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叫无上,所以标示佛位最胜。

  再消「最胜」二字,「过小曰『胜』」,超过小乘人,所以佛位叫胜。「超因曰『最』」,「因」是佛的因位,就是菩萨位。小乘位不是佛的因位,因为小乘人只能成阿罗汉、辟支佛,不能成佛果。跟佛果相对的因位,就是菩萨位。「超」和过小的「过」一样,超过了小乘位,所以叫「胜」;超过了菩萨位,所以叫「最」。接着再释义,佛的位为什么超过小乘、菩萨呢?「以障尽德圆」,就是障无不尽,德无不圆。小乘只断烦恼障,没有断所知障,他的障不尽,功德更不圆。菩萨,到等觉位,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在,他的障没有尽,德没有圆。一直到成佛,烦恼障、所知障,统统断尽,一切功德,无不圆满。「果成极位」,他证得的果是佛果,成就最极的果位。「故云『最胜』也。」所以只有佛才能称「最胜」。

  再讲「业」字,「『业』者佛之三业也。」论文上「最胜业」,「业」是什么呢?业有善业、恶业、不动业,这三种都是凡夫的业。三恶道的凡夫之业,叫恶业;三善道的凡夫之业,叫善业。上二界有色界、无色界,这上二界的天界众生修四禅八定,「定」者,不动之义,叫不动业。这些都没有出三界,统统是凡夫的业,连胜业也谈不上。超出三界,叫无漏业,分大乘、小乘,小乘无漏业,只证得偏空无漏业,障不尽,德不圆,不能叫胜。菩萨的无漏业,他要断障,是烦恼障、所知障一起断。一切的功德,自利、利他的功德一起修。他修的无漏业可以称「胜业」,但不能称「最胜业」。最胜业是指佛的三业,超过小乘,超过因位菩萨。

  再分开来讲,佛的三业,怎么是「最胜」呢?《大乘起信论》上归敬三宝的偈颂,都是至诚恳切作出来的,一个字都不马虎,《会阅》上的注解也是一样。「最胜业」,是总说佛的三业。「『徧知』者意业也。」佛的意业徧知。「『色无碍自在』者身业也。」「色」指佛的色身,佛的色身自在无碍。「『救世大悲』者口业也。」救世大悲这个人就是佛,是指佛的口业。

  「最胜业徧知」,佛的意业能徧知一切法,才叫最胜。「色无碍自在」,佛的色身无碍自在,能神通变化,超过二乘人、菩萨。二乘人、菩萨都能神通变化,但是没有佛的无碍自在,所以佛的身业最胜。「救世大悲者」,是佛的口业最胜。

  我们学佛法先要启发智慧,把智慧启发到究竟圆满之处,就是意业徧知。「徧知」就是智慧的功能,有了智慧,智慧到了波罗蜜,到了圆满的时候,神通变化自然来。色身无碍自在,自然起妙用。学佛法先求智慧,不先求神通,神通是智慧的妙用。这是劝导诸位:学佛法有方法、次第,不要好奇好怪去求神通。

  「色无碍自在」,佛的身业神通变化无碍自在,是由徧知的意业显出来的妙用。「救世大悲者」,这是佛的口业。佛用什么本事救度众生?用他的意业,那是根本,但是意业无形无相,表示不出来。用他的身业神通变化,有的众生非显神通不能得度,佛才显神通。非显神通不能得度的众生很少,所以佛不常显神通。佛要降伏外道才显神通,因为外道是着相的,非显神通外道不归依三宝。现在有神通的外道很少,用不着显神通去度外道,所以佛度众生用口业。释迦牟尼佛成佛就说法,一直说了四十九年,到涅槃那一夜把《涅槃经》说完,还问弟子:「你们对于我说的法,还有怀疑的地方吗?如果有,赶快问,我要涅槃了!」弟子们回答说:没有怀疑的地方,佛就涅槃了。如果有弟子说有些地方不懂,佛还是继续说法。佛从成佛就说法到涅槃,就是为救度众生,非说法不能救度。

  你懂得这个道理要发心讲经,你不发心讲经,怎么能救度众生呢?「弘法利生」这句话,可以给「救世大悲者」作注解,「利生」就是救度世间的众生,要救度众生就要弘法,不弘法怎么救度呢?道源懂一点佛法,也是老法师弘扬佛法,我去亲近学的。如果过去老法师没有弘法,我现在也不能跟诸位结缘啊!你要利益众生得弘法,不弘法怎么利益众生呢?讲这段话是劝诸位将来要发心弘法度众生。

  戊二、名法宝(分二)

  己初、标

  及彼身体相,

  「戊二、名法宝」,分二科,「己初、标」,先标示出来。「及彼身体相」,这是法宝,怎么解释呢?「己二、释」,解释,再分二科。「庚初、释体大」,「法性真如海」,这是体大,属于法宝。「庚二、释相大」,「无量功德藏」,这是相大,属于法宝。先把论文简单消一下:

