不同,有的歡喜廣論,有的歡喜略論,所以「不等」。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