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在果位上讲它运载之义。

  「二、『一切菩萨皆乘此法,到如来地故』者」,一切菩萨修行,没有别的法,就是用这个法。「后举因望果以成运也」,菩萨是因位,对望着佛的果位来解释,以成运载的意思。乘者,运载为功。解释运载,「谓一切菩萨亦别无所乘之法,唯以此心为其所乘,直到如来地也。」菩萨修行没有另外的法好修,就是乘着众生心,一直到如来地。「即『始觉』之智是能乘,『本觉』之理为所乘也。」能乘的是人,所乘的是车,能乘是始觉智,所乘是本觉理,后面会讲到这两个专门名词。众生有个本觉,本觉是个理体,是一真法界的理体,也就是真如的理体,虽然在生死中,它本来觉,叫做本觉。我们现在怎么迷了呢?一念不觉才迷,迷了就流转生死。现在依着本觉是个因,遇着外面的师教之缘,「师」是讲经的法师,「教」是如来的言教。遇见法师讲经说法,熏动你的本觉,因缘一和合,就生起来智慧。智慧最初生起来,叫做始觉,以前在迷,今天明白自己有本觉、有佛性,开始觉,叫始觉,始觉生起来智慧,叫做始觉智。始觉智譬喻一个能乘的人,所乘的是本觉的理,结果你由因位菩萨,一直到佛的果位上。

  讲到这里,把立义分讲完了。最近讲得很慢,因为是依着《会阅笔记》讲注解,为什么要讲注解呢?引导诸位同学看注解,把《会阅》发给你们,有的同学说看不懂,看不懂才要看。我讲经前从《会阅》摘录下来《会阅笔记》,《会阅笔记》比《会阅》的内容少了很多,很简单、很明了,恐怕诸位看不懂,我再给你们解释,这就是:「师父引进门,修行在各人。」师父度你出家,不能替你修行,释迦佛也不能替我们修,修行得自己修。我讲因缘分、立义分,依着《会阅笔记》讲,就是引你们进门,进看注解的门,看注解还是要自己看,我不能替你们看,不看你们还是不能了解。《会阅笔记》容易了解,你们先看《会阅笔记》,再看《会阅》,再合到正文上,你们要把正文研究通达。

  丁三、解释分(分二)

  戊初、结前生后

  已说立义分,次说解释分。

  「丁三、解释分」,「丙三、依章辨相」一共五大分,前面讲了「丁初、因缘分」、「丁二、立义分」,现在讲「丁三、解释分」,再分二科,「戊初、结前生后」,「已说立义分」,是「结前」,把前文总结。「次说解释分」,是「生后」,把解释分的文生起来,解释什么呢?解释所建立的义理,一心、二门、三大。一个众生心,分出来二个门:一个真如门,一个生灭门,里面具足体大、相大、用大三个大的意思。就是解释立义分的道理,解释分的文字很多。

  戊二、正明解释(分三)

  己初、标数

  解释分有三种。

  下面「戊二、正明解释」,正面说明解释,分三小科。「己初、标数」,先标出来数目。「解释分有三种」,先标出数目有三种。

  己二、列名

  云何为三?一者显示正义,二者对治邪执,三者分别发趣道相。

  「己二、列名」,「云何为三?」哪三种呢?「一者显示正义,二者对治邪执,三者分别发

  趣道相。」「一者显示正义」,就是把一心二门三大的义理显示出来,把大乘的正义显示出来。「二者对治邪执」,邪者不正,因为你不了解正义,才起邪执;你了解正义,就对治邪的执着。一切外道、凡夫都叫邪执,都不明白大乘的正义。「三者分别发趣道相」,「分别」,就是详细解释。「发」是发心,「趣」是趣向,「道」是佛道。「相」是相状,就是样子。详细给你解释,发心趣向佛道是什么样子?就是把相状给你说清楚,你好发心修行。所以不了解正义,邪执不能去除。「对治」就是遣除之意,邪执不能遣除,你怎么知道修行呢?修行要知道趣向于佛道是什么相状。样子都不知道,你怎么会趣向于佛道呢?所以把《大乘起信论》的解释分研究清楚,一切大乘佛法都了解。你知道什么叫正法?什么叫邪法?你就会修行了。

  己三、辨相(分三)庚初、显示正义(分二)辛初、总释(分三)

  壬初、依法开门

  显示正义者,依一心法有二种门。

  「己三、辨相」,分三科,「庚初、显示正义」,再分二科,「辛初、总释」,总括的解释一下,再分三科。「壬初、依法开门」。

  前面「立义分」解释大乘法为众生心,这个「一心」就是大乘法,叫一心法。这个一心法,就是我们的心,不是讲佛的心。我们众生心就叫做一心法,就是大乘法。依着众生心,开二种门,一种叫真如门,二种叫生灭门。不依着众生心,你只能说真如门,不能说生灭门,那是佛的心,它没有生灭法,所以一定要依着众生心,才能开这二种门,我们才能学修行。修什么呢?修行不是修真如,修行是去生灭,真如是显发出来的,不把生灭遣除,怎么能显发真如呢?「门」字有二种解释,第一种分别义,门者,类也。一门一门,即一类一类,就是分门别类。因为真如门不是生灭门,生灭门不是真如门,各别起类,叫门。第二种趣入义,你想要进入大雄宝殿,得由门进入,你想进入佛门,得由这二个门走进来,先了解生灭门,再进入真如门,能令人趣入,所以叫做门。

