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曠」謂德用無邊,講真心功德之用無量無邊。「大」則體周法界,講真心之體,大而無外,周徧法界,真心之外再沒有一切法,一切法都在真心之內。「真心廖廓」四字,講真心,中無妄染,清淨不動,德用無邊,體周法界。

  「絕言象于筌睇」,「言」是語言。「象」是義相,用語言講義理出來。「筌」是捕魚之器。「睇」是網兔之具,就是到野外捉兔子的網。「絕言象」,真心廖廓無形無相,不是語言能說出來的,不是道理能講出來的。「筌睇」二字是比喻,得魚而忘筌,捉魚的人目的在得魚,得魚之後把筌器忘掉,不再執著筌。得兔而忘睇,捉兔的人目的在得兔,得兔之後不再執著睇。現在我們爲什麼要講要說,要有語言?因爲不講不說不明白義理之相,語言義相是用來表明真心,不說根本不明白有一個真心。你得到真心,要離言象,因爲真心根本沒有語言之相、義理之相。你講真心,不是真心;你說義相,不是真心,可是不講不說,不明白真心。講明白了,你得回光返照,得覺悟,要悟出來真心,你再去修證,證得真心。真心是清淨的,沒有一切妄染之法。語言義相都屬于妄法,真心是斷絕一切言象,像捕魚的人不執著筌,捉兔子的人不執著睇一樣。

  「沖漠希夷」,「『沖』者深也」,很深的意思。「此明心之體性,豎窮叁際,而洞然無底。」真心的體性,豎窮叁際,由過去到現在,由現在到未來。「『漠』者廣也」,廣大的意思。「此顯心之德相」,這是顯現真心的功德之相。「橫徧十方,而曠然無邊。」橫徧十方,廣大無邊。「『希』者無聲,以心甚深,故聽之不聞也。「『夷』者無色,以心甚廣,故視之不見也。」希者沒有聲音,夷者沒有顔色,真心是什麼樣子呢?沒有個樣子,聽之無聲,視之無色。

  「忘境智于能所」,真心是理體之境,真心有真心之理,理就是真心之體,叫理體,理體就是個境界。我們怎麼能證得真心呢?必須啓發智慧,智慧是能證,「境」是理境,理境是所證。你有能有所,就證不到真心,要記住這個道理。「忘境智于能所」,「忘」和絕言的「絕」意思一樣,是遠離的意思,超絕忘懷,心裏面不可以有能證的智慧,所證的理境。有能證就有所證,有能有所,就是差別相,真心沒有差別相。

  「夫真心寥廓,絕言象于筌睇;沖漠希夷,忘境智于能所。」這兩句把一心法說明白了。《大乘起信論》先說一心法,由一心法開出二個門,一個叫心真如門,一個叫心生滅門,現在講「丙二、顯真如門」。

  丙二、顯真如門

  非生非滅,四相之所不遷;無去無來,叁際莫之能易。

  「非生非滅,四相之所不遷」,先講「四相」,生、住、異、滅,名爲四相。一切法都是無常的,正報,我們的身體無常;依報,山河大地世界無常。怎麼無常呢?被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所遷動。我們正報的身體,父母把我們生出來,叫生。暫時在世間活著,叫住。但是住不常住,常常在變,叫異相。小孩子變大孩子,大孩子變成大人,變就是異。由大人變老人,老人變死人,滅了。依報,山河大地也是生、住、異、滅,換一個名詞,叫成、住、壞、空。成,這個世界成就了,就是在虛空生出來一個星球,暫時住在虛空之中叫住。但是住不常住,要壞,壞到星球爆炸了叫空。真心是常住的,爲什麼常住呢?因爲它不是生滅法,沒有生、住、異、滅。生滅包括有住、異二個相在裏面。真心既不是生相,也不是滅相,四相遷它不動,因爲一遷動,即變成無常法,真心是常住的。

  「無去無來,叁際莫之能易。」「際」是時間,「叁際」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「易」是變動的意思。一切法都是無常的,怎樣無常呢?被時間遷動,由過去到現在,由現在到未來,正報如此,依報也如此。如我們人,過去的都已過去,今天是現在,明天是未來,叁際要給你變易,變易著、變易著,這個法沒有了,被時間變動了。真心沒有去來之相,《金剛經》說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有來有去,才分叁際,它無去無來,怎能分時間呢?「莫之能易」,就是不能夠變易它,真心是常住的,「真」者不虛妄,「如」者不變易,故稱真如門,上面兩句就把真如門說完了,再講「丙叁、明生滅門」。

  丙叁、明生滅門

  但以無住爲性,隨派分歧;逐迷悟而升沈,任因緣而起滅。

  先消文,「派」者,水分流也,一條水流出來分流。「歧」者,路分徑也,一條路再分出來岔路。「逐」者,隨也。「任」者,從也。「迷悟」、「因緣」,衆生在迷中,以無明爲因,境界爲緣;衆生在悟中,以本覺內熏爲因,師教外熏爲緣。真如門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,怎麼會有生滅門呢?「但以無住爲性」,「但」是轉語之詞,真如不是住在真如不動,它以無住爲性。「隨派分歧」,水就分支流,路就分岔路,于是就有迷有悟。

