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門,第一心真如門,第二心生滅門。「不生不滅,即屬頓教也。」心真如門不生不滅那一部分,屬于頓教,不是全部論文都屬于頓教,就是說全部論文屬于終教,兼帶有圓教、頓教的道理。
大乘起信論
現在開始講《大乘起信論》的題目,先講「大乘」,再講「起信」,再講「論」字。講大乘,先講「大」,再講「乘」。
《會閱筆記》
大乘起信論
「大」者當體爲名,包含爲義。「乘」者就喻爲稱,運載爲功。法喻合舉,故名大乘也。「大乘」乃所信之境,「起信」乃能信之心。心境合目,故雲大乘起信也。
「『大』者當體爲名,包含爲義。」「當體」,當心法之體,就是一心法的心體,「爲名」,取名叫大。「包含爲義」,有名就有義,爲什麼心法之體取名爲大?它包含一切法。記住這解釋,不是對小稱大,對小稱大,就是大法外面有個小法,這樣的大是比較的大,不是絕對的大,因爲大法以外還容許一個小法在。這個大法包含小法,什麼法都包含在心體之內,所以才是絕對的大。「乘」,指能乘、所乘,能乘的是人,所乘的是車。「『乘』者就喻爲稱」,就這個譬喻給它稱個名字叫乘。「運載爲功」,法就是法,爲什麼說個比喻呢?因爲它有運載的功能,運載衆生出生死到涅槃,由生死道中,一直走到涅槃大道,運載到如來的寶所。你得依著大法才能成佛,大法就是一部大車,能運載衆生,由凡夫成爲聖人、成爲佛。
再把「大乘」合起來解釋,「法喻合舉,故名大乘也。」「大」,是心法之體,是「法」。「乘」,是個比喻,比喻一部大車,把大的法,和乘的喻,合起來舉出來,所以名字叫大乘。
「『大乘』乃所信之境,『起信』乃能信之心。」有了「大乘」,何必還要「起信」呢?大乘是法喻合舉,不說喻只說法,是心外的境界。大乘是你所信的境界,你心內沒有能信之心,那大乘法與你不相幹,所以你先要起能信之心。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一定要把信仰大乘的心生起來。「起信」兩個字,「起」是啓發、生起,你啓發、生起能信之心,就是把大乘的心啓發出來。「心境合目」,能信的心,所信的大乘法的境,合起來成一個題目。「故雲大乘起信也。」所以稱爲大乘起信。再推廣來講大的意思:
《會閱筆記》
又依《雜集論》:由與七種大性相應,故名大乘。
一、境大性:以菩薩道,緣于百千等無量諸經,廣大教法,爲境界故。
二、行大性: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。
叁、智大性:了知廣大人法無我故。
四、精進大性:于叁大阿僧祇劫,方便勤修,無量難行行故。
五、方便善巧大性:不住生死及涅槃故。
六、證得大性:得如來法身,無所畏,不共法等,無量無數大功德故。
七、果大性:窮生死際,示現一切成菩提等,建立廣大諸佛事故。
「論」者議論也。謂假立賓主,往複問答,議論正理也。
「又依《雜集論》:由與七種大性相應,故名大乘。」這個法怎麼叫大乘法呢?大乘法與七種大性相合。
「一、境大性:以菩薩道,緣于百千等無量諸經,廣大教法,爲境界故。」
大乘法境界大,什麼是大乘法的境界?大乘法以一切大乘經爲所緣的境界。菩薩發了心要學菩薩道,不是以一、二部大乘經爲對象,「緣于百千等無量諸經」,一切大乘經他統統要去學,因爲境界大,叫大乘。就是學菩薩道,要學一切大乘經。
「二、行大性: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。」
你要修菩薩行,行是大行,「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」,行菩薩道,是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的行門。行菩薩道的人要自利、利他,自利要修廣大行門,利他也要修廣大行門。因爲與行大性相應,所以叫大乘。
「叁、智大性:了知廣大人法無我故。」
「人法無我」:人無我、法無我,學大乘法,不但要了達人無我,還要了達法無我,這些都是廣大無邊的道理。有大的智慧,才能了解人法無我,廣大無邊之理,與智大性相應,所以叫大乘。
「四、精進大性:于叁大阿僧祇劫,方便勤修,無量難行行故。」
「阿僧祇」,翻成中國話叫無央數,「叁大阿僧祇劫」,是叁大無央數劫。「方便勤修,無量難行行故。」菩薩要行精進大,不怕時間長,要叁大阿僧祗劫才成佛他不怕,長時間勤修行,行難行行門,叫精進大。
