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《會閱筆記》

  受解緣別

  「受」謂信領教法,「解」謂開悟佛旨也。「緣」謂經論之助緣也。若是根利,又于佛語有因緣者,則樂于經而便信受,得悟佛旨,不須更造論也。若是鈍根,又于經無緣,但于菩薩語有緣者,即樂造論解釋,方曉佛意也。根、行、緣叁,既而有異,何妨經外別造論耶?

  再講「受解緣別」,「『受』謂信領教法」,「受」就是信受教法、領受教法。「『解』謂開悟佛旨也」,「解」一定要念「謝」,就是開悟佛說法最重要的旨意。「『緣』謂經論之助緣也」,是學教的外緣,想開悟得有外緣的幫助,經論都是助緣。「若是根利」,假若是利根的衆生,「又于佛語有因緣者」,對于佛所說的法有因緣,「則樂于經而便信受」,他一看見佛經就生歡喜,對于佛經就可以生信受,能領納,「得悟佛旨」,于是就悟到佛法最重要的意旨。「不須更造論也」,看經他就開悟,何必再造論呢?「若是鈍根,又于經無緣」,假若是鈍根的衆生,佛經看不懂,看見文字多就厭煩,就是與佛經無緣。「但于菩薩語有緣者」,但是對菩薩說的法很有緣,他看了就了解、喜歡。「則樂造論解釋,方曉佛意也。」就需要造論給他看,他看見菩薩的論文,解釋經上的要旨,才了解佛的意旨。「根、行、緣叁」,根機不等、意行不等、助緣不等。「既而有異」,既然有不同,「何妨經外別造論耶!」又何妨在佛經之外,另外再造論呢?

  再解釋上面庚初、庚二科文上,「與奪」二字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與奪

  「與」者許可也。「奪」者不許可也。

  「與」是許可。「奪」是不許可的意思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,應說此論。

  所宗之經,並是實教,所诠之旨,豈容粗淺。以至諸論圓實關要義理,不出斯焉,故雲「總攝」也。「如理智」境,即「真如門」,以離「言說」、「心緣」等相,故言「深」也。「如量智」境,即「生滅門」,以染淨萬差,多所該博,故雲「廣」也。然此兩門,攝盡一切經論之義。但是說染說淨,凡聖迷悟,因果善惡,一切名相差別等法者,即「生滅門」攝盡。若說無染淨,絕凡聖,遣迷悟,離性相等義,即「真如門」攝盡。故《海東疏》雲:「開二門于一心,總括摩羅百八之廣诰。(摩羅即說《楞伽經》處,以百八句,答大慧菩薩之百八問。皆上句俗,下句真,同此二門。)示性淨于相染,普綜逾阇十五之幽致。(逾阇國說《勝鬘經》處。彼有十五章大義,皆說染而不染,同此生滅之真如義。)至如鶴林一味之宗,《涅槃經》。鹫山無二之趣,《法華經》。金鼓《金光明經》,同性《大乘同性經》,叁身之極果。華嚴纓絡,四階之深因。大品大集,曠蕩之至道。日藏月藏,秘密之玄門。凡此等輩中,衆典之肝心,一以貫之者,其唯此論乎。」既而宗旨深奧,義理無邊,有智之流,請習無怠!至于疑謗之者,乃不知绠短,反謂泉枯者也。

  「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,應說此論」,這是講衆生的根機,講到第四種應該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文字很少而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理。「所宗之經,並是實數」,《大乘起信論》宗一百部大乘經,都是實教的經典。「所诠之旨,豈容粗淺。以至諸論圓實關要義理,不出斯焉」,所表顯的要旨,哪裏容許粗淺。都是最圓滿真實關系重要的義理,大乘實教的義理,不出《大乘起信論》。「故雲總攝也。」你把《大乘起信論》研究好了,一百部實教大乘經典都懂了。

  佛有二個智慧,菩薩學佛,也有這二個智慧,一個叫如理智,一個叫如量智。「如理智」,跟真理相如的智慧,就是無分別智,也叫根本智,名字不同,要更進一步了解,你們可以查《佛學大辭典》。「『如理智』境」,如理智的境界,「即『真如門』」,真如門不起分別,正是如理智的境界。「以離『言說』、『心緣』等相,故言『深』也。」總攝如來的深義,就是「真如門」,真如門所說的道理,離語言相、心緣相,就是如理智的境界,所以叫做深。「『如量智』境,即『生滅門』」,如量智,也叫後得智、分別智。「量」是事量,如于事量的智慧,一切差別事相都了解,叫如量智,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上的生滅門。「以染淨萬差」,染法有萬種差別,淨法也有萬種差別,「萬差」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別。「多所該博」,總該廣博一切染淨之法,「故雲廣也。」

