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」,「無倒徧知」,就是很正確的徧知,不是顛倒的徧知,佛的智慧沒有顛倒知見,叫無倒徧知。

  以上是講佛的意業徧知有二種:一真智,二俗智,都能徧知一切法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身業無礙有四:

  一、佛之身業,大小無礙,謂一一根皆徧法界,而亦不壞諸根之性,又亦不雜諸根之相。

  二、互用無礙,謂諸根相作,而不相礙。

  叁、理事無礙,謂現色炳然,而不礙舉體性空。妙理常湛,而不礙業用無方。

  四、應機無礙,謂圓回之身,十方齊應,多機頓感。身不分而普現,在此而不礙彼,在彼而不礙此,坐不礙行等,思以准之。

  「身業無礙有四:

  一、佛之身業,大小無礙,謂一一根皆徧法界,而亦不壞諸根之性,又亦不雜諸根之相。」

  佛的身業怎麼自在無礙,分開有四種解釋:

  第一、大小無礙,怎麼大呢?根根徧法界,佛的眼睛徧法界,耳朵徧法界。我們念《阿彌陀經》知道佛的舌根徧法界,佛的舌根出廣長舌,徧覆叁千大千世界,那是《阿彌陀經》屬于方等部的說法。《華嚴經》圓教的說法,是每一根都徧法界,它的根性、本體不壞,眼睛的體性能看東西,耳朵的體性能聽聲音,舌根的體性能說法。根性不壞,是不是諸根的相雜亂了呢?眼睛徧法界,眼根是否把其他根的相雜亂了?各個根的相,還是各個根的相,這就是大而無礙,各根徧法界。怎麼小而無礙呢?各個相不壞。這個道理玄妙了,比如我們講堂點了好多電燈,每一盞電燈都徧講堂,一盞燈,等于一個根徧法界。是否每一盞燈的體性壞了?沒有壞。是否每一盞燈的相壞了?沒有壞。各盞燈還是各盞燈的體性,還是各盞燈的相,這不是神妙不測嗎?世間法本來都是神妙不測的,何況佛法呢?

  「二、互用無礙,謂諸根相作,而不相礙。」

  第二、互用無礙,六根互用無礙。「謂諸根相作,而不相礙。」諸根有諸根的作用,各個根互用,而不相障礙。「互用無礙」,就是六根能夠互用,我們凡夫的六根有礙,第一、大小,只會小不會大,你要把哪一根放大,放不大,就生了障礙。眼睛只會看,耳朵只會聽。像道源眼睛壞了,不能用耳朵看。佛是六根互用,眼睛能看也能聽,耳朵能聽也能看。不但佛,圓教十信圓滿,叫六根清淨位,六根清淨位的菩薩,六根都能互用。佛教講的不是神話,你只要如法修行,還沒有到叁賢位,圓教十信六根清淨位,就能六根互用,不相障礙。

  「叁、理事無礙,謂現色炳然,而不礙舉體性空。妙理常湛,而不礙業用無方。」

  第叁、理事無礙,理和事互相障礙。「謂現色炳然」,在事相上現的佛的色相莊嚴,很光明,很顯耀。佛的報身、應化身,相好莊嚴,神通變化,「而不礙舉體性空」,佛的報身舉體性空,應化身也是舉體性空,這是理,「現色炳然」是事,事不礙理。

  下面再講理不礙事,「妙理常湛」,這不可思議的理體,常常湛然不動。「而不礙業用無方」,「無方」就是無邊。「業用無方」,就是無邊的業用,這是講佛不可思議的境界。用鏡子比喻,鏡子的本體清淨湛然,那是理體,鏡子不是木板、石頭,鏡子的本體湛然不動,業用無邊,人來現人的相,物來現物的相,這就是理不礙事。比喻佛當體皆空,不礙他現無邊的業用。

  「四、應機無礙,謂圓回之身,十方齊應,多機頓感。身不分而普現,在此而不礙彼,在彼而不礙此,坐不礙行等,思以准之。」

  第四、應機無礙,這是講佛應衆生之機,而不起障礙。「謂圓回之身」,佛的身怎麼叫「圓回之身」呢?在祇樹給孤獨園大講堂裏,佛在中間坐著,四面八方坐的都是聽衆。真是不可思議,哪一方向的聽衆都感覺是面對著佛而坐,有神通的菩薩和阿羅漢都知道。有學位的二乘人和大心凡夫也參加聽講,聽講結束産生疑惑:爲什麼大家坐在不同方向,都感覺面對著佛聽講呢?因爲實際佛是圓回之身,所以哪一方向的衆生都感覺與佛對面而坐,不但一個講堂如此,十方的衆生同時感得。有一句注解:「不離寂場,而遊鹿苑。」「寂場」就是寂滅道場、菩提道場。佛成佛沒有離開菩提道場,到鹿野苑向五比丘說法,小乘比丘看見佛有來有去,實際佛無來無去。「十方齊應,多機頓感。」你是什麼衆生,就感得什麼佛身,感得什麼法音。在菩提場,大菩薩聽《華嚴經》,看見的是毗盧遮那佛身。五比丘聽的是四谛法聲,看見的是丈六金身,這就是「多機頓感」,不是次第,叫頓感,表示佛的色身無礙,應機無礙。「身不分而普現」,佛的身並沒有分開兩個身,他能普現。「在此而不礙彼,在彼而不礙此」,彼此不礙。「坐不礙行等」,「等」就是行不礙坐,乃至于坐不礙臥,臥不礙坐,四大威儀都不相妨礙。「思以准之」,你一思想就可以准此解釋。佛的身業不可思議,等于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,千江有水千江月,不但江水有月,河水也有月,乃至于你盛一碗水,也現月的影子。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,沒有分成許多個月亮,可是有機就能看見月亮。「機」就是等于水,只要有水,就能現月亮的影子,你是大乘根機,像大海的水,能現月亮影子。你是二乘根機,像江河的水,乃至一個水池,一小碗水,都能現月亮影子。如果沒有水,月亮的影子現不出來,這就是說你總要有點根機,根機大、根機小,應機無礙,無機不現,這就是講佛的身業無礙自在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口業之悲有叁:

