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体之果,叫涅槃果。成了佛证得涅槃是什么境界呢?圆满寂灭,德无不备曰「圆」,一切功德都具备了。障无不尽曰「寂」,一切障碍统统断尽,烦恼障、所知障统统断尽。小乘认为生死不是涅槃,涅槃也不是生死。「夷齐同贯」,「夷齐」即平等,「贯」者通也。大乘认为平等相通,生死即是涅槃,波浪就是水,因为生死法就是生灭法,是依着真如随缘起的,你在生灭法中能悟到真如,当下就是真如,没有两个道理。
讲到这里,已将《大乘起信论序》讲了一大段,主要明白造论的文法,比如有人写了一本书,要请你写序,写序有其文法,不能乱写,序文的文法分两大段,第一理序,第二事序。这篇序文,理序即是讲《大乘起信论》的理,共一百五十三字,其中比喻波浪与水湿有四十六字,其余一百零七字,讲一心开二门,二门不二。佛法怎么难懂呢?佛法的经典、论文太多,不容易找到纲要。为什么要讲《大乘起信论》?因为这部论是依一百部大乘经造的,你懂得这部论,一百部大乘经都懂了,也就是一切大乘经都懂了。《大乘起信论》是一百部大乘经的纲要,这篇序文是叙述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大意,这一百零七字,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的纲要。你明白这一百零七字的道理,《大乘起信论》就通了。这篇序文讲什么呢?先讲一心法,再开二个门,第一心真如门,第二心生灭门,再合起来二门不二,就是这四科。所以讲《大乘起信论》,先讲这篇序文,序文是古文体,不要以为文字深不好懂,有注解可以研究,只有一百零七字,要把它研究懂,背熟记在心里,读诵其文,受持其义。还不懂再加上四十六字的比喻,水即是波,波即是水,一切大乘经的道理,都不出这个比喻。这是劝导诸位要读这篇序文,把义理受持到心里,领纳不忘。
乙二、明造因由(分二)
丙初、反显
但以如来在世,根熟易调,一禀尊言,无不悬契。
再讲事序,为什么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?「乙二、明造因由」,说明造论的因缘,分二科,丙初、反显,反过来显明不必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这是作文章的起承转合的「转」,直着说没有话了,反过来说就有话讲了。
「但以如来在世,根熟易调」,如来在世的时候不需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因为当时正法住世,如来是最胜的缘,时间胜、缘胜。「根熟易调」,众生见佛得度的根机成熟,很容易调顺。释迦佛为什么示现成佛?因为众生的根机成熟,应该见佛得度,佛才从兜率天下来,示现八相成道。「一禀尊言」,禀者承顺也。「尊言」是世尊说的话。「无不悬契」,「悬」者远也,「契」者合也,很远就能契合。听佛一句话,马上就开悟,与佛所说的真如之理相契合。这是反过来显明有佛在世,不需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丙二、正明(分二) 丁初、序谬述迷(分二)
戊初、总叙
大师没后,异执纷纶,或趣邪途,或奔小径。
「丙二、正明」,正面显明要此论,分二科。「大师没后」,「大」者,德业高胜。「师」者,可轨可范,可以给众生作模范。「大师」即指佛。「大师没后」,明时缘俱劣也,就是佛涅槃以后。「异执纷纶」,明根行俱劣也。「异」是不同,「纷」是纷乱,「纶」是纶理。大师在世,可以给你调顺,大师涅槃,各人起不同的执着,纷乱了纶理。「或趣邪途」,「趣」是趣向,「途」是道路,有的人走到外道的邪路上。「或奔小径」,有的人走到小乘的路上,大乘不学,学到小乘去。
戊二、别显(分二)
己初、迷理
遂使宅中宝藏,匿济乏于孤穷;衣内明珠,弗解贫于佣作。
这里连举两个比喻都出在《法华经》,一个是贫女的宝藏,一个是穷人衣内的明珠。「遂使宅中宝藏,匿济乏于孤穷」,《法华经》中说一个譬喻,有一个女子,她家里有金、银、琉璃、七宝在地下埋着,但是她的父母不在了,她不知道家中有宝藏,而孤苦穷困。「匿济乏」,「匿」是隐匿,彰显不出来。「乏」是贫乏。本来可救济贫乏,隐匿不能救济贫乏,为什么?宅中有宝藏,没有人告诉她,她不知道,所以受贫穷之苦。