  「然此兩門」,然而真如門與生滅門,這兩種門,「攝盡一切經論之義」,一切大乘經、一切大乘論的義理,都總攝到這兩門裏面。「但是說染說淨,凡聖迷悟」,凡是說染法、說淨法,說凡夫之迷、聖人之悟。「因果善惡」,或者說因說果,說善說惡。「一切名相差別等法者,即『生滅門』攝盡。」凡是說對待差別的法門,生滅門統統攝盡。說染、說淨,說凡、說聖,說迷、說悟,說善、說惡,說因、說果,這些對待的差別法門,在生滅門統統說完了。「若說無染淨」,染淨都是對待假相,無染無淨。「絕凡聖」,斷絕凡夫、聖人,對待的假相。「遣迷悟」,迷與悟,也是對待的假名詞,都把它遣除。「離性相」,性與相,也是對待的假名言相,都把它遠離。「等義」,即不說這些對待差別的義理。說染說淨、說凡說聖、說迷說悟、說性說相,這些道理完全遠離,「即『真如門』攝盡」,這就是真如門攝盡了。

  「故《海東疏》雲」,「海東」就是現在的韓國,元曉法師寫了一本注解,叫《大乘起信論海東疏》,他贊歎《大乘起信論》:「開二門于一心,總括摩羅百八之廣诰」,《大乘起信論》依著一心開二門的道理,總包括摩羅山《楞伽經》一百零八句問答。「廣诰」,佛的廣爲诰示,不出這二門。「摩羅即說《楞伽經》處」,摩羅就是說《楞伽經》那座山。「以百八句答大慧菩薩之百八問」,《楞伽經》的當機者大慧菩薩,提出來一百零八個問題,佛以就一百零八句答複他的問題。「皆上句俗,下句真」,都是上句講俗谛,下句講真谛。「同此二門」,上句生滅門,下句真如門。「示性淨于相染,普綜逾阇十五之幽致。」《大乘起信論》說真如本來性淨,在一切生滅相上、染汙法之相上顯出來。「逾阇」是說《勝鬘經》的地方。「幽致」,是最幽深之理。這個道理普徧綜合于《勝鬘經》十五章最幽深的道理之中。「逾阇國說《勝鬘經》處」,《勝鬘經》是在逾阇國說的。「彼有十五章大義」,《勝鬘經》分成十五章,解釋大義。「皆說染而不染,同此生滅之真如義。」統統是說染而不染的道理,就在染汙法上悟到清淨法的理,與《大乘起信論》在生滅門中悟到真如清淨之性的道理一樣。《海東疏》贊歎《大乘起信論》通于《楞伽經》,也通于《勝鬘經》。「至如鶴林一味之宗,《涅槃經》。」「鶴林」,是釋迦佛涅槃的地方,也叫雙林,《涅槃經》上說常住之法,叫一味。「鹫山無二之趣,《法華經》。」靈鹫山是說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說的是唯一無二的實相。「金鼓《金光明經》,同性《大乘同性經》,叁身之極果。」金鼓,就是《金光明經》;同性,就是《大乘同性經》,統統說佛的叁身,最極的果位。「華嚴纓絡,四階之深因。」《華嚴經》、《纓絡經》,說明信、解、行、證四個階段,都有甚深的原因。「大品大集,曠蕩之至道。」《大品般若經》、《大集經》,說很廣泛的道理、最究竟的至道。「日藏月藏,秘密之玄門。」《日藏經》、《月藏經》,說的都是最秘密玄奧的法門。「凡此等輩中」,上面所舉出來的大乘經典,「衆典之肝心」,《大乘起信論》是上面衆典的肝髒、心髒,就是最重要的道理。「一以貫之者」,能把上面的大乘經典一一貫通。「其唯此論乎」,只有《大乘起信論》,再找不到這樣一部論了。「既而宗旨深奧,義理無邊」,這是續法大師,把《海東疏》引證出來後,加上的按語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講最要緊的道理,甚深玄奧,義理廣大無邊。「有智之流,請習無怠!」有智慧的人,要趕快學習《大乘起信論》,不要懈怠,這是勸導我們。「至于疑謗之者」,至于懷疑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假的,不是馬鳴菩薩造的,甚加以毀謗的人。「乃不知绠短,反謂泉枯者也。」這兩句是批駁。「绠」是到井提水的粗繩,這個人到井提水,他的粗繩很短,放完了,桶子還沒有到水裏,提不出水來,他說井泉幹枯了,裏面沒有水。毀謗《大乘起信論》的人,都是這一類的人,智慧不夠,《大乘起信論》深奧的義理,他不了解,反而說裏面沒有什麼大道理。

  丁二、立義分(分二)

  戊初、結前生後

  已說因緣分,次說立義分。

  再講正文「丁二、立義分」,分二科,「戊初、結前生後」,結前正文,生後正文。「已說因緣分」,已經說完因緣分。「次說立義分」,接著說立義分。

  戊二、正彰立義(分叁)

  己初、標總開別

  摩诃衍者,總說有二種。

  「戊二、正彰立義」,「正彰」是正式彰明、彰顯。「立義」,建立正確的義理,分叁科。「己初、標總開別」,標舉出來要說立義分。「摩诃衍者,總說有二種。」「摩诃衍」,中國話叫大乘,大乘總說有二種。

  己二、寄問列名

  雲何爲二?一者法,二者義。

  「己二、寄問列名」,「寄」是寄托,假藉有一個人來問,就列名出來。「雲何爲二?」這是寄問,大乘總說有哪二種?下面列名,「一者法,二者義。」先說大乘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