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才發真無漏智,證得真如理,「智」是能證,「理」是所證。雖然地上證得一分,他是真正證得一分真如理,依著他所證得的真如理,依理起行。「所起之行,一一契真」,契者合也,他念每句佛,都念到真如上;拜每拜佛,都拜到真如上;他打坐一分鍾,與真如相應;打坐一點鍾,也與真如相應。相應就是契合,所修的行門,一一都與真如相契合,那才是真正會修行。「無不如實」,既然一一與真如相契合,無不如于實相,跟實相相融,跟實相相等,也就是跟實相相契。「無不如實」的「實」怎麼講呢?,「『實』者實相也」,「實」就是實相,就是真如理體,有個理體,有個相。這個相不是虛妄之相,叫實相。實相者無相也,它是無相之相,有相就叫虛妄之相,真如是真實之相,叫做實相。「『行』如于『實』,名『如實行』也。」他所起的修行,如于真如實相,所以叫「如實行」。
消文要扣著論文,不是把文字擺在一邊,另外講一個道理。「如實行」,就是如于實相修行。先消文、釋義,再顯理,顯了理再離相。離相,是即文字相,而離文字相,不是離開文字,另外離文字相。消文,扣著文字,一個字一個字消出來;釋義,依著文字釋義;顯理,還是依著文字顯理;乃至于勸修、舉證,開出去還要把它合攏來,開合分明,要合到「如實行」叁個字上。這是講經的方法,不然東拉西扯,講了半天,人家聽了莫名奇妙!因爲你講的離開文字,不曉得講到哪裏去。
「若據馬鳴所歸,合是九地以上。」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,應該歸依比他地位高的菩薩,歸依九地菩薩,十地菩薩,等覺菩薩。「今約地上,同是『如實』行故,所以歸之也。」現在不依著馬鳴菩薩的本位,歸依八地以上,地上菩薩都是如實行,只要登地以上的菩薩都應該歸依,因爲他是如實行者。再把它推廣,「『等』者,以聖等凡」,聖人僧,我要歸依;凡夫僧,我也要歸依。「以大等小」,聖人僧有大有小,登地以上的菩薩,是大乘聖人僧,我要歸依;小乘聖人僧,我也要歸依。「自然合前歸心廣大之義也」,這就合到前面歸心廣大的意思,盡十方的叁寶,我都要歸依,所歸依的境界自然廣大。要發平等心來歸依,不必一定要揀凡揀聖、揀大揀小,所以用「等」字,把它擴大起來,這一科明歸敬叁寶講完了。
乙二、申其敬意(分叁)
丙初、舉所爲人爲欲令衆生,丙二、明所成益(分二)丁初、令得離過益除疑舍邪執,丁二、得成行益起大乘正信,丙叁、成益意佛種不斷故。上來歸敬辨意分竟
丙初、舉所爲人
爲欲令衆生,
「乙二、申其敬意」,申明我歸敬的意思,我爲什麼要歸敬叁寶呢?分叁科。「丙初、舉所爲人」,「爲欲令衆生」,我歸依叁寶,不是爲我自己得利益,是爲令衆生得利益。這是大乘菩薩發的菩提心,跟小乘發心出發點就不同,小乘發心完全爲自己了生死、出叁界。你如此類推,社會上的人爲什麼從早到晚忙忙碌碌?爲了生活問題,沒想到生死問題,怎麼了生死、出叁界呢?所以你就知道大乘菩薩,怎麼叫大?他一發心就是個大心,爲令衆生得利益。
丙二、明所成益(分二)
丁初、令得離過益
除疑舍邪執,
「丙二、明所成益」,爲令衆生得利益,所成的是什麼利益呢?分二科。「丁初、令得離過益」,使衆生得到遠離過錯的利益。
「除疑舍邪執」,衆生有什麼過錯呢?一種是疑而不信,二種是起邪知邪見,我要令衆生得利益,除掉他的疑惑之心,舍除他的邪知邪見。
丁二、得成行益
起大乘正信,
「起大乘正信」,令衆生除掉疑惑,舍除邪知邪見,他就能生起大乘正信之心。
丙叁、成益意
佛種不斷故。上來歸敬辨意分竟
「丙叁、成益意」,教衆生起大乘正信得利益,是什麼意思呢?衆生「除疑舍邪執」,把他的過錯除掉,能起大乘正信的行門。「佛種不斷故」,衆生都可以成佛,佛種就不會斷了。
「上來歸敬辨意」,上面申辨、歸敬的意思。「分竟」,就是序分講完了。
《會閱筆記》
申其敬意有叁
一、爲利益衆生故。
二、爲佛種不斷故。
叁、爲正法久住故。
即此教法久住,亦是佛種不斷也。
偈頌上有二種利益,第一種爲利益衆生,第二種能令佛種不斷,《會閱筆記》加上第叁種,爲令正法久住。論文上講《大乘起信論》是正法,你發心弘揚《大乘起信論》,就是令正法久住,也就是令佛種不斷。論文上只有二種意思,注解寫了叁種,就是要發心弘揚《大乘起信論》,就能令正法久住。
《會閱筆記》
衆生有叁聚(類也)
一、正定聚,二、不定聚,叁、邪定聚。此論正爲「不定聚」衆生,兼爲「邪定聚」作遠因緣,亦兼爲「正定聚」具増妙行也。