「五、方便善巧大性:不住生死及涅槃故。」
凡夫住于生死,二乘住于涅槃,住是執著,凡夫執著生死法,二乘執著涅槃法,都不了解方便善巧。大乘菩薩了脫生死與二乘一樣,但是他不執著涅槃,超出二乘,所以叫大乘。他爲什麼不住呢?他要度衆生,要是住于涅槃,他不度衆生,所以了生死他不住涅槃,這樣他才能來來往往在苦海度衆生,這是他的方便善巧大。
「六、證得大性:得如來法身,無所畏,不共法等,無量無數大功德故。」
他證得的功德大,「得如來法身」,證得法身功德大,有五分法身: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法身具足這五種功德。「無所畏」,查《佛學大辭典》,有菩薩的四種無所畏、佛的四種無所畏,這是指佛證得的四種無所畏。「不共法」,就是佛的十八種不共法,不共凡夫、不共二乘、不共叁乘,只有佛有這十八種不共法,都是佛的功德。「無量無數大功德故」,無量數的大功德,他都證得,所以叫大乘。
「七、果大性:窮生死際,示現一切成菩提等,建立廣大諸佛事故。」
他成的佛果可不是成二乘果,二乘果住于涅槃,和衆生發生不了關系,衆生沾不到他的光,得不到他的利益。菩薩不住于生死,超出生死,證得涅槃不住涅槃,他要來來往往度衆生。「窮生死際」,凡是衆生,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,叁乘聖人有變易生死,九法界生死邊際他都能了達,了達到究竟處。「示現一切成菩提等」,對于凡夫示現成菩提,對于叁乘聖人示現成菩提。「建立廣大諸佛事故」,對于凡夫、二乘,甚至叁乘都要建立佛事。
我們懂得七種大性,我們學大乘法,要發大乘心,求大乘智慧,證大乘功德。證得大乘的大果,就處處示現菩提,處處示現佛事。古人有兩句話:「廣建水月道場,大做夢中佛事。」你處處建立道場,道場不是真實的,像水中的月亮,我要度衆生,不得不建水月道場。我要做佛事,我也空,法也空,有什麼佛事好做?等于大做夢中佛事,因爲要喚醒夢中的衆生,衆生的夢沒有醒,我不在夢中做佛事,到哪裏去做呢?所以你要發大心,要成就大果,處處建立道場,處處大做佛事,不要聽到一切法如幻如化,有如水中月,有如作夢,一切皆空,你就不要做了。你執著空,偏到空那一邊,怎麼能成佛呢?
「大乘起信」四字講完,再用《雜集論》的七種大性相應相合,與七種大性相應才叫大乘。下面講「論」字。
「『論』者議論也。謂假立賓主,往複問答,議論正理也。」論文的題材,是問答題的文章,問答由誰問呢?沒有人問。「謂假立賓主」,假立一個賓、一個主。賓就是客,假若來了一位客人,問我道理,我是主人就答複他。「往複問答」,賓主之間,問一層道理,再問一層道理,一問爲往問,一答爲複答,往複問答作什麼呢?「議論正理也」,「正理」就是大乘之理,不邪不偏謂正,不是外道的邪理,不是二乘的偏理。不議論,不往複問答,不能明了。
《會閱筆記》:
馬鳴菩薩造
「馬鳴」有叁釋:
一、以此菩薩初生之時,感動諸馬悲鳴不息,故立此名。
二、此菩薩善能撫琴,以宣法音,諸馬聞已,鹹悉悲鳴,故立此名。
叁、此菩薩善能說法,能令諸馬悲鳴,垂淚不食,因此爲名也。
「菩薩」亦有叁釋:
一、若具言之,應雲菩提薩埵,菩提,此雲大覺,即所求也。薩埵,此雲有情,即所度也,從境爲名耳。若從心說,即唯悲與智也。
二、菩提是所求法,薩埵是能求人,心境合明,人法雙稱,故雲菩提薩埵也。
叁、菩提名大覺,薩埵名勇猛,謂有志有能,于大菩提,勇猛求故,立此名也。
「造」者製作也。
這位菩薩爲什麼取名爲「馬鳴」呢?我們尊敬這位菩薩不敢起分別心,如果起分別心,馬鳴菩薩這個名字實在不太文雅,馬鳴就是馬叫,這個名字太粗氣了。然而,這正是表現菩薩的功德,他不但能感動人,還能感動馬。「馬鳴」有叁種解釋:
「一、以此菩薩初生之時,感動諸馬悲鳴不息,故立此名。」
馬鳴菩薩出生時,感動諸馬不停地悲傷鳴叫,所以取名爲馬鳴。印度菩薩、比丘的名字都是他的母親取的,不是另外取名。
「二、此菩薩善能撫琴,以宣法音,諸馬聞已,鹹悉悲鳴,故立此名。」
馬鳴菩薩不但能講經說法,還善于音樂,他會彈琴,用樂器宣揚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佛法之理,諸馬聽到他彈琴的音聲,都悲鳴不已,所以叫馬鳴。
「叁、此菩薩善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