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/B>相宗),说明万法皆是「唯识」变现,然虽空境而执心。

  (二)、般若宗(空宗),广破诸相,说明心境俱空,然尚执空。

  三、终教,转权成实,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成佛,大乘终极之理也。说明有非实有,空非断空,以破空有二执,而入中道真实之理也。

  四、顿教,转渐成顿,一念不生,即是如来。即禅宗不依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也。破空执、有执,及空有俱存之执。

  五、圆教,转偏成圆,说明一法即一切法,圆融无碍,圆满无缺,故谓之圆教也。

  「总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,分为五教」,这是题目,佛说法四十九年由浅至深,分成五教。

  「一、小教,又分为二:(一)、人天教,转恶为善。」「教」是圣人被下之言。圣人是指佛,佛加被以下九界众生的语言叫做「教」,就是佛说的法。下面一步一步转下去,「人天教」,指人乘教、天乘教。人乘教就是三归五戒,天乘教就是十种善法,再加上二界的四禅八定。为什么佛要说五戒十善呢?「转恶为善」,转众生的恶法,叫他修善法。

  「(二)、二乘教,转凡成圣。」人天乘是转恶为善之教,二乘教是转凡成圣之教。你修善法来生转人,或者来生生了天,还是凡夫,未脱六道轮回,不出三界,还在受轮回之苦。二乘教也叫小乘教,就是声闻、缘觉之教,能使凡夫超出三界,脱出轮回,转凡成圣之教。「然执心境俱有」,「然」是转语之词,转凡夫成圣人,然而没有究竟,他执着内心、外境统统有。小乘圣人超出三界,脱出轮回叫圣人,不叫凡夫,但是,他执着心也有,境也有,我空了法不空,心法不空,境法不空。

  全世界一切的宗教都是人天乘,比不上佛教的小乘。佛教的小乘转凡成圣,超过一切外道,将来你们有时间去看《四阿含经》,完全是对凡夫外道说法。世界上的宗教最有名的耶稣教、回教统统是人天教,就是说做一个人很苦,生天上就得快乐,以生天为究竟。天在哪里?天是什么样子?统统不知道。凭理想说有一个天国,生到天国就好了,不晓得生到天国,也不出三界,还是个凡夫。要注意!小乘教超过一切宗教、一切外道,但是它不是大乘,执着有心法、境法,就是法执不空。

  「二、始教,转小成大」,前面转凡成圣,我执空了,法执没有空,再说大乘始教,转小乘教成大乘教。从始教起,始、终、顿、圆四个教都是大乘教,对小叫大。「大乘之初门也。」为什么叫始教?始者初也。小乘教等于六年小学,始教等于初中,比小学高,但只是大乘的初门,始教又分为二种:

  (一)、唯识宗(相宗),又叫法相宗,简单说叫相宗。「说明万法皆是『唯识』变现」,大乘唯识宗要破外面的境界,说明万法都是唯识变现出来的,唯识无境,唯者独也,独独有一个心识,没有外面的境界。外面的境界都是虚幻不实,是我们自己唯识变现的。拿作梦为比喻,作梦不是什么境界都有,一切万法都有吗?作梦的那些境界,一切万法从哪儿来的呢?完全由梦心变现出来的。「然虽空境而执心」,唯识宗把外面的境界空掉,却执着唯识的心,就是境界的法执破了,心法还是没有破。

  (二)、般若宗(空宗),也叫空宗。「广破诸相」,外面境界相破了,里面心的相也破。「说明心境俱空」,说明外面的境界空,里面的心也是空的,所以叫做空宗。「然尚执空」,然而尚且执着心空、境空那个俱空是有的。把空法当成最高的法,起了一种法执,叫空执。我执破了,法执破了,空执没有破。

  「三、终教,转权成实」,注意!每一个教有个转,始教是转小成大。始教就是大乘,终教也是大乘,跟始教的不同,始教是权教大乘,终教是实教大乘。始教的二个宗∣∣唯识宗、般若宗,绝对不承认这样的判教。学唯识的人,认为唯识教是三时教,是最高的教。学般若的人,认为般若智慧是最高的智慧,不承认四教家、五教家的判教。这是五教家判的,始教的般若宗没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成佛。唯识宗讲得更死板,把一切众生分为五大分,一分半能成佛,三分半不能成佛,那不是权教是什么?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成佛,大乘终极之理也。」这才是大乘真实之教。怎么叫终教?大乘终极之理,说到究竟处了。「说明有非实有,空非断空,以破空有二执」,学大乘始教,不是执有就是执空,你要晓得,有,不是实有,你不应该执着有;空,不是断灭空,你不应该执着空,破空有二种执。「而入中道真实之理也」,怎么叫大乘实教呢?先悟后证,要众生悟入证入中道真实之理。有,不是实有,是妙有;空,不是断灭空,是真空,即有即空。先是非有非空,再即有即空,再会归中道,中道叫第一义谛,这才是大乘实教。

