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叫無上,所以標示佛位最勝。

  再消「最勝」二字,「過小曰『勝』」,超過小乘人,所以佛位叫勝。「超因曰『最』」,「因」是佛的因位,就是菩薩位。小乘位不是佛的因位,因爲小乘人只能成阿羅漢、辟支佛,不能成佛果。跟佛果相對的因位,就是菩薩位。「超」和過小的「過」一樣,超過了小乘位,所以叫「勝」;超過了菩薩位,所以叫「最」。接著再釋義,佛的位爲什麼超過小乘、菩薩呢?「以障盡德圓」,就是障無不盡,德無不圓。小乘只斷煩惱障,沒有斷所知障,他的障不盡,功德更不圓。菩薩,到等覺位,還有一分生相無明在,他的障沒有盡,德沒有圓。一直到成佛,煩惱障、所知障,統統斷盡,一切功德,無不圓滿。「果成極位」,他證得的果是佛果,成就最極的果位。「故雲『最勝』也。」所以只有佛才能稱「最勝」。

  再講「業」字,「『業』者佛之叁業也。」論文上「最勝業」,「業」是什麼呢?業有善業、惡業、不動業,這叁種都是凡夫的業。叁惡道的凡夫之業,叫惡業;叁善道的凡夫之業,叫善業。上二界有色界、無色界,這上二界的天界衆生修四禅八定,「定」者,不動之義,叫不動業。這些都沒有出叁界,統統是凡夫的業,連勝業也談不上。超出叁界,叫無漏業,分大乘、小乘,小乘無漏業,只證得偏空無漏業,障不盡,德不圓,不能叫勝。菩薩的無漏業,他要斷障,是煩惱障、所知障一起斷。一切的功德,自利、利他的功德一起修。他修的無漏業可以稱「勝業」,但不能稱「最勝業」。最勝業是指佛的叁業,超過小乘,超過因位菩薩。

  再分開來講,佛的叁業,怎麼是「最勝」呢?《大乘起信論》上歸敬叁寶的偈頌,都是至誠懇切作出來的,一個字都不馬虎,《會閱》上的注解也是一樣。「最勝業」,是總說佛的叁業。「『徧知』者意業也。」佛的意業徧知。「『色無礙自在』者身業也。」「色」指佛的色身,佛的色身自在無礙。「『救世大悲』者口業也。」救世大悲這個人就是佛,是指佛的口業。

  「最勝業徧知」,佛的意業能徧知一切法,才叫最勝。「色無礙自在」,佛的色身無礙自在,能神通變化,超過二乘人、菩薩。二乘人、菩薩都能神通變化,但是沒有佛的無礙自在,所以佛的身業最勝。「救世大悲者」,是佛的口業最勝。

  我們學佛法先要啓發智慧,把智慧啓發到究竟圓滿之處,就是意業徧知。「徧知」就是智慧的功能,有了智慧,智慧到了波羅蜜,到了圓滿的時候,神通變化自然來。色身無礙自在,自然起妙用。學佛法先求智慧,不先求神通,神通是智慧的妙用。這是勸導諸位:學佛法有方法、次第,不要好奇好怪去求神通。

  「色無礙自在」,佛的身業神通變化無礙自在,是由徧知的意業顯出來的妙用。「救世大悲者」,這是佛的口業。佛用什麼本事救度衆生?用他的意業,那是根本,但是意業無形無相,表示不出來。用他的身業神通變化,有的衆生非顯神通不能得度,佛才顯神通。非顯神通不能得度的衆生很少,所以佛不常顯神通。佛要降伏外道才顯神通,因爲外道是著相的,非顯神通外道不歸依叁寶。現在有神通的外道很少,用不著顯神通去度外道,所以佛度衆生用口業。釋迦牟尼佛成佛就說法,一直說了四十九年,到涅槃那一夜把《涅槃經》說完,還問弟子:「你們對于我說的法,還有懷疑的地方嗎?如果有,趕快問,我要涅槃了!」弟子們回答說:沒有懷疑的地方,佛就涅槃了。如果有弟子說有些地方不懂,佛還是繼續說法。佛從成佛就說法到涅槃,就是爲救度衆生,非說法不能救度。

  你懂得這個道理要發心講經,你不發心講經,怎麼能救度衆生呢?「弘法利生」這句話,可以給「救世大悲者」作注解,「利生」就是救度世間的衆生,要救度衆生就要弘法,不弘法怎麼救度呢?道源懂一點佛法,也是老法師弘揚佛法,我去親近學的。如果過去老法師沒有弘法,我現在也不能跟諸位結緣啊!你要利益衆生得弘法,不弘法怎麼利益衆生呢?講這段話是勸諸位將來要發心弘法度衆生。

  戊二、名法寶(分二)

  己初、標

  及彼身體相,

  「戊二、名法寶」,分二科,「己初、標」,先標示出來。「及彼身體相」,這是法寶,怎麼解釋呢?「己二、釋」,解釋,再分二科。「庚初、釋體大」,「法性真如海」,這是體大,屬于法寶。「庚二、釋相大」,「無量功德藏」,這是相大,屬于法寶。先把論文簡單消一下:

