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四千法門,起哪一種法門呢?「謂起『正信』」,起正信的行門。「以『信』是衆行之本故」,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,想要到佛法的大海來遊玩,你必須有信心,才能遊佛法的大海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信爲大乘道之源,一切功德之母,能生出大乘之道,一切功德都從信心生出來,能長養一切善根,所以信是衆行的根本。因此第一步要發信心,信心不起,你什麼行門都不會修,而且修的都是邪行。「亦即翻前『疑』,故雲『信』。翻前『邪執』,故雲『正』也。」前面「除疑舍邪執」,對著疑就叫信,疑而不信,信而不疑,疑是衆生的過失,把衆生疑惑的過失翻過來,叫信。把衆生的邪知邪見邪執翻過來叫正,所以起大乘正信。
《會閱筆記》
佛種不斷
令諸衆生,離過成行,使「信位」圓滿,入「住」不退,堪成當來佛果,故雲佛種不斷也。
下面再講「佛種不斷」的道理,「令諸衆生,離過成行」,衆生要離疑惑、邪執,才能成就大乘行門,才是正信之行。「使『信位』圓滿,入『住』不退」,十信位圓滿,入于十住位,就不會再退轉。「堪成當來佛果」,不再退墮于凡夫,只有精進,由叁賢到十地,由等覺到妙覺,自然能成就當來的佛果。「故雲佛種不斷也」,生起大乘正信修行信心,把信心修圓滿,入了住位,就種了成佛的種子,這叫佛種不斷。
《會閱筆記》
大乘因果五十二位
一、外凡位,即十信心。
二、內凡位,亦名叁賢位,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位。
叁、十聖位,即十地位。
四、等覺位。
以上五十一位,皆爲菩薩之因位。
五、妙覺位,即佛位也。
再講大乘的因果,有五十二個位子,「一、外凡位,即十信位。」教外的凡夫,即十信位的菩薩,還沒有入于佛教之內,還是佛教以外的凡夫位,他雖然有了信心,十信不圓滿,有進有退。「二、內凡位」,教內凡夫,入于佛教之內,但是還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「亦名叁賢位」,不是十地的菩薩,不能稱聖人,應該稱凡夫,可是不是十信位的教外凡夫,要攝受教內的凡夫,給他取個好聽的名字,叫賢人,所以稱爲叁賢位。「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位」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位,有叁十個位子。「叁、十聖位,即十地位。」十地位,怎麼稱爲大乘聖人呢?初地菩薩叫做歡喜地,這時候大生歡喜,法身什麼樣子親證了,豁破一分無明,親證一分法身,于是地地高、地地證,叫十聖位。「四、等覺位」,等覺有二種意思,一種等于妙覺,與佛相等。二種解釋,與佛還相差一等,雖然超過十地菩薩,但是還沒有成佛,所以叫等覺。「以上五十一位,皆爲菩薩之因位。」前面講過「最勝」二字,超因爲勝,佛的叁業超出五十一因位。「五、妙覺位,即佛果位也。」等覺叫覺,但是覺而不妙,不可思議叫妙。成了佛,覺才圓滿,才不可思議,才叫妙覺,就是佛果的位,前面叫因位,妙覺位叫果位。
講到這裏把序分講完。
甲二、正宗分(分二)
乙初、標益起說
論曰: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,是故應說。
全部論文分叁大科,甲初、序分,甲二、正宗分。序分已經講完,現在講第二大科正宗分,再分爲二科,「乙初、標益起說」,標舉出來對衆生的利益,應當說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。