  「逐迷悟而升沈」,隨著衆生之迷,它就沈淪下去;隨著衆生之悟,它就超升上去。「沈」,包括六凡法界,沈淪于六凡法界;「升」,包括四聖法界,超出叁界,上升于四聖。「任因緣而起滅」,隨從因緣,而起而滅。凡夫的因緣,《大乘起信論》正文會詳細解釋,「無明爲因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。」一個衆生九個相都是迷的相,以無明爲因,境界爲緣。悟呢?悟是以真如內熏爲因,真如就是我們的本覺心,「本覺」是本來覺,就是真如換個名字,叫做本覺。本覺有內熏的功能,這就是因,我們怎麼會開悟呢?因爲本覺有內熏的功能,在內心裏給你熏習覺悟。我們聽到大乘佛法,人人皆有本覺,本覺都會內熏,那等著開悟就好了,你要是等著它,永遠不會開悟。爲什麼呢?有因無緣,一定要有師教的外熏,這是悟的緣,要遇到善知識給你講教法,這是外熏的緣,熏動了你內心本覺的因,因緣合和就開悟了。迷、悟都是屬于生滅門,就是「起滅」,「起」是生起,「滅」是滅沒。

  丙四、二門不二(分叁) 丁初、法 (分二) 丁二、講喻 丁叁、講結

  戊初、正明不二

  雖複繁興鼓躍,未始動于心源;靜谧虛凝,未嘗乖于業果。

  下面講「丙四、二門不二」,真如門不是生滅門,生滅門不是真如門,但是真如與生滅兩個門,並不是二個。再分叁科,丁初、講法,丁二、講喻,丁叁、講結。先講丁初、法,再分二科,先講戊初、正明不二,真如與生滅怎麼會不二呢?按佛法上講它不二。

  「雖複繁興鼓躍」,這是生滅門,「繁」是繁多,「興」是興起,「鼓」是鼓動,「躍」是跳躍。「繁興鼓躍」是形容一切法的生滅妄動,繁多興起,鼓動跳躍。「未始動于心源」,「『未始』者,自初即不曾有也。」真心的來源,就是真如,它自初即沒有動,真心之體是什麼樣子呢?就像個大圓鏡子,生滅是大圓鏡子照的相,大圓鏡子照出來很多相,「繁興鼓躍」,大圓鏡子的體動了嗎?沒有動。這就是生滅不礙于真如,真如不二。

  再講真如不礙于生滅,生滅不二。「靜谧虛凝」,「靜」者不動也。「谧」音密,寂靜也,靜之又靜。「虛」者無礙圓通也。「凝」音甯,寂而常照也,湛然不動的意思。真如的體,是靜而又靜,虛凝不動。「未嘗乖于業果」,「業」是業因,「果」是果報,業因果報絕不乖違。所以學大乘佛法,把業果撥掉,是學大邪見。真心之體不動,但是隨因緣而起滅,不能把業因果報撥掉,它不乖違業因果報,這就是真如與生滅不二。

   戊二、釋成無礙

  故使不變性而緣起,染淨恒殊;不舍緣而即真,凡聖致一。

  「戊二、釋成無礙」,真如與生滅不相妨礙。「故使不變性而緣起」,以是之故,並沒有把真如的本性變更,可是它能緣起。隨染汙之緣,就沈淪于六凡;隨清淨悟緣,就超升于四聖。「染淨恒殊」,「恒」者常也,「殊」者差別也,染法與淨法從來不一樣。真心的體性無染無淨,但是它能隨緣生起來染淨諸法,染法與淨法從來不一樣。

  「不舍緣而即真」,你懂得此二而不二的道理,真如與生滅不相礙,緣起的是生滅法,不要舍棄生滅法,當體就是真如。不是離開生滅法,另外有個真如,就在緣起諸法上,你只要悟到就是真如。「凡聖致一」,「致」者理也,六凡法界之理與四聖法界之理,沒有二個,凡聖之理只有一個,凡聖彼此不相妨礙。「丁初、法」講完了。

   丁二、喻

  其猶波無異濕之動,故即水以辨于波;水無異動之濕,故即波以明于水。

  「丁二、喻」,真如與生滅怎麼不二、不礙呢?這個法很難懂,說一個比喻,使你容易了解,用比喻解釋無礙的道理。用水與波來比喻真如與生滅不相礙。「其」指真如與生滅。「猶」是猶如,猶如波和水,水隨風的緣起了波浪,濕性並沒有變異。「波無異濕之動」,不是起了波浪就與水不同,沒有不同,沒有異于水之動,波就是水的動相。「故即水以辨于波」,所以你明白水的性,就能明白波的相,波的相就是水的性。

  「水無異動之濕」,水以濕爲性,它雖然變成動的波相,它的濕性沒有變。「故即波以明于水」,水已經變成波的動相,所以你只要認識波的相就認識水了。水變成波,波就是水,在波上就明白水相。這就是說:你明白生滅法沒有本體,只是個假相,它的本體就是真如,你就在緣起生滅法中,認識了真如。

   丁叁、結

  是以動靜交徹,真俗雙融;生死涅槃,夷齊同貫。

  「是以」是結詞,把以上總結起來,結成不二。「動靜交徹」,徹者通也,動的波跟靜的水,交相洞徹。「真俗雙融」,「融」者和也,好像真如的「真」,與生滅的「俗」,真與俗融和,俗和真也融和。

  「生死涅槃」,「生死」就是生滅,「涅槃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圓寂。成了佛有二個果,一個智慧之果,叫菩提果;一個理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