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B>是心生滅因緣相,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。
「是心生滅」者,隨熏變動故,總舉出生滅門也。「因緣」者,染淨諸法爲熏起生滅之因緣也。「相」者,形相也。「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」者,「體」謂生滅門中「本覺」之義,是生滅法之自體也。「相」謂翻染之「淨相」。「用」謂隨染之「業用」也。「能示」者,以生滅是「起動門」,染淨既異,能所不同,故雲「能示」也。
「是心生滅因緣相,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」,論文的「相」字,是形相的相,注意「能示」,
它不是「即示」,但是它能顯示,而且真如只能顯示體大,生滅門能顯示體、相、用叁大。
「『是心生滅』者,隨熏變動故」,真如叫不起門,生滅叫起動門。它怎麼起動?爲外緣所熏動,
要注意「熏」字,《大乘起信論》用得很多。「總舉生滅門也」,這就是生滅門。再講因緣,前面真如門,怎麼沒有講因緣二字呢?因爲真如門叫不起門,不能說因緣;生滅門叫起動門,所以講因緣。「『因緣』者,染淨諸法爲熏起生滅之因緣也。」染法有染法的因緣,淨法有淨法的因緣,以無明爲因,境界爲緣,就生起來染法;以本覺爲因,師教爲緣,就生起來淨法。一切法從因緣生,所以生滅門有因緣二字,這就是生滅的因緣。「『相』者,形相也。」真如門講的相,是義相,義理之相,生滅門講的是形狀之相。真如門講「即示」,生滅門講「能示」。「『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』者,『體』謂生滅門中『本覺』之義」,真如到了生滅門,換個名字,真如在纏,名如來藏。真如在生滅門中,還有個名字叫本覺。本覺者,本來覺,雖然在生滅門中它本性還是覺的。「是生滅法之自體也」,雖然生滅門變成生滅了,它的自體還是本覺,不是生滅以外,另外有個自體,所以用自體二字。「『相』謂翻染之『淨相』」,相是翻染法而成就的淨相。再講用大,「『用』謂隨染之『業用』也」,隨著染法而起的業用。再講能示二字,「『能示』者,以生滅是『起動門』」,真如門是不起門,生滅門是起動門。「染淨既異」,它一起動,生起來差別相,染法不是淨法,淨法不是染法,各個不同。「能所不同」,有能生的,有所生的,各個不同。「故雲『能示』也」,在生滅門中,有能示、有所示,能示的是生滅因緣,所示的是自體相用,所以叫「能示」。
《會閱筆記》
喻釋「即示」、「能示」
「一心」如水,「真如」如濕,「生滅」如波。是水濕相,「即示」水體也。是水波相,「能示」水之自體(濕體)相(八功德相)用(鑒像潤物)也。
「喻釋『即示』、『能示』」,真如門叫「即示」,生滅門叫「能示」,這兩個詞用比喻再解釋一下,「『一心』如水,『真如』如濕,『生滅』如波。是水濕相」,水隨風的緣起波浪,水以濕爲性,以波浪爲相,但是波浪的相,就是水的濕相。「『即示』水體也」,真如能顯摩诃衍體大,它是即示,你在波浪的濕相,就找到真如。找到的真如,就是水的本體,就是體大,叫做「即示」。
「是水波相,『能示』水之自體(濕體)相(八功德相)用(鑒像潤物)也。」水的波浪之相,就是生滅門。生滅門變成波浪之相,它能示自體相用,等于波能顯示出來水的自體,就是水以濕爲體,能顯示水的相(八功德相),水有八種功德,下面會講到,就是它的義理之相。「用」,有什麼功用呢?「鑒像潤物」,水有水的功用,能「鑒像」,人來照人的像,物來照物的像。還能「潤物」,一切人、草木,沒有水不能活著。
《會閱筆記》
心有體相用叁大之義
一者「體大」:謂真性深廣,凡聖染淨皆以爲依,真如于一切法中,爲平等之體,故曰「一切法真如平等」也。真如在一切法中,隨流加染而不増,返流除染而不減。又返流加淨而不增,隨流缺淨而不減,故雲「平等不增減」也。
二者「相大」:謂如來藏中具足無量無邊之性功德也。功德之相,不異于體,故雲「性德」,如水八德,不異于水也。阿耨達(無熱惱)池水具八功德:一、甘,二、冷,叁、軟,四、輕,五、清,六、不臭,七、飲不傷喉,八、不傷腹。
叁者「用大」:謂隨染業幻,自然大用,報化二身粗細之用也。令諸衆生始成世善,終成出世善也。
