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在果位上講它運載之義。

  「二、『一切菩薩皆乘此法,到如來地故』者」,一切菩薩修行,沒有別的法,就是用這個法。「後舉因望果以成運也」,菩薩是因位,對望著佛的果位來解釋,以成運載的意思。乘者,運載爲功。解釋運載,「謂一切菩薩亦別無所乘之法,唯以此心爲其所乘,直到如來地也。」菩薩修行沒有另外的法好修,就是乘著衆生心,一直到如來地。「即『始覺』之智是能乘,『本覺』之理爲所乘也。」能乘的是人,所乘的是車,能乘是始覺智,所乘是本覺理,後面會講到這兩個專門名詞。衆生有個本覺,本覺是個理體,是一真法界的理體,也就是真如的理體,雖然在生死中,它本來覺,叫做本覺。我們現在怎麼迷了呢?一念不覺才迷,迷了就流轉生死。現在依著本覺是個因,遇著外面的師教之緣,「師」是講經的法師,「教」是如來的言教。遇見法師講經說法,熏動你的本覺,因緣一和合,就生起來智慧。智慧最初生起來,叫做始覺,以前在迷,今天明白自己有本覺、有佛性,開始覺,叫始覺,始覺生起來智慧,叫做始覺智。始覺智譬喻一個能乘的人,所乘的是本覺的理,結果你由因位菩薩,一直到佛的果位上。

  講到這裏,把立義分講完了。最近講得很慢,因爲是依著《會閱筆記》講注解,爲什麼要講注解呢?引導諸位同學看注解,把《會閱》發給你們,有的同學說看不懂,看不懂才要看。我講經前從《會閱》摘錄下來《會閱筆記》,《會閱筆記》比《會閱》的內容少了很多,很簡單、很明了,恐怕諸位看不懂,我再給你們解釋,這就是:「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各人。」師父度你出家,不能替你修行,釋迦佛也不能替我們修,修行得自己修。我講因緣分、立義分,依著《會閱筆記》講,就是引你們進門,進看注解的門,看注解還是要自己看,我不能替你們看,不看你們還是不能了解。《會閱筆記》容易了解,你們先看《會閱筆記》,再看《會閱》,再合到正文上,你們要把正文研究通達。

  丁叁、解釋分(分二)

  戊初、結前生後

  已說立義分,次說解釋分。

  「丁叁、解釋分」,「丙叁、依章辨相」一共五大分,前面講了「丁初、因緣分」、「丁二、立義分」,現在講「丁叁、解釋分」,再分二科,「戊初、結前生後」,「已說立義分」,是「結前」,把前文總結。「次說解釋分」,是「生後」,把解釋分的文生起來,解釋什麼呢?解釋所建立的義理,一心、二門、叁大。一個衆生心,分出來二個門:一個真如門,一個生滅門,裏面具足體大、相大、用大叁個大的意思。就是解釋立義分的道理,解釋分的文字很多。

  戊二、正明解釋(分叁)

  己初、標數

  解釋分有叁種。

  下面「戊二、正明解釋」,正面說明解釋,分叁小科。「己初、標數」,先標出來數目。「解釋分有叁種」,先標出數目有叁種。

  己二、列名

  雲何爲叁?一者顯示正義,二者對治邪執,叁者分別發趣道相。

  「己二、列名」,「雲何爲叁?」哪叁種呢?「一者顯示正義,二者對治邪執,叁者分別發

  趣道相。」「一者顯示正義」,就是把一心二門叁大的義理顯示出來,把大乘的正義顯示出來。「二者對治邪執」,邪者不正,因爲你不了解正義,才起邪執;你了解正義,就對治邪的執著。一切外道、凡夫都叫邪執,都不明白大乘的正義。「叁者分別發趣道相」,「分別」,就是詳細解釋。「發」是發心,「趣」是趣向,「道」是佛道。「相」是相狀,就是樣子。詳細給你解釋,發心趣向佛道是什麼樣子?就是把相狀給你說清楚,你好發心修行。所以不了解正義,邪執不能去除。「對治」就是遣除之意,邪執不能遣除,你怎麼知道修行呢?修行要知道趣向于佛道是什麼相狀。樣子都不知道,你怎麼會趣向于佛道呢?所以把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解釋分研究清楚,一切大乘佛法都了解。你知道什麼叫正法?什麼叫邪法?你就會修行了。

  己叁、辨相(分叁)庚初、顯示正義(分二)辛初、總釋(分叁)

  壬初、依法開門

  顯示正義者,依一心法有二種門。

  「己叁、辨相」,分叁科,「庚初、顯示正義」,再分二科,「辛初、總釋」,總括的解釋一下,再分叁科。「壬初、依法開門」。

  前面「立義分」解釋大乘法爲衆生心,這個「一心」就是大乘法,叫一心法。這個一心法,就是我們的心,不是講佛的心。我們衆生心就叫做一心法,就是大乘法。依著衆生心,開二種門,一種叫真如門,二種叫生滅門。不依著衆生心,你只能說真如門,不能說生滅門,那是佛的心,它沒有生滅法,所以一定要依著衆生心,才能開這二種門,我們才能學修行。修什麼呢?修行不是修真如,修行是去生滅,真如是顯發出來的,不把生滅遣除,怎麼能顯發真如呢?「門」字有二種解釋,第一種分別義,門者,類也。一門一門,即一類一類,就是分門別類。因爲真如門不是生滅門,生滅門不是真如門,各別起類,叫門。第二種趣入義,你想要進入大雄寶殿,得由門進入,你想進入佛門,得由這二個門走進來,先了解生滅門,再進入真如門,能令人趣入,所以叫做門。

