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,含攝蘊積無邊恒沙性功德,故雲「藏」也。又義:此中亦攝「教」「行」二法,謂「教」含所诠之功德,「行」攝所成之功德,是故亦雲「無量功德藏」也。當知此中,通四法寶,俱有含藏之義也。

  下面講法寶,「泛論法寶有四種:謂教、理、行、果。」佛說的言教,叫教法。佛說的語言,都是顯明真理的,叫理法。顯明真理是叫你如理修行,叫行法。修行是要證得果位,叫果法。「于此四中」,于教、理、行、果四種法寶之中。「教淺理深,行分果圓。」教法是語言很淺,裏面所顯的真理、理法很深。修行的行門是一分一分的,證得果位才圓滿,果是個圓法。「今此所歸」,現在《大乘起信論》偈頌,把佛的法身配到法寶上。「唯取深圓」,只取甚深的理法、最圓的果法。「但歸理、果」,但獨歸于甚深的理法,取最圓的果法。「是故約彼佛身,以明法寶」,所以就佛的身體,來明法寶。佛的身體是佛寶,怎麼說是法寶呢?「是『果法』也」,因爲他是果法。「顯身之體相,是『理法』也。」佛的身體「體大」,叫「法性深如海」;佛的相「相大」,叫「無量功德藏」,那是屬于理法。「體謂『體大』,相謂『相大』。以『用大』中,辨佛『受用』『變化』二身」,佛的受用身是報身,變化身是應化身,「用大」,歸納到受用身的報身,變化身的應化身上。「是故體相二大屬于法寶也。」以是之故,把用大歸于佛寶。體大、相大,就歸于法寶。

  再講「法性真如海」,先消文,「『法性真如海』者,釋『體大』也。」解釋體大。「『法性』者,明『真如』體普徧之義」,真如之體徧一切法,爲一切法的本體,爲一切法的性。性者體也,明真如之體徧于一切法,普徧之義。「謂非直與前佛寶爲體,亦乃通于一切『法』爲『性』。」真如就是一切法的法性。「即顯『真如』徧于染淨,通于情非情,深廣之義也。」要歸依甚深甚廣的法,真如之法就是一切諸法之性。一切諸法分開來,不出染淨二法,世間法是染汙法,出世間法是清淨法,真如徧于染淨諸法。一切諸法又分爲有情法、無情法,真如通于有情及非情。有情,是衆生,九法界衆生都算上。非情,山河大地,依報世界。真如通于有情及非情,顯真如之義,甚深甚廣,這是講法性甚深甚廣。

  再講真如二字,「『真如』者,非僞妄曰『真』,無改異曰『如』」,僞是假的,妄是虛妄,不是假的法,也不是虛妄的法,叫做真。沒有改變叫做如。一切法都爲四相所遷、叁世所易,真如之法如如不動,沒有改變,沒有被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所遷動。沒有過去一個樣子,現在一個樣子,未來一個樣子,所以叫如。「即諸法之體性也」,真如即是一切法的體性,性是體,體也就是性。「『海』者,約喻釋疑也」,約是就,海是個譬喻,就譬喻來解釋疑惑。「疑雲:真既不變,雲何隨于染淨?既隨染淨,雲何不變?」真如既然是不變之法,怎麼能隨緣生起染法、淨法?真如既然能生起染法、淨法,怎麼說它不變呢?「釋雲:如海因風起于波浪」,譬如海水因爲風起了波浪 ,「波雖起盡,濕性無變。無變之性,不礙起浪。」真如有二種意思,一種不變,二種隨緣。真如能隨衆生之緣,你是六凡法界的衆生,它能隨染汙緣,生起染法。你是叁乘聖人的衆生,它能隨你的淨緣,生起清淨法。真如能隨緣,但真如的本性不變動,等于水以濕爲性,波以動爲相。濕性之水有隨緣之義,它能隨風的緣,起風,它就起波浪。雖然把波浪起盡,它的濕性並沒有變動,這就是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雖然濕性沒有變動,不變動之性,不礙于起浪。「浪雖萬動」,浪雖然有一萬個起動,有一萬個波浪。「不礙一濕」,濕性只有一個。「是故動靜不二也」,所以動不礙靜,靜不礙動。「又釋」,又解釋,「顯此真如具德如海也」,海還有一種意思,它具足一切功德,無量功德寶,都在大海裏。等于法性真如具足無量功德一樣,用海譬喻法性真如,動靜不二。又譬喻法性真如具足無量功德。

  再講「無量功德藏」,「『無量功德藏』者,釋『相大』也。」解釋相大。「謂此法身如來藏中,含攝蘊積無邊恒沙性功德」,「法身」,配到法寶上,就是如來藏,法身在如來藏中。「性功德」是稱性的功德,稱者合也,與法性相合的功德。在法性裏面有功德,沒有顯現出來,叫「含攝」。無量的功德都在裏面,叫「蘊積」。無量的功德都在法性裏面,叫含攝蘊積無邊恒河沙數稱性的功德。「故雲『藏』也」,「藏」是含攝、蘊積之義。「又義」,又一種義理,又一種解釋。「此中亦攝『教』『行』二法」,法寶有教、理、行、果四種法,教淺理深,行分果圓。歸依法寶,要歸依甚深的理法、最圓的果法,教法淺,行法分,裏面含攝著有,也應該歸依,這就解釋得圓融了,也含攝教法、行法。「謂『教』含所诠之功德」,甚深的理法你怎麼會知道呢?你聽到如來的教法才知道,如來的言教雖然淺,但是含攝著甚深的理法,有理性的功德在裏面。「『行』攝所成之功德」,所成之功德是果法,你怎麼能成就圓滿的果法呢?修行才能成就。修行雖然是一分分的行門,沒有圓滿,但是圓滿的果,都含攝在行門裏面,你不修行行法,得不到圓滿的果法。「是故亦雲」,所以也應該這樣說,「『無量功德藏』也」,無量功德藏這個法寶,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四種法都有。「當知此中」,就是歸依的法寶之中,「通四法寶」,通教、理、行、果四種法寶,「俱有含藏之義也」,這四種法寶都有含攝之義。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有叁分:第一序分,就是前面的偈頌,我再把偈頌簡單的消通一下,偈頌分二科,第一是明歸敬叁寶,第二是申其敬意,申明爲什麼要歸敬叁寶。先講第一科明歸敬叁寶。