再講「心有體相用叁大之義」,「一者『體大』:謂真性深廣,凡聖染淨皆以爲依」,它怎麼叫大呢?真如之性甚深甚廣,豎窮叁際,橫徧十方,豎窮叁際叫「深」,橫徧十方叫「廣」。一切凡夫、聖人、染法、淨法,皆以它爲體,所以叫體大。「真如于一切法中,爲平等之體,故曰『一切法真如平等』也。」論文上講體大:「謂一切法真如平等」,講一切法平等,因爲真如以一切法作體,無論是染法、淨法,都是平等的,沒有分別。
「真如在一切法中,隨流加染而不增」,再講「不增減」這一句正文,真如爲一切法的本體,它是平等的,不增不減的。隨著生死之流加了染汙法,但是真如沒有增加一分。「返流除染而不減」,返生死流,證入聖人之位,乃至成了佛果,把染汙法都除幹淨,真如沒有減少一分。又一種道理解釋「不增不滅」,「又返流加淨而不增」,返生死之流,清淨法增加,真如一分也沒有增加。淨法增加,是對著染汙法減少說的,是在染淨對待上講的,在真如本體上,並沒有增加。「隨流缺淨而不減」,真如隨生死之流的緣,變成生滅法,缺少了淨法,是淨法不顯,不是沒有淨法,所以真如一分也沒有減少。再總結起來,「故雲『平等不增減』也」,這是講體大,真如怎麼體大?它以一切凡聖之法、一切染淨諸法爲體,平等不增不減,所以叫體大。
「二者『相大』:謂如來藏中具足無量無邊之性功德也。」這個「相」是德相,在如來藏裏面。
如來藏就是在凡夫位上的真如,它具足一切稱性的功德,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裏面具足。「功德之相,不異于體,故雲『性德』。」這個德怎麼叫做性德?就是本體上起的德用,不是離開體,另外有一個相,它是即體之相,所以功德之相叫做性德。「如水八德,不異于水也。」等于水有八種功德相,但是跟水沒有兩樣。
下面就解釋水的八種功德,這是附帶解釋,恐怕初學的人不知道水有八種功德。「阿耨達」,翻成中國話叫做「無熱惱」,是一個清涼池。阿耨達池,據說是在喜馬拉雅山頂,就是大雪山的山頂,叫做無熱惱池,那裏的水具足八種功德:「一、甘」,水味很甜。「二、冷」,具足冷德。「叁、軟」,水都是硬性,阿耨達池的水性很軟。「四、輕」,別地方的水份量很重,一擔的水,沒有力氣擔不起來,阿耨達池的水份量很輕。「五、清」,很清淨。「六、不臭」,別地方的水,時間久了就變臭,阿耨達池的水,永遠不臭。「七、飲不傷喉」,那裏的水喝得再多,喉嚨不受傷。「八、不傷腹」,不會壞肚子。這樣叫八功德水,八功德水就是它的相,這個德相不異水的體,等于相大是即體之相,不異于體,叫做性德。
「叁者『用大』,謂隨染業幻」,隨著染汙法而起如幻如化的業用。「自然大用」,隨著染汙法
幻化之業,自然起的大用。「報化二身粗細之用也」,佛有叁個身,報身是細的用,度化地上菩薩;化身是粗的用,度化凡夫二乘人。所以報身是細之用,化身是粗之用,粗細之用,統統叫做用大。「令諸衆生始成世善,終成出世善也。」起報化二身之用作什麼呢?令衆生最初成就世間的善法,最終成就出世間的善法。
一心有這叁大,在衆生份上講真如,真如變成衆生心,但是第一體大,以一切凡聖染淨諸法平等爲體,不增不減。第二相大,具足無量的稱性功德。相就是功德之相,它是稱性的功德,是即體之相。這不是虛空的體,是真如的本體,衆生心以真如爲體,有體大,就有相大,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。第叁用大,它能依著衆生心,能現出來報身化身,能令衆生最初成就世間善法,最終成就出世間善法。
《會閱筆記》
心有因位果位二種運載之義
「乘」有二義:
一、「一切諸佛本所乘故」者,先標果望因以解乘也。以諸佛本所修行因地之時,無別所乘之法,唯以此心爲其所乘,而至究竟佛果也。
二、「一切菩薩皆乘此法,到如來地故」者,後舉因望果以成運也。謂一切菩薩亦別無所乘之法,唯以此心爲其所乘,直到如來地也。即「始覺」之智是能乘,「本覺」之理爲所乘也。
再說「乘」的意思,解釋正文,心有因位、果位二種運載之義。衆生心,就是大乘法;大乘法,就是衆生心。大乘是大車,運載爲功,心在因位上、果位上,都有運載之義,所以有二種運載之義。「乘」有二種義理:
「一、『一切諸佛本所乘故』者」,這是正文,「先標果望因以解乘也」,先標出來佛的果位,對望著菩薩因位,以解釋乘的意思。「以諸佛本所修行因地之時,無別所乘之法,唯以此心爲其所乘,而至究竟佛果也。」先標出來佛怎麼成佛?沒有另外的法爲他所乘,他就是乘著衆生心。你只要把衆生心認識清楚,什麼叫做妄心?什麼叫做真心?就依這個心來修行,一直把你運載到佛的果位上,這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