  壬二、列其二门

  云何为二?一者心真如门,二者心生灭门。

  「壬二、列其二门」,列举出来这二个门。「云何为二?」哪二个门呢?每个门上面都有一个「心」字,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文字很少,义理很多,每一个字都很重要,你不能随便把它忽略过去。心真如门这个心字带上去,还好了解。心生灭门,染污法带个心字作什么?因为心生灭门,也是由一心开出来的,要是不带个心字,二门不二的道理合不起来。在前面序文时讲过,由一心开二种门,二种门不二,还是一个心。所以真如门是一心法开出来的,叫心真如门;生灭门,也是由一心法开出来的,叫心生灭门。

  壬三、二门该摄(分二)

  癸初、立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。癸二、释此义云何?以是二门不相离故。

  「壬三、二门该摄」,「该」作「总」讲,这一个门能总摄那个门,那个门也能总摄这个门,二门都总摄一切法,分二科。「癸初、立」,先把这个道理建立起来。「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」,一切法就是一切染污法、清净法。染污法就是凡夫法,清净法就是圣人法,就是凡夫法、圣人法都在里面。简单说,就是染法、净法,统统含摄到真如门,也统统含摄到生灭门,这二种门都能总摄一切法。

  「癸二、释」,解释。「此义云何?」真如门能总摄一切法,生灭门怎么也能总摄一切法呢?「以是二门不相离故」,因为这二种门,都是由一心开出来的,二门不二,真如门跟生灭门,并不相远离,真如随缘就变成生灭门。生灭门是缘生之法,没有自性,当体就是真如门,所以皆各总摄一切法。

  辛二、别释(分二)壬初、别辨二门,显动静不一(分二)癸初、释真如门(分二)子初、举如体离言,以明

  观智境,释上真如义(分二)丑初、总举法体(分二)寅初、正显如体(分三)

  卯初、就实略标

  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,所谓心性不生不灭。

  「辛二、别释」,分别解释,分二科。「壬初、别辨二门,显动静不一。」分别说明真如门、生灭门,真如门是静相,生灭门是动相,动不是静,静不是动,这二种门不是一种门,先把它分开,再分二科。「癸初、释真如门」,先解释真如门,后解释生灭门,再分二科。

  「子初、举如体离言」,这科文很长,科文就是注解。「举如体离言」,先标出来真如的本体是离言语说明的,不是你说出来的,说的都不是真如本体,它是离言语之相。「以明观智境」,在我们凡夫份上,不说不明白什么叫做真如?但是你要晓得,它是离言说相,你说的都不是真如。那么我们要怎么证得真如呢?你起始觉智来观照本觉理,就是真如之体。这是「观智境」,你起观想智慧所对的境界。「释上真如义」,解释以上真如门的义理。

  真如门两大科,第一、离言真如,第二、依言真如。《金刚经》第一分发起序:「尔时世尊,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。次第乞已,返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。洗足已,敷坐而坐。」这是在日用寻常穿衣吃饭的生活之中显示般若,我给它取个名字,叫离言般若,就是根据《大乘起信论》这个科文取的。离言真如,真如不是你用言语说出来的,真正的般若不是你解释出来的,离开言语显般若。《金刚经》第三分,离相度生;第四分起,无住行施,详细解释般若,那叫依言般若,不说不懂,得依着言语解释般若,下面第二科就是依言真如。

  现在先说离言真如,「丑初、总举法体」,真如之法的本体是什么样子?分二科。「寅初、正显如体」,「法体」,就是「如体」,再分三科。「卯初、就实略标」,就真如实相理体,简略标举出来。

  先讲正文,「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,所谓心性不生不灭。」这一句解释真如是什么样子,「一法界」的「一」,不是一、二、三的一,叫无二之一。真如法是平等无二,没有差别相。有一、二、三,就成了差别相。它没有差别相,是平等相,叫无二之一。「法」是一切法,就是染污法、清净法、凡夫法、圣人法一切法。「界」作「因」字讲,法界的界有三种解释,第一种,按事相解,「界限」,一切法的界限,叫诸法之界,有情是有情界,无情是无情界。有情界里面,凡夫是凡夫界,圣人是圣人界,各有其界限。第二种,作佛性、法性的「性」字解,就是一切法的本性。我们放蒙山作法界观,就是法性观:「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这个法界,就是一切诸法的本性。第三种,作因果的「因」字讲,就是一切诸法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