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」,「无倒徧知」,就是很正确的徧知,不是颠倒的徧知,佛的智慧没有颠倒知见,叫无倒徧知。

  以上是讲佛的意业徧知有二种:一真智,二俗智,都能徧知一切法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身业无碍有四:

  一、佛之身业,大小无碍,谓一一根皆徧法界,而亦不坏诸根之性,又亦不杂诸根之相。

  二、互用无碍,谓诸根相作,而不相碍。

  三、理事无碍,谓现色炳然,而不碍举体性空。妙理常湛,而不碍业用无方。

  四、应机无碍,谓圆回之身,十方齐应,多机顿感。身不分而普现,在此而不碍彼,在彼而不碍此,坐不碍行等,思以准之。

  「身业无碍有四:

  一、佛之身业,大小无碍,谓一一根皆徧法界,而亦不坏诸根之性,又亦不杂诸根之相。」

  佛的身业怎么自在无碍,分开有四种解释:

  第一、大小无碍,怎么大呢?根根徧法界,佛的眼睛徧法界,耳朵徧法界。我们念《阿弥陀经》知道佛的舌根徧法界,佛的舌根出广长舌,徧覆三千大千世界,那是《阿弥陀经》属于方等部的说法。《华严经》圆教的说法,是每一根都徧法界,它的根性、本体不坏,眼睛的体性能看东西,耳朵的体性能听声音,舌根的体性能说法。根性不坏,是不是诸根的相杂乱了呢?眼睛徧法界,眼根是否把其他根的相杂乱了?各个根的相,还是各个根的相,这就是大而无碍,各根徧法界。怎么小而无碍呢?各个相不坏。这个道理玄妙了,比如我们讲堂点了好多电灯,每一盏电灯都徧讲堂,一盏灯,等于一个根徧法界。是否每一盏灯的体性坏了?没有坏。是否每一盏灯的相坏了?没有坏。各盏灯还是各盏灯的体性,还是各盏灯的相,这不是神妙不测吗?世间法本来都是神妙不测的,何况佛法呢?

  「二、互用无碍,谓诸根相作,而不相碍。」

  第二、互用无碍,六根互用无碍。「谓诸根相作,而不相碍。」诸根有诸根的作用,各个根互用,而不相障碍。「互用无碍」,就是六根能够互用,我们凡夫的六根有碍,第一、大小,只会小不会大,你要把哪一根放大,放不大,就生了障碍。眼睛只会看,耳朵只会听。像道源眼睛坏了,不能用耳朵看。佛是六根互用,眼睛能看也能听,耳朵能听也能看。不但佛,圆教十信圆满,叫六根清净位,六根清净位的菩萨,六根都能互用。佛教讲的不是神话,你只要如法修行,还没有到三贤位,圆教十信六根清净位,就能六根互用,不相障碍。

  「三、理事无碍,谓现色炳然,而不碍举体性空。妙理常湛,而不碍业用无方。」

  第三、理事无碍,理和事互相障碍。「谓现色炳然」,在事相上现的佛的色相庄严,很光明,很显耀。佛的报身、应化身,相好庄严,神通变化,「而不碍举体性空」,佛的报身举体性空,应化身也是举体性空,这是理,「现色炳然」是事,事不碍理。

  下面再讲理不碍事,「妙理常湛」,这不可思议的理体,常常湛然不动。「而不碍业用无方」,「无方」就是无边。「业用无方」,就是无边的业用,这是讲佛不可思议的境界。用镜子比喻,镜子的本体清净湛然,那是理体,镜子不是木板、石头,镜子的本体湛然不动,业用无边,人来现人的相,物来现物的相,这就是理不碍事。比喻佛当体皆空,不碍他现无边的业用。

  「四、应机无碍,谓圆回之身,十方齐应,多机顿感。身不分而普现,在此而不碍彼,在彼而不碍此,坐不碍行等,思以准之。」

  第四、应机无碍,这是讲佛应众生之机,而不起障碍。「谓圆回之身」,佛的身怎么叫「圆回之身」呢?在祇树给孤独园大讲堂里,佛在中间坐着,四面八方坐的都是听众。真是不可思议,哪一方向的听众都感觉是面对着佛而坐,有神通的菩萨和阿罗汉都知道。有学位的二乘人和大心凡夫也参加听讲,听讲结束产生疑惑:为什么大家坐在不同方向,都感觉面对着佛听讲呢?因为实际佛是圆回之身,所以哪一方向的众生都感觉与佛对面而坐,不但一个讲堂如此,十方的众生同时感得。有一句注解:「不离寂场,而游鹿苑。」「寂场」就是寂灭道场、菩提道场。佛成佛没有离开菩提道场,到鹿野苑向五比丘说法,小乘比丘看见佛有来有去,实际佛无来无去。「十方齐应,多机顿感。」你是什么众生,就感得什么佛身,感得什么法音。在菩提场,大菩萨听《华严经》,看见的是毗卢遮那佛身。五比丘听的是四谛法声,看见的是丈六金身,这就是「多机顿感」,不是次第,叫顿感,表示佛的色身无碍,应机无碍。「身不分而普现」,佛的身并没有分开两个身,他能普现。「在此而不碍彼,在彼而不碍此」,彼此不碍。「坐不碍行等」,「等」就是行不碍坐,乃至于坐不碍卧,卧不碍坐,四大威仪都不相妨碍。「思以准之」,你一思想就可以准此解释。佛的身业不可思议,等于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,千江有水千江月,不但江水有月,河水也有月,乃至于你盛一碗水,也现月的影子。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,没有分成许多个月亮,可是有机就能看见月亮。「机」就是等于水,只要有水,就能现月亮的影子,你是大乘根机,像大海的水,能现月亮影子。你是二乘根机,像江河的水,乃至一个水池,一小碗水,都能现月亮影子。如果没有水,月亮的影子现不出来,这就是说你总要有点根机,根机大、根机小,应机无碍,无机不现,这就是讲佛的身业无碍自在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口业之悲有三:

  谓「四无量心」皆具三缘:

  一、生缘,缘于众生如父母眷属等。

  二、法缘,缘于众生俱是众法合成。

  三、无缘,不见众生及与法相。

  佛是救世大悲者,口业之悲有三种,「谓『四无量心』皆具三缘」,佛的口业,是由他的大悲心推动,以大悲心为本,所以成了佛就说法到涅槃。他大悲心发出来,就发四无量心: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。四无量心是对无量众生发的,怎么叫无量心?因为众生无量,佛的悲心也无量,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,这四种无量心,每一种都具足三种缘:

  「一、众生缘,缘于众生如父母眷属等。」

  第一、众生缘慈悲,你想到众生跟我不相干,怎么能发起大悲心,怎么能为众生受苦呢?你说法得受苦,你想到这些众生都是我过去世的父母眷属,事实是这样,因为佛教讲六道轮回。如果讲断灭的邪见,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,无法讲这个道理。众生的生死轮回没有尽,你今生有父母眷属,过去世也有父母眷属,一世一世推上去,无始劫来都在当众生,无始劫来的父母眷属,不就是这一般众生吗?这一般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眷属,你怎么不度他们呢?比如你看见一个人掉到水里,这个人你不认识,你便不发悲心,因为你是凡夫,众生掉到水里去你不救。可是你看见父母眷属掉到水里去,你不能不救吧!这就是众生缘慈悲。现在南洋小乘的国家缅甸、泰国,女众要向比丘送供养,比丘不能亲手去接。他的僧袋里装有几吋宽三尺长的黄布,把黄布张开摊在桌子上,送的供养品放在黄布那一头,把黄布拉过来接受供养。你们要是到了泰国可要注意这规矩,有女居士送供养,我们没有黄布怎么办?放到桌子上,你不能亲手去接,亲手一接就会被瞧不起,因为泰国人都要出家三个月,他们都懂此戒律。在中国儒家也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,因此有人问孟子:「嫂溺淹,则援以手乎?」我的兄嫂掉到水里,我能用手救她吗?孟子有辩才,他说:「嫂溺不援,是豺狼也。男女授受不亲,礼也;嫂溺援之以手,权也。」按礼讲,男女不可亲手接东西,可是你看见嫂子掉到水里不去援救,你根本不是人,是禽兽。可见儒家的道理也是有权有实,这就是众生缘慈悲。

  「二、法缘,缘于众生俱是众法合成。」

  第二、法缘慈悲,「缘于众生俱是众法合成」,你对于无量众生要发无量心,众生是由众法合成生出来的生命,我也是众法合成,众法没有两个性,众生与我同体,众生受苦就是我在受苦,我怎么能不发大悲心去救他们呢?

  「三、无缘,不见众生及与法相。」

  第三、无缘慈悲,「不见众生及与法相」,无缘慈悲是佛的慈悲。佛不住众生相,及一切诸法之相,任运自然起慈悲心,叫无缘慈悲。等于天上的月亮,你有水就给你现个影子,天上的月亮没有动心,因为它没有缘虑之心,等于佛的心。但是有感斯应,你有水,它就给你现个影子,一样的救度众生,这叫无缘慈悲。

  讲到这里,佛宝讲完了,再讲法宝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法宝

  泛论法宝有四种:谓教、理、行、果。于此四中,教浅理深,行分果圆。今此所归,唯取深圆,但归理、果。是故约彼佛身,以明法宝,是「果法」也。显身之体相,是「理法」也。体谓「体大」,相谓「相大」。以「用大」中,辨佛「受用」、「变化」二身,是故体相二大属于法宝也。

  「法性真如海」者,释「体大」也。「法性」者,明「真如」体普徧之义,谓非直与前佛宝为体,亦乃通于一切「法」为「性」。即显「真如」徧于染净,通于情非情,深广之义也。「真如」者,非伪妄曰「真」,无改异曰「如」,即诸法之体性也。「海」者,约喻释疑也。疑云:真既不变,云何随于染净?既随染净,云何不变?释云:如海因风起于波浪,波虽起尽,湿性无变。无变之性,不碍起浪。浪虽万动,不碍一湿,是故动静不二也。又释:显此真如具德如海也。

  「无量功德藏」者,释「相大」也。谓此法身如来藏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