  「及彼身体相」,「彼」就是指三业最胜的佛宝。佛有三身: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。前面归依的佛宝,是归依报身佛、化身佛。化身佛,也叫应身佛、应化身佛,因为法身无相,有善根的凡夫,以及二乘圣人,归依的佛宝都是应化身,就是在印度国出生的丈六金身、三十二种相、八十种好的释迦佛是应化身佛。菩萨归依的佛宝是报身佛,报身分两种:一、自受用报身。二、他受用报身。

  一、自受用报身:这是佛无量阿僧祇劫修的功德,他自己应该得受用,享受法乐,这是他应该得的果报。他怎么应该得这个果报?因无量阿僧祇劫修功德的因行,因果是相对的,如是因,而得如是果。

  二、他受用报身:「他」是指菩萨,菩萨可以得报身佛的受用,叫他受用报身,所以我们知道菩萨归依的佛宝是报身佛。

  还有一个法身佛,偈颂把它分到法宝。「及彼身体相」,「彼」是指佛宝,佛宝的身,有体,有相。一个佛宝分成三大: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报身佛、应化身佛都属于用大。体大、相大,都归到法宝上讲。

  己二、释(分二)

  庚初、释体大

  法性真如海,

  「法性真如海」,科文说得很明白,就是解释体大。法身佛的体,在众生份上叫佛性,在一切法上叫法性。「性」者本体之义。一切法的本体,一切法的法性,就是真如。法性、真如广大无边,甚深无底,像海一样,海是譬喻法性、真如体大。法性之体就是真如之体,像海一样,广大甚深,这是体大。法性之法,真如之法,属于法宝。

  庚二、释相大

  无量功德藏,

  再解释相大,「无量功德藏」,佛成了佛,「彼身」就是佛的身,佛的身相大。佛的法身没有相,怎么说个相呢?相就是功德之相,佛是无量阿僧祇劫修出来的功德,功德无量,叫无量功德相。无量功德相是无量功德的法,是无相之相,是功德之相。功德之相什么样子呢?譬如我们天天在研究佛法,有没有功德?有功德。你拿给我看,功德,看不见。你听听,没有声音。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。又如你念佛,拜佛,念经,乃至于作早晚课,有没有功德?有功德。你看见什么样子?没有。功德之相,是无相之相,但是,你不能说没有功德。有功德就有相,那是法相,就是佛的法身之相,法身具足一切无量的功德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三轮化导

  一、 神变轮,二、记心轮,三、教诫轮。

  第一种神变轮者,佛以身业,现种种神变奇瑞也。

  第二记心轮,佛以意业,知众生之心也。

  第三教诫轮者,佛以口业,教训众生也。

  再讲佛教化众生,「三轮化导」,佛的身口意业,叫三轮。「一、神变轮。二、记心轮。三、教诫轮。」

  「第一种神变轮者,佛以身业,现种种神变奇瑞也。」

  「现种种神变」,是佛以身业教化众生。「奇瑞」,奇特祥瑞。佛的身业,色无碍自在,现种种神通变化教化众生。

  「第二记心轮,佛以意业,知众生之心也。」

  「记心」,就是记众生的心,《金刚经》:「佛告须菩提: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」这就是世界无量、众生无量、众生的妄念无量,佛悉知悉见。就是一切众生无量的心念,佛统统知道,因为佛的意业能够徧知。前面讲佛的意业能够徧知一切法,这里讲徧知一切众生的心,叫记心轮。

  「第三教诫轮者,佛以口业,教训众生也。」

  佛有二种语言,一种是摄化众生的语言,即爱语摄受,讲的都是好听的话。比如说你要学佛,人人都有佛性,你学佛将来就会成佛。另一种是教诫的语言,即苦切语。劝导不要犯戒,不要作恶,犯戒作恶将来会堕地狱,时间很长,受苦无量。应该用爱语摄受,即用爱语摄受;应该用苦切语教诫,即用苦切语教诫。教诫的「教」,属于爱语摄受,摄受众生的言教。「诫」,是苦切语,训诫众生的话。佛有四众弟子,对于在家二众弟子,方便善巧,都用爱语摄受;对于出家弟子,都用苦切语教诫。佛用三业教化众生,叫三轮化导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意业徧知有二:

  一、 佛之「真智」,徧知「心真如门」恒沙功德等。

  二、佛之「俗智」,徧知「心生灭门」缘起差别等,皆无倒徧知也。

  再讲「意业徧知」,佛的意业为什么徧知?有二种:

  「一、佛之『真智』,徧知『心真如门』恒沙功德等。」

  佛的智慧,名称不同,意思一样,这里分真俗二智。佛本来有一个智慧,分开来有两方面的功能。佛的「真智」,能徧知「心真如门」,这是依《大乘起信论》解释的。《大乘起信论》一心开二门,第一真如门,心真如门的一切功德,恒河沙数的功德,真如法具足,佛统统知道。因为他有「真智」,所以徧知一切恒河沙数的功德。

  「二、佛之「俗智」,徧知「心生灭门」缘起差别等,皆无倒徧知也。」

  佛的世俗智,徧知「心生灭门」。心生灭门,是属于众生这一边的门。「缘起差别等」,一切法皆是从缘生起种种差别,佛统统徧知。「皆无倒徧知也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