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體之果,叫涅槃果。成了佛證得涅槃是什麼境界呢?圓滿寂滅,德無不備曰「圓」,一切功德都具備了。障無不盡曰「寂」,一切障礙統統斷盡,煩惱障、所知障統統斷盡。小乘認爲生死不是涅槃,涅槃也不是生死。「夷齊同貫」,「夷齊」即平等,「貫」者通也。大乘認爲平等相通,生死即是涅槃,波浪就是水,因爲生死法就是生滅法,是依著真如隨緣起的,你在生滅法中能悟到真如,當下就是真如,沒有兩個道理。

  講到這裏,已將《大乘起信論序》講了一大段,主要明白造論的文法,比如有人寫了一本書,要請你寫序,寫序有其文法,不能亂寫,序文的文法分兩大段,第一理序,第二事序。這篇序文,理序即是講《大乘起信論》的理,共一百五十叁字,其中比喻波浪與水濕有四十六字,其余一百零七字,講一心開二門,二門不二。佛法怎麼難懂呢?佛法的經典、論文太多,不容易找到綱要。爲什麼要講《大乘起信論》?因爲這部論是依一百部大乘經造的,你懂得這部論,一百部大乘經都懂了,也就是一切大乘經都懂了。《大乘起信論》是一百部大乘經的綱要,這篇序文是敘述《大乘起信論》的大意,這一百零七字,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的綱要。你明白這一百零七字的道理,《大乘起信論》就通了。這篇序文講什麼呢?先講一心法,再開二個門,第一心真如門,第二心生滅門,再合起來二門不二,就是這四科。所以講《大乘起信論》,先講這篇序文,序文是古文體,不要以爲文字深不好懂,有注解可以研究,只有一百零七字,要把它研究懂,背熟記在心裏,讀誦其文,受持其義。還不懂再加上四十六字的比喻,水即是波,波即是水,一切大乘經的道理,都不出這個比喻。這是勸導諸位要讀這篇序文,把義理受持到心裏,領納不忘。

  乙二、明造因由(分二)

  丙初、反顯

  但以如來在世,根熟易調,一禀尊言,無不懸契。

  再講事序,爲什麼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?「乙二、明造因由」,說明造論的因緣,分二科,丙初、反顯,反過來顯明不必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這是作文章的起承轉合的「轉」,直著說沒有話了,反過來說就有話講了。

  「但以如來在世,根熟易調」,如來在世的時候不需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因爲當時正法住世,如來是最勝的緣,時間勝、緣勝。「根熟易調」,衆生見佛得度的根機成熟,很容易調順。釋迦佛爲什麼示現成佛?因爲衆生的根機成熟,應該見佛得度,佛才從兜率天下來,示現八相成道。「一禀尊言」,禀者承順也。「尊言」是世尊說的話。「無不懸契」,「懸」者遠也,「契」者合也,很遠就能契合。聽佛一句話,馬上就開悟,與佛所說的真如之理相契合。這是反過來顯明有佛在世,不需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。

   丙二、正明(分二) 丁初、序謬述迷(分二)

   戊初、總敘

  大師沒後,異執紛綸,或趣邪途,或奔小徑。

  「丙二、正明」,正面顯明要此論,分二科。「大師沒後」,「大」者,德業高勝。「師」者,可軌可範,可以給衆生作模範。「大師」即指佛。「大師沒後」,明時緣俱劣也,就是佛涅槃以後。「異執紛綸」,明根行俱劣也。「異」是不同,「紛」是紛亂,「綸」是綸理。大師在世,可以給你調順,大師涅槃,各人起不同的執著,紛亂了綸理。「或趣邪途」,「趣」是趣向,「途」是道路,有的人走到外道的邪路上。「或奔小徑」,有的人走到小乘的路上,大乘不學,學到小乘去。

  戊二、別顯(分二)

  己初、迷理

  遂使宅中寶藏,匿濟乏于孤窮;衣內明珠,弗解貧于傭作。

  這裏連舉兩個比喻都出在《法華經》,一個是貧女的寶藏,一個是窮人衣內的明珠。「遂使宅中寶藏,匿濟乏于孤窮」,《法華經》中說一個譬喻,有一個女子,她家裏有金、銀、琉璃、七寶在地下埋著,但是她的父母不在了,她不知道家中有寶藏,而孤苦窮困。「匿濟乏」,「匿」是隱匿,彰顯不出來。「乏」是貧乏。本來可救濟貧乏,隱匿不能救濟貧乏,爲什麼?宅中有寶藏,沒有人告訴她,她不知道,所以受貧窮之苦。

  「衣內明珠」,自己衣內有無價的明珠。「弗解貧于傭作」,「傭作」者,賃力給使也,給人家做工拿幾個錢。《法華經》上說這個公案,一人到異鄉,貧窮得給人家做工。遇見一位有錢的朋友要救濟他,先請他喝酒,他鄉遇故知,朋友難得見面喝醉了,這位有錢的朋友,因爲有事急著離開,把一顆無價明珠裝在他的衣袋裏。等到他酒醒了,不知道衣內有顆明珠,以爲有錢的朋友不夠交情,心想:你要救濟我,怎麼把我灌醉卻走了,真是不夠朋友!生活要緊,他還是繼續做苦工。過了一段時間,又遇到那位有錢的朋友,朋友問他說:「你怎麼還給人家做苦工呢?」他很生氣的回答說:「我沒有錢,不做苦工怎麼辦呢?」朋友一看,他還是穿那件衣服,就摸他的口袋,拿出一顆無價寶珠,當時換了許多錢財,就發大財了。迷了理,等于宅中寶藏、衣內明珠,沒有人告訴他,繼續受貧窮傭作之苦。下面不但迷了理,更加迷了教。