下面再講能利益什麼衆生呢?「衆生有叁聚(類也)」,衆生有叁大類:「一、正定聚,二、不定聚,叁、邪定聚。」第一、正定聚,就是十信圓滿,入了住位的衆生。叁賢位衆生跟十地位衆生比較,叁賢位衆生差多了,他起無漏智,是相似的無漏智,不是真無漏智,他所證見的法身,如隔雲望月,沒有親證。但是一入住位就不退轉,只有往前進,叫做正定聚。第二、不定聚,是十信位的菩薩,他是依著境界,隨著境界轉的,遇到師教之緣,遇見明師講教,啓發他的道心,他就進步;遇見五欲境界把他轉動,又退轉下去。所以十信位的菩薩,叫做毛道菩薩,像空中的毛隨風東西,叫做不定聚。第叁、邪定聚,邪魔外道定于邪,你跟他講教,他聽不懂,你所講的道理,他都聽成外道。你叫他看佛經,他看不懂,他看了佛經,還是講外道的道理,因爲他定于邪,看見圓教的經典,也會解到外道去。
「此論正爲『不定聚』衆生」,《大乘起信論》正是爲加被「不定聚」衆生,不定聚衆生大乘正信沒有起來,就用《大乘起信論》來勸導引發,叫他起大乘正信,叫他十信圓滿入于住位。「兼爲『邪定聚』衆生作遠因緣」,邪定聚者,你跟他講大乘經,他不相信,但是一入耳根即入識田。從他耳根經過,已經在他八識田裏種了種子,早晚會發現行。現在他一時邪知邪見轉不過來,將來有一天會轉過來的,給他作個遠因緣。「亦兼爲『正定聚』具增妙行也」,「正定聚」衆生還沒有成佛,《大乘起信論》還應當研究研究、熏習熏習,可以具足增加他的妙行,這是兼帶的利益。
《會閱筆記》
菩薩叁種觀于衆生起大慈悲
一、遠離最上第一義樂||衆生人人本有真如之樂,失而不知。
二、具足諸苦。
叁、于彼二顛倒。
解雲:真樂本有,失而不知。妄苦本空,得而不覺。于彼得失,都無覺知,故令菩薩興悲造論也。
「菩薩叁種觀于衆生起大慈悲」,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爲體故,因于衆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正覺。」菩薩要觀衆生苦,發大悲心,由大悲心而發菩提心。《普賢行願品》有這個次第,平常講,觀衆生苦,發菩提心,把中間的大悲心含攝到裏面。菩薩有叁種觀衆生苦:
「一、遠離最上第一義樂|衆生人人本有真如之樂」,就是菩提樂、涅槃樂本來人人皆有。「失而不知」,衆生失去卻不知道。菩薩知道,看見衆生可憐,等于貧女的寶藏,告訴她寶藏在哪裏,把寶藏找出來,不是得到享受嗎?等于告訴苦力,衣內有一顆明珠,他就不必再去做苦工。這就是菩薩看見衆生在受苦,就起大悲心,于是弘法度衆生,告訴衆生,人人有第一義樂,有菩提樂、涅槃樂。
「二、具足諸苦」,衆生受的苦太多了,後面會講到。
「叁、于彼二顛倒」,衆生叫顛倒衆生。有二個顛倒,一、「真樂本有,失而不知」,第一義樂是真樂、法樂,大涅槃裏有常、樂、我、淨的樂,就是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涅槃四德。真樂,衆生本來具有,他失去卻不知道,這不是顛倒嗎?二、「妄苦本空,得而不覺。」衆生受的苦本來是虛妄不實,本來空的,因爲因緣生法沒有自性,不是本來空嗎?「于彼得失,都無覺知」,他天天在受苦,得了苦還不能覺照,不曉得苦。
「故令菩薩興悲造論也」,所以才令菩薩興起大悲心造《大乘起信論》,觀衆生叁種觀想,先發大悲心,起菩提心,再造《大乘起信論》利益衆生。叁種觀想,實際就是二種觀想,一種衆生有真樂,失而不知。二種妄法本來空,他得而不覺。由此二種衆生起顛倒,菩薩越看衆生越可憐,于是興起大悲心來造論,利益衆生,要衆生先起大乘正信。
《會閱筆記》
起大乘正信
既于「真」不疑,于「邪」不執,未知于何起行?謂于「大乘」,以是究竟根本法故。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?謂起「正信」,以「信」是衆行之本故,亦即翻前「疑」,故雲「信」。翻前「邪執」,故雲「正」也。
再講《會閱筆記》,「既于『真』不疑,于『邪』不執,未知于何起行?」既然對于真如已經不起疑惑,對于邪法已經不起執著,他還不知道要起何等行門?下面就答複這個問題。「謂于『大乘』,以是究竟根本法故。」大乘就是佛法的究竟根本法。「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?」大乘法八萬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