  「四、顿教」,比终教道理还高的,叫顿教。「转渐成顿」,始教大乘、终教大乘,都属于渐教。「渐」者渐次,一步一步来,等于上楼,一层一层爬上去。但是顿教,一超直入,转渐次的大乘教成顿超的大乘教。「一念不生,即是如来。」渐教,断烦恼,一步一步断;证法身,一步一步证。顿教,怎么顿超呢?「有念是众生,无念即如来。」你为什么是众生?为什么是凡夫?因为你有妄念,你一念不生,就是如来。「即禅宗不依文字」,天台宗分成四教:藏、通、别、圆,到了贤首宗加了顿教,分成五教。不是天台智者大师的智慧不够,因为智者大师是南北朝陈朝的人,圆寂在隋朝,而禅宗大兴于唐朝,达摩初祖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来到中国,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,后来传了二祖、三祖、四祖、五祖,顿教禅没有传开。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师,他是广东韶关人,他在五祖弘忍那儿接了法,到曹溪大弘顿教。五祖大师门下有一位神秀禅师,到北方弘扬禅宗,那是渐次的禅。等到南方顿教禅宗大兴起来,把北方神秀禅师的渐教禅宗消灭,徧天下都是顿教禅宗。贤首国师判五教的时候,顿教禅宗徧于中国,什么寺院都取名禅寺,只有一、二间,保守老祖门庭还叫寺,比如天台宗的国清寺,不叫禅寺,保持天台的道场。实际禅宗徧天下,也就是禅宗统一了佛教,可是它不依文字。判教得依文字,依着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的道理,得有经作根据。小乘教,依《四阿含经》作根据;大乘始教,依唯识宗的经典作根据;空宗,依般若经典作根据。顿教禅宗不依文字,怎么叫众生成佛?「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也。」认为人的心就是佛的心。「直指」,没有转弯的地方,你认识人的心,就见了佛性,就成了佛。直截了当,一超直入。「破空执、有执,及空有俱存之执。」顿教禅宗,执着空,执着有,给你破;执着空有俱存,给你破;执着空有俱空,也给你破,没有什么法不给你破掉。因为你有一法存在,你念头不会不生,你存了有,有一个有的念;你存了空,有一个空的念;你存了空有俱存,又存了空有俱存的念。有念就有执,所以告诉你:「一念不生,即是如来。」什么执都给你破竟。

  「五、圆教,转偏成圆」,始教、终教、顿教,是大乘之教都有偏,都不圆融、不圆满。「说明一法即一切法」,圆教的道理,你只要说一个法,就具足一切法,这叫「随拈一法,无非法界。」你随便拈起一个法,整个法界都在里面。比如黄金造出来各式各样的庄严器具,但是金戒子、金项链是人工造的假相,黄金的本体只有一个,你只要认识了黄金,金戒子、金项链的黄金就都认识了,所以一法具足一切法,随拈一法,无非法界。金戒子虽然很小,一切庄严器具的黄金,都包括在金戒子里面,没有两样。

  「圆融无碍,圆满无缺」,因为这两个道理,故取名圆教。它圆融无碍,一法即一切法,有法即空法,空法即有法,不相妨碍。不仅始教、终教、顿教,到了圆教都成了圆法,连小教人天乘的法到圆教里来,都是圆融无碍,叫「圆人学法,无法不圆。」你是圆教的根机,是个圆人,你去学什么法都是圆教的法。反过来说,你是个外道,则《法华经》是圆教,《华严经》是圆教,被你讲成全是外道的道理,外道学佛法,佛法变外道。还有一个道理,「圆满无缺」,圆教的道理再没有缺欠,没有缺少,一切法都圆满了。「故谓之圆教也」,以是之故,圆融无碍之故,圆满无缺之故,叫做圆教。

  以上把五教简单说明了,再简单说明《大乘起信论》在五教中属于哪一教?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大乘起信论判教

  此论说明众生心即如来藏心,既有此心,皆当成佛,故判此论,属于终教也。亦兼圆顿二教﹕初以一心为本源,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,即属圆教。心真如门,不生不灭,即属顿教也。

  「此论说明众生心即如来藏心,既有此心,皆当成佛」,真如在缠,名字叫如来藏。就是真如心在众生心中,缠就是烦恼,在烦恼之中,取个名字叫如来藏心。只要有如来藏心,那就是真如,那就是佛性。「故判此论,属于终教也。」以是之故,分判这部《大乘起信论》属于终教。前面讲过,终教的道理,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皆当成佛,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,所以把《大乘起信论》判为终教。「亦兼圆顿二教」,不是全部的圆、全部的顿,兼带有圆教、顿教的道理。「初以一心为本源,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,即属圆教。」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序文,先说一心,即是一切法的本源,也就是真如门、生灭门的本源,它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。世间法||生灭法,出世间法||真如法,统统在一心本源里面,这是圆教的道理。但是它只有一部分的圆,不是全部的圆。「心真如门」,由一心开二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