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门,第一心真如门,第二心生灭门。「不生不灭,即属顿教也。」心真如门不生不灭那一部分,属于顿教,不是全部论文都属于顿教,就是说全部论文属于终教,兼带有圆教、顿教的道理。
大乘起信论
现在开始讲《大乘起信论》的题目,先讲「大乘」,再讲「起信」,再讲「论」字。讲大乘,先讲「大」,再讲「乘」。
《会阅笔记》
大乘起信论
「大」者当体为名,包含为义。「乘」者就喻为称,运载为功。法喻合举,故名大乘也。「大乘」乃所信之境,「起信」乃能信之心。心境合目,故云大乘起信也。
「『大』者当体为名,包含为义。」「当体」,当心法之体,就是一心法的心体,「为名」,取名叫大。「包含为义」,有名就有义,为什么心法之体取名为大?它包含一切法。记住这解释,不是对小称大,对小称大,就是大法外面有个小法,这样的大是比较的大,不是绝对的大,因为大法以外还容许一个小法在。这个大法包含小法,什么法都包含在心体之内,所以才是绝对的大。「乘」,指能乘、所乘,能乘的是人,所乘的是车。「『乘』者就喻为称」,就这个譬喻给它称个名字叫乘。「运载为功」,法就是法,为什么说个比喻呢?因为它有运载的功能,运载众生出生死到涅槃,由生死道中,一直走到涅槃大道,运载到如来的宝所。你得依着大法才能成佛,大法就是一部大车,能运载众生,由凡夫成为圣人、成为佛。
再把「大乘」合起来解释,「法喻合举,故名大乘也。」「大」,是心法之体,是「法」。「乘」,是个比喻,比喻一部大车,把大的法,和乘的喻,合起来举出来,所以名字叫大乘。
「『大乘』乃所信之境,『起信』乃能信之心。」有了「大乘」,何必还要「起信」呢?大乘是法喻合举,不说喻只说法,是心外的境界。大乘是你所信的境界,你心内没有能信之心,那大乘法与你不相干,所以你先要起能信之心。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一定要把信仰大乘的心生起来。「起信」两个字,「起」是启发、生起,你启发、生起能信之心,就是把大乘的心启发出来。「心境合目」,能信的心,所信的大乘法的境,合起来成一个题目。「故云大乘起信也。」所以称为大乘起信。再推广来讲大的意思:
《会阅笔记》
又依《杂集论》:由与七种大性相应,故名大乘。
一、境大性:以菩萨道,缘于百千等无量诸经,广大教法,为境界故。
二、行大性: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。
三、智大性:了知广大人法无我故。
四、精进大性:于三大阿僧祇劫,方便勤修,无量难行行故。
五、方便善巧大性:不住生死及涅槃故。
六、证得大性:得如来法身,无所畏,不共法等,无量无数大功德故。
七、果大性:穷生死际,示现一切成菩提等,建立广大诸佛事故。
「论」者议论也。谓假立宾主,往复问答,议论正理也。
「又依《杂集论》:由与七种大性相应,故名大乘。」这个法怎么叫大乘法呢?大乘法与七种大性相合。
「一、境大性:以菩萨道,缘于百千等无量诸经,广大教法,为境界故。」
大乘法境界大,什么是大乘法的境界?大乘法以一切大乘经为所缘的境界。菩萨发了心要学菩萨道,不是以一、二部大乘经为对象,「缘于百千等无量诸经」,一切大乘经他统统要去学,因为境界大,叫大乘。就是学菩萨道,要学一切大乘经。
「二、行大性: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。」
你要修菩萨行,行是大行,「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」,行菩萨道,是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的行门。行菩萨道的人要自利、利他,自利要修广大行门,利他也要修广大行门。因为与行大性相应,所以叫大乘。
「三、智大性:了知广大人法无我故。」
「人法无我」:人无我、法无我,学大乘法,不但要了达人无我,还要了达法无我,这些都是广大无边的道理。有大的智慧,才能了解人法无我,广大无边之理,与智大性相应,所以叫大乘。
「四、精进大性:于三大阿僧祇劫,方便勤修,无量难行行故。」
「阿僧祇」,翻成中国话叫无央数,「三大阿僧祇劫」,是三大无央数劫。「方便勤修,无量难行行故。」菩萨要行精进大,不怕时间长,要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他不怕,长时间勤修行,行难行行门,叫精进大。