  「及彼身體相」,「彼」就是指叁業最勝的佛寶。佛有叁身: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前面歸依的佛寶,是歸依報身佛、化身佛。化身佛,也叫應身佛、應化身佛,因爲法身無相,有善根的凡夫,以及二乘聖人,歸依的佛寶都是應化身,就是在印度國出生的丈六金身、叁十二種相、八十種好的釋迦佛是應化身佛。菩薩歸依的佛寶是報身佛,報身分兩種:一、自受用報身。二、他受用報身。

  一、自受用報身:這是佛無量阿僧祇劫修的功德,他自己應該得受用,享受法樂,這是他應該得的果報。他怎麼應該得這個果報?因無量阿僧祇劫修功德的因行,因果是相對的,如是因,而得如是果。

  二、他受用報身:「他」是指菩薩,菩薩可以得報身佛的受用,叫他受用報身,所以我們知道菩薩歸依的佛寶是報身佛。

  還有一個法身佛,偈頌把它分到法寶。「及彼身體相」,「彼」是指佛寶,佛寶的身,有體,有相。一個佛寶分成叁大:體大、相大、用大。報身佛、應化身佛都屬于用大。體大、相大,都歸到法寶上講。

  己二、釋(分二)

  庚初、釋體大

  法性真如海,

  「法性真如海」,科文說得很明白,就是解釋體大。法身佛的體,在衆生份上叫佛性,在一切法上叫法性。「性」者本體之義。一切法的本體,一切法的法性,就是真如。法性、真如廣大無邊,甚深無底,像海一樣,海是譬喻法性、真如體大。法性之體就是真如之體,像海一樣,廣大甚深,這是體大。法性之法,真如之法,屬于法寶。

  庚二、釋相大

  無量功德藏,

  再解釋相大,「無量功德藏」,佛成了佛,「彼身」就是佛的身,佛的身相大。佛的法身沒有相,怎麼說個相呢?相就是功德之相,佛是無量阿僧祇劫修出來的功德,功德無量,叫無量功德相。無量功德相是無量功德的法,是無相之相,是功德之相。功德之相什麼樣子呢?譬如我們天天在研究佛法,有沒有功德?有功德。你拿給我看,功德,看不見。你聽聽,沒有聲音。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。又如你念佛,拜佛,念經,乃至于作早晚課,有沒有功德?有功德。你看見什麼樣子?沒有。功德之相,是無相之相,但是,你不能說沒有功德。有功德就有相,那是法相,就是佛的法身之相,法身具足一切無量的功德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叁輪化導

  一、 神變輪,二、記心輪,叁、教誡輪。

  第一種神變輪者,佛以身業,現種種神變奇瑞也。

  第二記心輪,佛以意業,知衆生之心也。

  第叁教誡輪者,佛以口業,教訓衆生也。

  再講佛教化衆生,「叁輪化導」,佛的身口意業,叫叁輪。「一、神變輪。二、記心輪。叁、教誡輪。」

  「第一種神變輪者,佛以身業,現種種神變奇瑞也。」

  「現種種神變」,是佛以身業教化衆生。「奇瑞」,奇特祥瑞。佛的身業,色無礙自在,現種種神通變化教化衆生。

  「第二記心輪,佛以意業,知衆生之心也。」

  「記心」,就是記衆生的心,《金剛經》:「佛告須菩提: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。」這就是世界無量、衆生無量、衆生的妄念無量,佛悉知悉見。就是一切衆生無量的心念,佛統統知道,因爲佛的意業能夠徧知。前面講佛的意業能夠徧知一切法,這裏講徧知一切衆生的心,叫記心輪。

  「第叁教誡輪者,佛以口業,教訓衆生也。」

  佛有二種語言,一種是攝化衆生的語言,即愛語攝受,講的都是好聽的話。比如說你要學佛,人人都有佛性,你學佛將來就會成佛。另一種是教誡的語言,即苦切語。勸導不要犯戒,不要作惡,犯戒作惡將來會墮地獄,時間很長,受苦無量。應該用愛語攝受,即用愛語攝受;應該用苦切語教誡,即用苦切語教誡。教誡的「教」,屬于愛語攝受,攝受衆生的言教。「誡」,是苦切語,訓誡衆生的話。佛有四衆弟子,對于在家二衆弟子,方便善巧,都用愛語攝受;對于出家弟子,都用苦切語教誡。佛用叁業教化衆生,叫叁輪化導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意業徧知有二:

  一、 佛之「真智」,徧知「心真如門」恒沙功德等。

  二、佛之「俗智」,徧知「心生滅門」緣起差別等,皆無倒徧知也。

  再講「意業徧知」,佛的意業爲什麼徧知?有二種:

  「一、佛之『真智』,徧知『心真如門』恒沙功德等。」

  佛的智慧,名稱不同,意思一樣,這裏分真俗二智。佛本來有一個智慧,分開來有兩方面的功能。佛的「真智」,能徧知「心真如門」,這是依《大乘起信論》解釋的。《大乘起信論》一心開二門,第一真如門,心真如門的一切功德,恒河沙數的功德,真如法具足,佛統統知道。因爲他有「真智」,所以徧知一切恒河沙數的功德。

  「二、佛之「俗智」,徧知「心生滅門」緣起差別等,皆無倒徧知也。」

  佛的世俗智,徧知「心生滅門」。心生滅門,是屬于衆生這一邊的門。「緣起差別等」,一切法皆是從緣生起種種差別,佛統統徧知。「皆無倒徧知也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