「衣内明珠」,自己衣内有无价的明珠。「弗解贫于佣作」,「佣作」者,赁力给使也,给人家做工拿几个钱。《法华经》上说这个公案,一人到异乡,贫穷得给人家做工。遇见一位有钱的朋友要救济他,先请他喝酒,他乡遇故知,朋友难得见面喝醉了,这位有钱的朋友,因为有事急着离开,把一颗无价明珠装在他的衣袋里。等到他酒醒了,不知道衣内有颗明珠,以为有钱的朋友不够交情,心想:你要救济我,怎么把我灌醉却走了,真是不够朋友!生活要紧,他还是继续做苦工。过了一段时间,又遇到那位有钱的朋友,朋友问他说:「你怎么还给人家做苦工呢?」他很生气的回答说:「我没有钱,不做苦工怎么办呢?」朋友一看,他还是穿那件衣服,就摸他的口袋,拿出一颗无价宝珠,当时换了许多钱财,就发大财了。迷了理,等于宅中宝藏、衣内明珠,没有人告诉他,继续受贫穷佣作之苦。下面不但迷了理,更加迷了教。
己二、迷教
加以大乘深旨,沈贝叶而不寻;群有盲徒,驰异路而莫反。
「加以」是加重语气,「大乘深旨,沉贝叶而不寻」,「贝叶」者,贝多罗树叶也。佛涅槃之后结集经藏,还没有发明造纸技术,把经典写在贝多罗树叶上。现在去印度朝拜还可以看见贝多罗树叶,树叶用水泡,把叶肉去掉,剩下叶纹很细,可以写字在上面,「贝叶」就是指经典。「不寻」,不去寻找。大乘深奥要旨,沉没于经典之中,不去寻找。换句话说,不去研究大乘经典,这就是迷了教。「群有盲徒」,「群」是很多,「盲徒」者,无正法眼,不见佛性也,不开智慧眼等于瞎子一样。「驰异路」,走到不是大乘的路上,就是「或趣邪途,或奔小径」。「而莫反」,叫他回来,叫不回来,这样就需要造论了。
丁二、兴悲造论(分三) 戊初、悲叹人法 戊二、述造论意 戊三、正造诸论
戊初、悲叹人法
爰有大士,厥号马鸣,慨此颓纲,悼斯沦溺。
「爰有大士」,「爰」作乃字讲,乃有一位大菩萨。「厥号马鸣」,「厥」当其字讲,其号叫马鸣。「慨此颓纲」,「慨」者叹也。「颓纲」者,大纲颓败也,捕鱼的大绳叫纲,马鸣菩萨感慨大乘的要旨没有人研究。「悼斯沦溺」,「悼」者悲伤也。「沦溺」者,沉沦溺没也。马鸣菩萨悲悼没有救众生的大纲,众生都要沉沦下去,淹没到水里。
戊二、述造论意
将欲启深经之妙旨,再曜昏衢;斥邪见之颠眸,令归正趣,使还源可即,反本非遥。
这是宣述马鸣菩萨发的愿、起的心。「将欲启深经之妙旨」,马鸣菩萨将要开启大乘「深经」,深奥的经典。「妙旨」,最妙不可思的道理。「再曜昏衢」,「曜」是光耀。「昏衢」者,暗路也。在黑暗的道路中再放光明。「斥邪见之颠眸」,「斥」是呵斥,「眸」是眼睛,「颠眸」者,倒见也。呵斥邪见之徒,颠倒的眼睛起邪见。他不相信大乘经,相信外道,相信小乘,于是要呵斥他。「令归正趣」,大乘经说,人人皆有本觉,人人皆有真如,那是我们的本源、本性。你只要懂得大乘的道理,在生死法上就明白真如,在缘起法上就明白真如。「使还源可即」,回还你的心源,当下就是。「反本非遥」,返你的本觉,并不遥远,这是大乘马鸣菩萨的心意。
戊三、正造诸论 (分二) 己初、广论 己二、略论
己初、广论
造广论于当时,遐益群品。
「造广论于当时」,马鸣菩萨在当时造甘蔗论、一心徧满论、真如三昧论等一百余部。「遐」是远,「益」是利益,「群」是众多,「品」是类。「遐益群品」,利益一切众生。
己二、略论(分三) 庚初、出所以 庚二、正造论 庚三、彰功益
庚初、出所以
既文多义邈,非浅识所窥。
「既文多义邈」,「邈」是遥远。广论文字太多,义理又太遥远。「非浅识所窥」,「窥」是看、阅览,不是浅知识的人所能看得懂。
庚二、正造论
悲末叶之迷伦,又造斯论。
「悲」是悲叹。「末叶」者,末世也。「迷伦」者,迷类也,就是迷而不悟的众生。「又造斯论」,「斯」者,此也,又造这部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庚三、彰功益
可谓义丰文约,解行俱兼;中下之流,因兹悟入者矣。
「可谓义丰文约」,《大乘起信论》义理很丰富,文字很简略。「解行俱兼」,解行兼备,先解理后劝修行,上根众生,依着广论可以得到利益。「中下之流」,「流」是类,中根下根之类。「因兹悟入者矣」,因这部《大乘起信论》可以悟入大乘的深旨,所以需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这篇序前面一段是理序,后面一段是事序,就是在事相上说明,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。序文的作法,希望你们先依《会阅笔记》研究一遍,再阅读《会阅》,研究通了,序文一定要读熟。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序文讲到这里,下面依着《会阅笔记》解释五教。
《会阅笔记》
五教
总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,分为五教:
一、 小教,又分为二:
(一)、人天教,转恶为善。
(二)、二乘教,转凡成圣。然执心境俱有。
二、始教,转小成大,大乘之初门也。又分为二:
(一)、唯识宗(<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