  壬二、列其二門

  雲何爲二?一者心真如門,二者心生滅門。

  「壬二、列其二門」,列舉出來這二個門。「雲何爲二?」哪二個門呢?每個門上面都有一個「心」字,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文字很少,義理很多,每一個字都很重要,你不能隨便把它忽略過去。心真如門這個心字帶上去,還好了解。心生滅門,染汙法帶個心字作什麼?因爲心生滅門,也是由一心開出來的,要是不帶個心字,二門不二的道理合不起來。在前面序文時講過,由一心開二種門,二種門不二,還是一個心。所以真如門是一心法開出來的,叫心真如門;生滅門,也是由一心法開出來的,叫心生滅門。

  壬叁、二門該攝(分二)

  癸初、立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。癸二、釋此義雲何?以是二門不相離故。

  「壬叁、二門該攝」,「該」作「總」講,這一個門能總攝那個門,那個門也能總攝這個門,二門都總攝一切法,分二科。「癸初、立」,先把這個道理建立起來。「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」,一切法就是一切染汙法、清淨法。染汙法就是凡夫法,清淨法就是聖人法,就是凡夫法、聖人法都在裏面。簡單說,就是染法、淨法,統統含攝到真如門,也統統含攝到生滅門,這二種門都能總攝一切法。

  「癸二、釋」,解釋。「此義雲何?」真如門能總攝一切法,生滅門怎麼也能總攝一切法呢?「以是二門不相離故」,因爲這二種門,都是由一心開出來的,二門不二,真如門跟生滅門,並不相遠離,真如隨緣就變成生滅門。生滅門是緣生之法,沒有自性,當體就是真如門,所以皆各總攝一切法。

  辛二、別釋(分二)壬初、別辨二門,顯動靜不一(分二)癸初、釋真如門(分二)子初、舉如體離言,以明

  觀智境,釋上真如義(分二)醜初、總舉法體(分二)寅初、正顯如體(分叁)

  卯初、就實略標

  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所謂心性不生不滅。

  「辛二、別釋」,分別解釋,分二科。「壬初、別辨二門,顯動靜不一。」分別說明真如門、生滅門,真如門是靜相,生滅門是動相,動不是靜,靜不是動,這二種門不是一種門,先把它分開,再分二科。「癸初、釋真如門」,先解釋真如門,後解釋生滅門,再分二科。

  「子初、舉如體離言」,這科文很長,科文就是注解。「舉如體離言」,先標出來真如的本體是離言語說明的,不是你說出來的,說的都不是真如本體,它是離言語之相。「以明觀智境」,在我們凡夫份上,不說不明白什麼叫做真如?但是你要曉得,它是離言說相,你說的都不是真如。那麼我們要怎麼證得真如呢?你起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,就是真如之體。這是「觀智境」,你起觀想智慧所對的境界。「釋上真如義」,解釋以上真如門的義理。

  真如門兩大科,第一、離言真如,第二、依言真如。《金剛經》第一分發起序:「爾時世尊,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。次第乞已,返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。洗足已,敷坐而坐。」這是在日用尋常穿衣吃飯的生活之中顯示般若,我給它取個名字,叫離言般若,就是根據《大乘起信論》這個科文取的。離言真如,真如不是你用言語說出來的,真正的般若不是你解釋出來的,離開言語顯般若。《金剛經》第叁分,離相度生;第四分起,無住行施,詳細解釋般若,那叫依言般若,不說不懂,得依著言語解釋般若,下面第二科就是依言真如。

  現在先說離言真如,「醜初、總舉法體」,真如之法的本體是什麼樣子?分二科。「寅初、正顯如體」,「法體」,就是「如體」,再分叁科。「卯初、就實略標」,就真如實相理體,簡略標舉出來。

  先講正文,「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所謂心性不生不滅。」這一句解釋真如是什麼樣子,「一法界」的「一」,不是一、二、叁的一,叫無二之一。真如法是平等無二,沒有差別相。有一、二、叁,就成了差別相。它沒有差別相,是平等相,叫無二之一。「法」是一切法,就是染汙法、清淨法、凡夫法、聖人法一切法。「界」作「因」字講,法界的界有叁種解釋,第一種,按事相解,「界限」,一切法的界限,叫諸法之界,有情是有情界,無情是無情界。有情界裏面,凡夫是凡夫界,聖人是聖人界,各有其界限。第二種,作佛性、法性的「性」字解,就是一切法的本性。我們放蒙山作法界觀,就是法性觀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這個法界,就是一切諸法的本性。第叁種,作因果的「因」字講,就是一切諸法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