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中,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,故云「藏」也。又义:此中亦摄「教」「行」二法,谓「教」含所诠之功德,「行」摄所成之功德,是故亦云「无量功德藏」也。当知此中,通四法宝,俱有含藏之义也。

  下面讲法宝,「泛论法宝有四种:谓教、理、行、果。」佛说的言教,叫教法。佛说的语言,都是显明真理的,叫理法。显明真理是叫你如理修行,叫行法。修行是要证得果位,叫果法。「于此四中」,于教、理、行、果四种法宝之中。「教浅理深,行分果圆。」教法是语言很浅,里面所显的真理、理法很深。修行的行门是一分一分的,证得果位才圆满,果是个圆法。「今此所归」,现在《大乘起信论》偈颂,把佛的法身配到法宝上。「唯取深圆」,只取甚深的理法、最圆的果法。「但归理、果」,但独归于甚深的理法,取最圆的果法。「是故约彼佛身,以明法宝」,所以就佛的身体,来明法宝。佛的身体是佛宝,怎么说是法宝呢?「是『果法』也」,因为他是果法。「显身之体相,是『理法』也。」佛的身体「体大」,叫「法性深如海」;佛的相「相大」,叫「无量功德藏」,那是属于理法。「体谓『体大』,相谓『相大』。以『用大』中,辨佛『受用』『变化』二身」,佛的受用身是报身,变化身是应化身,「用大」,归纳到受用身的报身,变化身的应化身上。「是故体相二大属于法宝也。」以是之故,把用大归于佛宝。体大、相大,就归于法宝。

  再讲「法性真如海」,先消文,「『法性真如海』者,释『体大』也。」解释体大。「『法性』者,明『真如』体普徧之义」,真如之体徧一切法,为一切法的本体,为一切法的性。性者体也,明真如之体徧于一切法,普徧之义。「谓非直与前佛宝为体,亦乃通于一切『法』为『性』。」真如就是一切法的法性。「即显『真如』徧于染净,通于情非情,深广之义也。」要归依甚深甚广的法,真如之法就是一切诸法之性。一切诸法分开来,不出染净二法,世间法是染污法,出世间法是清净法,真如徧于染净诸法。一切诸法又分为有情法、无情法,真如通于有情及非情。有情,是众生,九法界众生都算上。非情,山河大地,依报世界。真如通于有情及非情,显真如之义,甚深甚广,这是讲法性甚深甚广。

  再讲真如二字,「『真如』者,非伪妄曰『真』,无改异曰『如』」,伪是假的,妄是虚妄,不是假的法,也不是虚妄的法,叫做真。没有改变叫做如。一切法都为四相所迁、三世所易,真如之法如如不动,没有改变,没有被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所迁动。没有过去一个样子,现在一个样子,未来一个样子,所以叫如。「即诸法之体性也」,真如即是一切法的体性,性是体,体也就是性。「『海』者,约喻释疑也」,约是就,海是个譬喻,就譬喻来解释疑惑。「疑云:真既不变,云何随于染净?既随染净,云何不变?」真如既然是不变之法,怎么能随缘生起染法、净法?真如既然能生起染法、净法,怎么说它不变呢?「释云:如海因风起于波浪」,譬如海水因为风起了波浪 ,「波虽起尽,湿性无变。无变之性,不碍起浪。」真如有二种意思,一种不变,二种随缘。真如能随众生之缘,你是六凡法界的众生,它能随染污缘,生起染法。你是三乘圣人的众生,它能随你的净缘,生起清净法。真如能随缘,但真如的本性不变动,等于水以湿为性,波以动为相。湿性之水有随缘之义,它能随风的缘,起风,它就起波浪。虽然把波浪起尽,它的湿性并没有变动,这就是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虽然湿性没有变动,不变动之性,不碍于起浪。「浪虽万动」,浪虽然有一万个起动,有一万个波浪。「不碍一湿」,湿性只有一个。「是故动静不二也」,所以动不碍静,静不碍动。「又释」,又解释,「显此真如具德如海也」,海还有一种意思,它具足一切功德,无量功德宝,都在大海里。等于法性真如具足无量功德一样,用海譬喻法性真如,动静不二。又譬喻法性真如具足无量功德。

  再讲「无量功德藏」,「『无量功德藏』者,释『相大』也。」解释相大。「谓此法身如来藏中,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」,「法身」,配到法宝上,就是如来藏,法身在如来藏中。「性功德」是称性的功德,称者合也,与法性相合的功德。在法性里面有功德,没有显现出来,叫「含摄」。无量的功德都在里面,叫「蕴积」。无量的功德都在法性里面,叫含摄蕴积无边恒河沙数称性的功德。「故云『藏』也」,「藏」是含摄、蕴积之义。「又义」,又一种义理,又一种解释。「此中亦摄『教』『行』二法」,法宝有教、理、行、果四种法,教浅理深,行分果圆。归依法宝,要归依甚深的理法、最圆的果法,教法浅,行法分,里面含摄着有,也应该归依,这就解释得圆融了,也含摄教法、行法。「谓『教』含所诠之功德」,甚深的理法你怎么会知道呢?你听到如来的教法才知道,如来的言教虽然浅,但是含摄着甚深的理法,有理性的功德在里面。「『行』摄所成之功德」,所成之功德是果法,你怎么能成就圆满的果法呢?修行才能成就。修行虽然是一分分的行门,没有圆满,但是圆满的果,都含摄在行门里面,你不修行行法,得不到圆满的果法。「是故亦云」,所以也应该这样说,「『无量功德藏』也」,无量功德藏这个法宝,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四种法都有。「当知此中」,就是归依的法宝之中,「通四法宝」,通教、理、行、果四种法宝,「俱有含藏之义也」,这四种法宝都有含摄之义。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有三分:第一序分,就是前面的偈颂,我再把偈颂简单的消通一下,偈颂分二科,第一是明归敬三宝,第二是申其敬意,申明为什么要归敬三宝。先讲第一科明归敬三宝。