  「歸命盡十方」,用自己最尊最貴的生命來歸依,表示歸依叁寶的心誠懇至極。盡十方的叁寶我統統歸依,表示歸依的叁寶廣大甚深。

  「最勝業徧知,色無礙自在,救世大悲者。」這叁句是歸依佛寶。「最勝業」,指佛寶的身口意叁業,都是最高、最殊勝。超過二乘聖人,叫做勝。超過一切因地菩薩,叫做最勝。什麼業最勝?佛的叁業最勝。佛的意業「徧知」,知一切世出世間法。身業最勝,「色無礙自在」,佛的身業,神通變化。口業最勝,「救世大悲者」,佛成了佛就說法,發大悲心,要救度世間衆生。「者」是指人之詞,指佛,要歸依叁業最勝的佛寶。

  「及彼身體相,法性真如海,無量功德藏。」這叁句是歸依法寶。「及彼身體相」,彼身之體、彼身之相,「彼」就是指佛寶,佛寶有叁個身: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報身、化身配到佛寶上,法身配到法寶上。因爲法身無相,利益衆生是報身佛、化身佛利益的,法身佛是個理體,所以歸到法寶上。「法性真如海」,先解釋體大,法性就是真如,猶如海一樣,海是個譬喻,含有二種意思:一種廣大甚深,二種能含攝無量,所以體大。「無量功德藏」,這是相大,因爲法身沒有相,以功德爲相,法身是無量功德的寶藏。

  戊叁、明僧寶

  如實修行等。

  「如實修行等」,「實」就是實相,也就是真如,名詞不同,義理一樣,叫實相真如,也叫真如實相。「如實修行」,如于實相修行。「等」,等于不如實修行的僧寶。僧寶,有聖人僧、凡夫僧。聖人僧,有大乘聖人僧、小乘聖人僧。大乘聖人僧,分成叁賢十地,要登地以上的菩薩,才能如實修行。「等」字更表示他發心廣大,不但地上如實修行的僧寶要歸依,地前的菩薩,十信叁賢菩薩也要歸依;不但大乘的菩薩要歸依,小乘的僧寶要歸依。以此類推,受過具足戒的僧寶聲聞羅漢,也要歸依,表示他歸依僧寶的心廣大無邊,盡十方的僧寶都要歸依。

  《會閱筆記》

  僧寶

  「如實修行等」者,僧寶也。僧通凡聖,寶唯聖位。聖通大小,菩薩爲勝。是故此中,唯歸地上大菩薩僧。謂證理起行,名「如實修行」也。以地上菩薩,發無漏智,證真如理,所起之行,一一契真,無不如實。「實」者實相也,「行」如于「實」,名「如實行」也。若據馬鳴所歸,合是九地以上。今約地上,同是「如實行」故,所以歸之也。「等」者,以聖等凡,以大等小,自然合前歸心廣大之義也。

  講僧寶,「『如實修行等』者,僧寶也。僧通凡聖,寶唯聖位。」「僧」字,通于凡夫僧、聖人僧,可是聖位的僧,才能擔當得起「寶」字。「聖通大小,菩薩爲勝。」聖人僧都叫僧寶,小乘聖人也叫僧寶,大乘聖人叫僧寶,但是小乘與大乘比較,菩薩爲最勝。「是故此中」,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偈頌之中,「唯歸地上大菩薩僧」,歸依聖人僧,而且歸依最勝的聖人僧,就是只歸依地上菩薩僧。「謂證理起行,名『如實修行』也。」必須親證真如實相之理,再起修行,才叫如實修行。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學修行,不要說凡夫僧不會修行,小乘聖人也不會修行,叁賢菩薩也不會修行,真正會修行的是地上菩薩,因爲他親證實相之理,初地菩薩證得一分,就得一分實相之理,這樣才是如實修行。

  講到這裏要勸各位同學:中國佛教修行的出家人很多,解理的出家人很少,這樣的出家人是否會修行呢?不會修行。依文解義都不懂,怎麼會修行呢?所以中國佛教出家修行的人很多,佛教卻不興隆,越來越衰落。自己關著門盲修瞎練,信徒問一句佛理,他都說不出來,怎樣能弘揚佛法呢?這樣跟信徒脫了節,佛教怎麼能興隆?要攝化衆生,要依解起行,依文解義,了解佛理再修行,一直修到叁賢位圓滿登地,豁破無明親證法身,才算真正修行。

  「以地上菩薩,發無漏智,證真如理」,我們現在的智慧,不叫智慧,叫分別心。叁賢位的菩薩,十信圓滿以後,才發無漏智,發的是相似的無漏智,不是真無漏智。到了登地以上的菩薩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