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說法,能令諸馬悲鳴,垂淚不食,因此爲名也。」

  諸馬聽到他說法,不但悲鳴,還流眼淚,不吃食物,所以叫馬鳴。《馬鳴菩薩傳》裏記載,國王聽了不相信,把宮殿裏養的馬餓了幾天,來試驗馬鳴菩薩的功德。國王請馬鳴菩薩來說法,把餓的馬牽出來,用好吃的東西喂馬,馬一聽到馬鳴菩薩說法,悲鳴不已,垂淚不食。

  「馬鳴」有上面叁種解釋,就是他的功德,不但能度人,而且能度馬。

  「菩薩」兩字也有叁種解釋,這叁種解釋是根據《會閱》摘錄的,和一般的解釋有點不同:

  「一、若具言之,應雲菩提薩埵。菩提,此雲大覺,即所求也。薩埵,此雲有情,即所度也,從境爲名耳。若從心說,即唯悲與智也。」

  「若具言之」,把菩薩具足的說。「應雲菩提薩埵」,菩薩是中國簡略的翻譯,按梵音應稱「菩提薩埵」。「菩提,此雲大覺,即所求也。」菩薩上求覺道,就是大覺。「薩埵,此雲有情,即所度也,從境爲名耳。」能求的是菩薩的心,所求的大覺是境。能度的是菩薩的心,所度的有情是境,都是心外之境。「若從心說」,前面是從境解釋,若是從心解釋,「即唯悲與智也。」只有悲與智兩個心,所度的衆生,因爲你心內有悲心;所求的大覺,因爲你心內有智慧心,就是悲心與智心,悲智雙運。

  「二、菩提是所求法,薩埵是能求人,心境合明,人法雙稱,故雲菩提薩埵也。」

  「菩提是所求法,薩埵是能求人」,第一種解釋,講薩埵是有情,有情是所度的。這裏不講所度的衆生,講能求的菩薩。菩提是所求的法,能求菩提法的人叫薩埵。「心境合明」,能求的人是你有能求的心,所求的法是個境。「人法雙稱,故雲菩提薩埵也。」能求的人,所求的法雙稱,所以叫菩提薩埵。

  「叁、菩提名大覺,薩埵名勇猛,謂有志有能,于大菩提,勇猛求故,立此名也。」

  「薩埵名勇猛」,薩埵前面翻有情,也翻勇猛。「謂有志有能,于大菩提,勇猛求故,立此名也。」菩薩發心,他有大的志願,而且有能力,于大菩提法,有勇猛心去求,才能精進。沒有勇猛心,說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,他就退了心。

  「『造』者製作也。」這部論是馬鳴菩薩造的,也就是馬鳴菩薩製作的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造論時節

  依《摩耶經》雲:「如來滅後,六百歲已,九十六種諸外道等,邪見競興,毀滅佛法。有一比丘,名曰馬鳴,善說法要,降伏一切諸外道輩。七百歲已,有一比丘,名曰龍樹,善說法要,滅邪見幢,燃正法炬。」以此經文爲定說,當知馬鳴菩薩造論時節,即在佛滅後,六百余年間也。

  再講「造論時節」,在什麼時候造的論?依《摩耶經》說:如來滅度後,過了六百歲,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,都是心外求道,統統是邪見。「邪見競興」,一個外道比一個外道的邪見厲害。「毀滅佛法」,九十六種外道有一個總原則,都是起了邪見,總目的是要毀滅佛法。「有一比丘,名曰馬鳴,善說法要」,有一位比丘,名叫馬鳴,善說一切法的要義。「降伏一切諸外道輩」,把九十六種外道都降伏了。「七百歲已」,釋迦世尊涅槃七百歲後。「有一比丘,名曰龍樹,善說法要,滅邪見幢」,把外道最高的邪見滅掉。「燃正法炬」,把正法的火炬點燃起來。「以此經文爲定說,當知馬鳴菩薩造論時節,即在佛滅後,六百余年間也。」由此經證明,馬鳴菩薩弘法、造論的時間,是在如來滅度後六百余年。

  再講翻譯的年代,馬鳴菩薩造的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印度的梵文,什麼時候翻成中文呢?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翻譯年代

  梵語波羅末陀,此雲真谛,西印度優禅尼國人。于梁元帝承聖叁年九月十日,在衡州建興寺所譯。

  「梵語波羅末陀,此雲真谛」,是真谛叁藏法師翻譯的,「西印度優禅尼國人」,印度分成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,五個印度,西印度的國家很多,他是優禅尼國的人。「于梁元帝承聖叁年九月十日,在衡州建興寺所譯。」梁,是南北朝的梁朝,這時候中國天下大亂,常被兵亂所苦,真谛叁藏法師,心想與此土無緣,欲回印度,因爲坐海船風不順,又被吹回來,于是留在中國譯經,就在現在湖南省建興寺翻譯。真谛叁藏法師譯的《大乘起信論》叫梁譯,我們講的經本,和《會閱》注解的都是梁譯。另有一種翻譯叫唐譯,其注解有蕅益大師的《大乘起信論裂網疏》。