  「归命尽十方」,用自己最尊最贵的生命来归依,表示归依三宝的心诚恳至极。尽十方的三宝我统统归依,表示归依的三宝广大甚深。

  「最胜业徧知,色无碍自在,救世大悲者。」这三句是归依佛宝。「最胜业」,指佛宝的身口意三业,都是最高、最殊胜。超过二乘圣人,叫做胜。超过一切因地菩萨,叫做最胜。什么业最胜?佛的三业最胜。佛的意业「徧知」,知一切世出世间法。身业最胜,「色无碍自在」,佛的身业,神通变化。口业最胜,「救世大悲者」,佛成了佛就说法,发大悲心,要救度世间众生。「者」是指人之词,指佛,要归依三业最胜的佛宝。

  「及彼身体相,法性真如海,无量功德藏。」这三句是归依法宝。「及彼身体相」,彼身之体、彼身之相,「彼」就是指佛宝,佛宝有三个身: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。报身、化身配到佛宝上,法身配到法宝上。因为法身无相,利益众生是报身佛、化身佛利益的,法身佛是个理体,所以归到法宝上。「法性真如海」,先解释体大,法性就是真如,犹如海一样,海是个譬喻,含有二种意思:一种广大甚深,二种能含摄无量,所以体大。「无量功德藏」,这是相大,因为法身没有相,以功德为相,法身是无量功德的宝藏。

  戊三、明僧宝

  如实修行等。

  「如实修行等」,「实」就是实相,也就是真如,名词不同,义理一样,叫实相真如,也叫真如实相。「如实修行」,如于实相修行。「等」,等于不如实修行的僧宝。僧宝,有圣人僧、凡夫僧。圣人僧,有大乘圣人僧、小乘圣人僧。大乘圣人僧,分成三贤十地,要登地以上的菩萨,才能如实修行。「等」字更表示他发心广大,不但地上如实修行的僧宝要归依,地前的菩萨,十信三贤菩萨也要归依;不但大乘的菩萨要归依,小乘的僧宝要归依。以此类推,受过具足戒的僧宝声闻罗汉,也要归依,表示他归依僧宝的心广大无边,尽十方的僧宝都要归依。

  《会阅笔记》

  僧宝

  「如实修行等」者,僧宝也。僧通凡圣,宝唯圣位。圣通大小,菩萨为胜。是故此中,唯归地上大菩萨僧。谓证理起行,名「如实修行」也。以地上菩萨,发无漏智,证真如理,所起之行,一一契真,无不如实。「实」者实相也,「行」如于「实」,名「如实行」也。若据马鸣所归,合是九地以上。今约地上,同是「如实行」故,所以归之也。「等」者,以圣等凡,以大等小,自然合前归心广大之义也。

  讲僧宝,「『如实修行等』者,僧宝也。僧通凡圣,宝唯圣位。」「僧」字,通于凡夫僧、圣人僧,可是圣位的僧,才能担当得起「宝」字。「圣通大小,菩萨为胜。」圣人僧都叫僧宝,小乘圣人也叫僧宝,大乘圣人叫僧宝,但是小乘与大乘比较,菩萨为最胜。「是故此中」,所以《大乘起信论》偈颂之中,「唯归地上大菩萨僧」,归依圣人僧,而且归依最胜的圣人僧,就是只归依地上菩萨僧。「谓证理起行,名『如实修行』也。」必须亲证真如实相之理,再起修行,才叫如实修行。所以我们现在都是学修行,不要说凡夫僧不会修行,小乘圣人也不会修行,三贤菩萨也不会修行,真正会修行的是地上菩萨,因为他亲证实相之理,初地菩萨证得一分,就得一分实相之理,这样才是如实修行。

  讲到这里要劝各位同学:中国佛教修行的出家人很多,解理的出家人很少,这样的出家人是否会修行呢?不会修行。依文解义都不懂,怎么会修行呢?所以中国佛教出家修行的人很多,佛教却不兴隆,越来越衰落。自己关着门盲修瞎练,信徒问一句佛理,他都说不出来,怎样能弘扬佛法呢?这样跟信徒脱了节,佛教怎么能兴隆?要摄化众生,要依解起行,依文解义,了解佛理再修行,一直修到三贤位圆满登地,豁破无明亲证法身,才算真正修行。

  「以地上菩萨,发无漏智,证真如理」,我们现在的智慧,不叫智慧,叫分别心。三贤位的菩萨,十信圆满以后,才发无漏智,发的是相似的无漏智,不是真无漏智。到了登地以上的菩萨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