  己二、迷教

  加以大乘深旨,沈貝葉而不尋;群有盲徒,馳異路而莫反。

  「加以」是加重語氣,「大乘深旨,沈貝葉而不尋」,「貝葉」者,貝多羅樹葉也。佛涅槃之後結集經藏,還沒有發明造紙技術,把經典寫在貝多羅樹葉上。現在去印度朝拜還可以看見貝多羅樹葉,樹葉用水泡,把葉肉去掉,剩下葉紋很細,可以寫字在上面,「貝葉」就是指經典。「不尋」,不去尋找。大乘深奧要旨,沈沒于經典之中,不去尋找。換句話說,不去研究大乘經典,這就是迷了教。「群有盲徒」,「群」是很多,「盲徒」者,無正法眼,不見佛性也,不開智慧眼等于瞎子一樣。「馳異路」,走到不是大乘的路上,就是「或趣邪途,或奔小徑」。「而莫反」,叫他回來,叫不回來,這樣就需要造論了。

  丁二、興悲造論(分叁) 戊初、悲歎人法 戊二、述造論意 戊叁、正造諸論

  戊初、悲歎人法

  爰有大士,厥號馬鳴,慨此頹綱,悼斯淪溺。

  「爰有大士」,「爰」作乃字講,乃有一位大菩薩。「厥號馬鳴」,「厥」當其字講,其號叫馬鳴。「慨此頹綱」,「慨」者歎也。「頹綱」者,大綱頹敗也,捕魚的大繩叫綱,馬鳴菩薩感慨大乘的要旨沒有人研究。「悼斯淪溺」,「悼」者悲傷也。「淪溺」者,沈淪溺沒也。馬鳴菩薩悲悼沒有救衆生的大綱,衆生都要沈淪下去,淹沒到水裏。

  戊二、述造論意

  將欲啓深經之妙旨,再曜昏衢;斥邪見之顛眸,令歸正趣,使還源可即,反本非遙。

  這是宣述馬鳴菩薩發的願、起的心。「將欲啓深經之妙旨」,馬鳴菩薩將要開啓大乘「深經」,深奧的經典。「妙旨」,最妙不可思的道理。「再曜昏衢」,「曜」是光耀。「昏衢」者,暗路也。在黑暗的道路中再放光明。「斥邪見之顛眸」,「斥」是呵斥,「眸」是眼睛,「顛眸」者,倒見也。呵斥邪見之徒,顛倒的眼睛起邪見。他不相信大乘經,相信外道,相信小乘,于是要呵斥他。「令歸正趣」,大乘經說,人人皆有本覺,人人皆有真如,那是我們的本源、本性。你只要懂得大乘的道理,在生死法上就明白真如,在緣起法上就明白真如。「使還源可即」,回還你的心源,當下就是。「反本非遙」,返你的本覺,並不遙遠,這是大乘馬鳴菩薩的心意。

  戊叁、正造諸論 (分二) 己初、廣論 己二、略論

  己初、廣論

  造廣論于當時,遐益群品。

  「造廣論于當時」,馬鳴菩薩在當時造甘蔗論、一心徧滿論、真如叁昧論等一百余部。「遐」是遠,「益」是利益,「群」是衆多,「品」是類。「遐益群品」,利益一切衆生。

  己二、略論(分叁) 庚初、出所以 庚二、正造論 庚叁、彰功益

  庚初、出所以

  既文多義邈,非淺識所窺。

  「既文多義邈」,「邈」是遙遠。廣論文字太多,義理又太遙遠。「非淺識所窺」,「窺」是看、閱覽,不是淺知識的人所能看得懂。

  庚二、正造論

  悲末葉之迷倫,又造斯論。

  「悲」是悲歎。「末葉」者,末世也。「迷倫」者,迷類也,就是迷而不悟的衆生。「又造斯論」,「斯」者,此也,又造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。

  庚叁、彰功益

  可謂義豐文約,解行俱兼;中下之流,因茲悟入者矣。

  「可謂義豐文約」,《大乘起信論》義理很豐富,文字很簡略。「解行俱兼」,解行兼備,先解理後勸修行,上根衆生,依著廣論可以得到利益。「中下之流」,「流」是類,中根下根之類。「因茲悟入者矣」,因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可以悟入大乘的深旨,所以需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。

  這篇序前面一段是理序,後面一段是事序,就是在事相上說明,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。序文的作法,希望你們先依《會閱筆記》研究一遍,再閱讀《會閱》,研究通了,序文一定要讀熟。《大乘起信論》的序文講到這裏,下面依著《會閱筆記》解釋五教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五教

  總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,分爲五教:

  一、 小教,又分爲二:

  (一)、人天教,轉惡爲善。

  (二)、二乘教,轉凡成聖。然執心境俱有。

  二、始教,轉小成大,大乘之初門也。又分爲二:

  (一)、唯識宗(<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