  謂「四無量心」皆具叁緣:

  一、生緣,緣于衆生如父母眷屬等。

  二、法緣,緣于衆生俱是衆法合成。

  叁、無緣,不見衆生及與法相。

  佛是救世大悲者,口業之悲有叁種,「謂『四無量心』皆具叁緣」,佛的口業,是由他的大悲心推動,以大悲心爲本,所以成了佛就說法到涅槃。他大悲心發出來,就發四無量心: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。四無量心是對無量衆生發的,怎麼叫無量心?因爲衆生無量,佛的悲心也無量,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,這四種無量心,每一種都具足叁種緣:

  「一、衆生緣,緣于衆生如父母眷屬等。」

  第一、衆生緣慈悲,你想到衆生跟我不相幹,怎麼能發起大悲心,怎麼能爲衆生受苦呢?你說法得受苦,你想到這些衆生都是我過去世的父母眷屬,事實是這樣,因爲佛教講六道輪回。如果講斷滅的邪見,認爲人死了就沒有了,無法講這個道理。衆生的生死輪回沒有盡,你今生有父母眷屬,過去世也有父母眷屬,一世一世推上去,無始劫來都在當衆生,無始劫來的父母眷屬,不就是這一般衆生嗎?這一般衆生都做過你的父母眷屬,你怎麼不度他們呢?比如你看見一個人掉到水裏,這個人你不認識,你便不發悲心,因爲你是凡夫,衆生掉到水裏去你不救。可是你看見父母眷屬掉到水裏去,你不能不救吧!這就是衆生緣慈悲。現在南洋小乘的國家緬甸、泰國,女衆要向比丘送供養,比丘不能親手去接。他的僧袋裏裝有幾吋寬叁尺長的黃布,把黃布張開攤在桌子上,送的供養品放在黃布那一頭,把黃布拉過來接受供養。你們要是到了泰國可要注意這規矩,有女居士送供養,我們沒有黃布怎麼辦?放到桌子上,你不能親手去接,親手一接就會被瞧不起,因爲泰國人都要出家叁個月,他們都懂此戒律。在中國儒家也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,因此有人問孟子:「嫂溺淹,則援以手乎?」我的兄嫂掉到水裏,我能用手救她嗎?孟子有辯才,他說:「嫂溺不援,是豺狼也。男女授受不親,禮也;嫂溺援之以手,權也。」按禮講,男女不可親手接東西,可是你看見嫂子掉到水裏不去援救,你根本不是人,是禽獸。可見儒家的道理也是有權有實,這就是衆生緣慈悲。

  「二、法緣,緣于衆生俱是衆法合成。」

  第二、法緣慈悲,「緣于衆生俱是衆法合成」,你對于無量衆生要發無量心,衆生是由衆法合成生出來的生命,我也是衆法合成,衆法沒有兩個性,衆生與我同體,衆生受苦就是我在受苦,我怎麼能不發大悲心去救他們呢?

  「叁、無緣,不見衆生及與法相。」

  第叁、無緣慈悲,「不見衆生及與法相」,無緣慈悲是佛的慈悲。佛不住衆生相,及一切諸法之相,任運自然起慈悲心,叫無緣慈悲。等于天上的月亮,你有水就給你現個影子,天上的月亮沒有動心,因爲它沒有緣慮之心,等于佛的心。但是有感斯應,你有水,它就給你現個影子,一樣的救度衆生,這叫無緣慈悲。

  講到這裏,佛寶講完了,再講法寶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法寶

  泛論法寶有四種:謂教、理、行、果。于此四中,教淺理深,行分果圓。今此所歸,唯取深圓,但歸理、果。是故約彼佛身,以明法寶,是「果法」也。顯身之體相,是「理法」也。體謂「體大」,相謂「相大」。以「用大」中,辨佛「受用」、「變化」二身,是故體相二大屬于法寶也。

  「法性真如海」者,釋「體大」也。「法性」者,明「真如」體普徧之義,謂非直與前佛寶爲體,亦乃通于一切「法」爲「性」。即顯「真如」徧于染淨,通于情非情,深廣之義也。「真如」者,非僞妄曰「真」,無改異曰「如」,即諸法之體性也。「海」者,約喻釋疑也。疑雲:真既不變,雲何隨于染淨?既隨染淨,雲何不變?釋雲:如海因風起于波浪,波雖起盡,濕性無變。無變之性,不礙起浪。浪雖萬動,不礙一濕,是故動靜不二也。又釋:顯此真如具德如海也。

  「無量功德藏」者,釋「相大」也。謂此法身如來藏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