   唐朝翻譯《大乘起信論》時,賢首國師參加譯場,後人認爲他既然參與唐譯,應該注解唐譯,怎麼注解梁譯呢?有人說賢首國師沒有我執,所以不注解唐譯。我覺得這個道理不太究竟,因爲參加譯場的職務很多,一、度語,先把印度話翻成中國話。二、筆受,用筆受寫到紙上。叁、證義,查證筆受後的文義和梵文的義理是否一樣。四、潤文,用中國文法潤飾通順。上述翻譯過程各項職務不只一人負責,可能賢首國師不能完全作主。而唐朝的譯本,不見得比梁譯本高明,所以他才注解梁譯,這是我的見解,也不敢說對。

  唐賢首國師義記科判

  此論叁分 甲初、序分 甲二、正宗分 甲叁、流通分

  甲初、序分(分二) 乙初、明歸敬叁寶(分二)

  「科判」是一部經的綱要,一定要把科分清楚,科分不清楚,綱要抓不住。《大乘起信論義記》的科,分得很細,有的兩個字就分一科,有的一句話分一科,「科」是簡明的注解,「判」是分開,一科一科把它分判開。依唐朝賢首國師《大乘起信論義記》的科判,分叁大科,甲初、序分, 甲二、正宗分, 甲叁、流通分。甲初、序分,分二科,乙初、明歸敬叁寶,分二科,要造論文,先要歸敬叁寶。

  丙初、顯能歸誠至歸命丙二、明所敬深廣(分二)丁初、明所敬分齊十方,丁二、辨所敬叁寶(分叁)戊初、明佛寶最勝業徧知,色無礙自在,救世大悲者。戊二、名法寶(分二) 己初、標彼身體相,己二、釋(分二)庚初、釋體大法性真如海,庚二、釋相大無量功德藏,戊叁、明僧寶如實修行等。歸敬叁寶竟

  丙初、顯能歸誠至

  歸命

  「丙初、顯能歸誠至」,「誠至」,就是誠懇到了至極,把這二字反過來,就是至誠。能歸的心,是至誠的心,就是歸命這兩個字。爲什麼要歸命呢?能歸的心,誠摯到了極點,所以才要歸命。每逢要作一篇論文,都要先歸依叁寶,因爲我們是叁寶弟子,要表示恭敬,有一分恭敬,就有一分至誠。至誠之心是最妙求法的心,菩薩給我們留榜樣,馬鳴菩薩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是依著一百部大乘經造的,一切叁藏他都貫通了,他造論,還要歸敬叁寶,因爲叁寶是我們的師父。

  歸命是梵語「南無」的翻譯,「南無」一般都翻譯爲歸依,此處翻爲歸命,爲什麼不翻爲歸依?因爲它不只是歸依的意思,還含有「能歸誠至」,就是誠懇至極的意思。誠懇至極到用自己的生命來歸依,有歸命的意思。所以「南無」不能翻爲中文,念南無阿彌陀佛,有歸依、歸命的意思。這裏就是把誠懇到了極點,翻成歸命。爲什麼歸命叫誠至,誠懇至極呢?因爲人最寶貴的莫過于生命,世間的功名財富失去了,還可以得回來,譬如做官失去了職位,還有機會再次當官;錢財失去了,還有機會賺回來。而生命是唯一無二的,人身一失,沒有機會再回來,所以世間上最尊貴的莫過于生命。用自己最尊貴的生命來歸依叁寶,就是不顧生命的來歸依,表示能歸的心,誠摯至極!

  丙二、明所敬深廣(分二)

  丁初、明所敬分齊

  盡十方,

  「丙二、明所敬深廣」,所歸敬的叁寶,是甚深的叁寶,是廣大的叁寶,分二科。「丁初、明所敬分齊」,「齊」念「ㄐㄧˋ」,同「際」字,就是界限的意思。你所歸敬的叁寶界限在什麼地方呢?「盡十方」,就是甚深甚廣,東南西北四維上下,十方都有叁寶,盡十方的叁寶我都歸依。講是有分際,實際盡十方,沒有分際,就是盡虛空徧法界,所有的叁寶我統統要歸依。

  丁二、辨所敬叁寶(分叁)

  戊初、明佛寶

  最勝業徧知,色無礙自在,救世大悲者。

  「丁二、辨所敬叁寶」,辨明所敬的叁寶,分叁科。「戊初、明佛寶」,明歸敬佛寶。歸敬佛寶,就是歸敬佛的身口意叁業。「最勝業」,是總說佛的身口意叁業最勝。「徧知」,佛的意業,徧知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無所不知,所以佛的意業最勝。「色無礙自在」,佛的色身是無礙的,因爲無礙才得到自在,所以佛的身業最勝。「救世大悲者」,這是佛的口業最勝。「救世」,佛要救度世間的衆生,他要講經說法,是依著他的大悲心講的。「者」是指人之詞,就是指佛。「救世大悲者」,就是救世大悲的佛,這樣就把文消通了。

  接著講《會閱筆記》,前面已經把文消通了,爲什麼還要講《會閱筆記》呢?你們是來求學的,多了解一點道理,不是很好嗎?你們看古人注解是怎麼注的?消文是怎麼消的?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佛寶

  「最勝」者,標佛位也。過小曰「勝」,超因曰「最」,以障盡德圓,果成極位,故雲「最勝」也。「業」者佛之叁業也。「徧知」者意業也。「色無礙自在」者身業也。「救世大悲」者口業也。

  講佛寶,先解釋「最勝」二字。「『最勝』者,標佛位也。」「最勝」二字,是標示佛的地位最勝。他超九界以獨尊,沒有哪一個衆生超過佛的地位。等覺菩薩上面是佛,佛的上面再沒有位了,佛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