「五、方便善巧大性:不住生死及涅槃故。」
凡夫住于生死,二乘住于涅槃,住是执着,凡夫执着生死法,二乘执着涅槃法,都不了解方便善巧。大乘菩萨了脱生死与二乘一样,但是他不执着涅槃,超出二乘,所以叫大乘。他为什么不住呢?他要度众生,要是住于涅槃,他不度众生,所以了生死他不住涅槃,这样他才能来来往往在苦海度众生,这是他的方便善巧大。
「六、证得大性:得如来法身,无所畏,不共法等,无量无数大功德故。」
他证得的功德大,「得如来法身」,证得法身功德大,有五分法身: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法身具足这五种功德。「无所畏」,查《佛学大辞典》,有菩萨的四种无所畏、佛的四种无所畏,这是指佛证得的四种无所畏。「不共法」,就是佛的十八种不共法,不共凡夫、不共二乘、不共三乘,只有佛有这十八种不共法,都是佛的功德。「无量无数大功德故」,无量数的大功德,他都证得,所以叫大乘。
「七、果大性:穷生死际,示现一切成菩提等,建立广大诸佛事故。」
他成的佛果可不是成二乘果,二乘果住于涅槃,和众生发生不了关系,众生沾不到他的光,得不到他的利益。菩萨不住于生死,超出生死,证得涅槃不住涅槃,他要来来往往度众生。「穷生死际」,凡是众生,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,三乘圣人有变易生死,九法界生死边际他都能了达,了达到究竟处。「示现一切成菩提等」,对于凡夫示现成菩提,对于三乘圣人示现成菩提。「建立广大诸佛事故」,对于凡夫、二乘,甚至三乘都要建立佛事。
我们懂得七种大性,我们学大乘法,要发大乘心,求大乘智慧,证大乘功德。证得大乘的大果,就处处示现菩提,处处示现佛事。古人有两句话:「广建水月道场,大做梦中佛事。」你处处建立道场,道场不是真实的,像水中的月亮,我要度众生,不得不建水月道场。我要做佛事,我也空,法也空,有什么佛事好做?等于大做梦中佛事,因为要唤醒梦中的众生,众生的梦没有醒,我不在梦中做佛事,到哪里去做呢?所以你要发大心,要成就大果,处处建立道场,处处大做佛事,不要听到一切法如幻如化,有如水中月,有如作梦,一切皆空,你就不要做了。你执着空,偏到空那一边,怎么能成佛呢?
「大乘起信」四字讲完,再用《杂集论》的七种大性相应相合,与七种大性相应才叫大乘。下面讲「论」字。
「『论』者议论也。谓假立宾主,往复问答,议论正理也。」论文的题材,是问答题的文章,问答由谁问呢?没有人问。「谓假立宾主」,假立一个宾、一个主。宾就是客,假若来了一位客人,问我道理,我是主人就答复他。「往复问答」,宾主之间,问一层道理,再问一层道理,一问为往问,一答为复答,往复问答作什么呢?「议论正理也」,「正理」就是大乘之理,不邪不偏谓正,不是外道的邪理,不是二乘的偏理。不议论,不往复问答,不能明了。
《会阅笔记》:
马鸣菩萨造
「马鸣」有三释:
一、以此菩萨初生之时,感动诸马悲鸣不息,故立此名。
二、此菩萨善能抚琴,以宣法音,诸马闻已,咸悉悲鸣,故立此名。
三、此菩萨善能说法,能令诸马悲鸣,垂泪不食,因此为名也。
「菩萨」亦有三释:
一、若具言之,应云菩提萨埵,菩提,此云大觉,即所求也。萨埵,此云有情,即所度也,从境为名耳。若从心说,即唯悲与智也。
二、菩提是所求法,萨埵是能求人,心境合明,人法双称,故云菩提萨埵也。
三、菩提名大觉,萨埵名勇猛,谓有志有能,于大菩提,勇猛求故,立此名也。
「造」者制作也。
这位菩萨为什么取名为「马鸣」呢?我们尊敬这位菩萨不敢起分别心,如果起分别心,马鸣菩萨这个名字实在不太文雅,马鸣就是马叫,这个名字太粗气了。然而,这正是表现菩萨的功德,他不但能感动人,还能感动马。「马鸣」有三种解释:
「一、以此菩萨初生之时,感动诸马悲鸣不息,故立此名。」
马鸣菩萨出生时,感动诸马不停地悲伤鸣叫,所以取名为马鸣。印度菩萨、比丘的名字都是他的母亲取的,不是另外取名。
「二、此菩萨善能抚琴,以宣法音,诸马闻已,咸悉悲鸣,故立此名。」
马鸣菩萨不但能讲经说法,还善于音乐,他会弹琴,用乐器宣扬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佛法之理,诸马听到他弹琴的音声,都悲鸣不已,所以叫马鸣。
「三、此菩萨善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