「論曰」,論文說。「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」,「摩诃衍」翻成中國話叫「大乘」,有一種法能生起衆生的大乘信根。「是故應說」,所以應當說。
《會閱筆記》
摩诃衍(衍音眼)
梵語「摩诃衍那」,此雲大乘。
「摩诃衍,梵語『摩诃衍那』,此雲大乘」,中國話叫大乘。
《會閱筆記》
「信」有六喻
一、如手。如人有手,入寶山中,自在取寶。有「信」亦爾,入佛法中,自在取于無漏法財。
二、如獅子筋弦。其聲一發,一切諸弦皆悉斷絕。若人發一信心,一切惑障悉皆消滅。
叁、如獅子乳。或以一滴投余乳中,悉成清水。若人發一信心,一切惡魔悉皆變成清淨法流。
四、如世間財。能養色身壽命。「信財」能養法身慧命故。
五、如根。如植草木,根成必活。「信根」成就,即能生長諸功德故。
六、如力。如人有力,能伏剛強。「信力」能摧惡不善法也。
能起大乘信心,信心有六種比喻,廣開來講是啓發我們的智慧信心,將來如果有場合請你講開示,你找不到材料,就勸他們起信心,因爲信心有六種譬喻,你把它記熟了講,就是一段很好的開示。爲什麼要起大乘正信?有這六種譬喻:
「一、如手。如人有手,入寶山中,自在取寶。有「信」亦爾,入佛法中,自在取于無漏法財。」
第一、「如手」,信心如手。「如人有手,入寶山中,自在取寶。」等于人有手,到寶山之中,自在的去取寶物,入寶山不能空手而歸,但取寶要有雙手,無手怎麼取寶?所以一定要有手才能取寶。「有『信』亦爾」,信心也是這樣。「入佛法中,自在取于無漏法財。」無漏法財,就是比喻無漏法爲財寶,不是世間的財寶,是無漏法的財寶。無漏法的財寶怎麼能取得呢?要有信心才能取得,如人有手,入寶山取寶一樣。你沒有信心,或者雖有信心,但輕浮而不堅定,天天閱經聽講教理,你發不了佛法財,無漏法財取不到,一定要有信心,才能入山取寶。
「二、如獅子筋弦。其聲一發,一切諸弦皆悉斷絕。若人發一信心,一切惑障悉皆消滅
。」
第二、「如獅子筋弦。其聲一發,一切諸弦皆悉斷絕。」像獅子的筋做的弦。譬如拿獅子的筋,做琵琶的弦,你彈獅子的筋做的弦,音樂一發出來,其他的弦統統斷絕,信心也有這種功德力量。「若人發一信心,一切惑障悉皆消滅。」最怕有人不發心,若信心一發,一切惑障統統斷絕。信而不疑,疑而不信,是對待疑惑障而講。你把疑惑心斷掉,信心越來越堅固,越來越廣大,越來越深遠,修什麼行門都能成就,所以一切功德都能成就,一切惑障都能斷絕。
「叁、如獅子乳。或以一滴投余乳中,悉成清水。若人發一信心,一切惡魔悉皆變成清淨法流。」
第叁、像獅子的乳。等于拿一滴獅子的乳,投于牛乳或羊乳之中,其他的乳都變成清水。信心也是,若有人發一信心,一切的惡魔都不能害他,還變成他的護法。「流」者流類,都變成清淨法的流類,如釋迦佛的八部護法,都是天魔外道、鬼神之類。如果佛沒有信心,不能教化他們,都成魔障。等到信心堅固,成了佛,來教化他們,他們都成了佛的護法。你在一個地方最初沒有起道場弘法,那地方有名望的人都是你的冤家對頭,瞧不起你,你起個大殿,他要生障礙,給你作種種的魔障。等到你的信心堅固,不被他們轉動,你起大殿弘法利生,他聽到了認爲講得很好,這個出家人不錯,回過來給你當護法。
「四、如世間財。能養色身壽命。「信財」能養法身慧命故。」
第四、像世間的財寶。世間的財寶,能養我們的色身壽命。你沒有世間財,怎麼生活?色身不能養,壽命也要斷絕。信就等于財,你得了信財,就能養你的法身慧命。我們的法身日日長,慧命日日生,就是靠信心的力量來養活的。
「五、如根。如植草木,根成必活。「信根」成就,即能生長諸功德故。」
第五、「如根,如植草木,根成必活。」你要種植草或小樹,一定要先把根養活,草木的根一成就,草木必定活起來。「『信根』成就,即能生長諸功德故。」信心生了根,信根成就,不起疑惑,一切功德都能生長出來。
「六、如力。如人有力,能伏剛強。「信力」能摧惡法不善法也。」
第六、「如力」,這就是由信根而生的信力。「如人有力」,像人有力量,「能伏剛強」,能降伏剛強的人。「『信力』能摧惡法不善法也」,信力能摧破惡法,連不善法都能摧破。我們念《阿彌陀經》五根、五力。信根是五根: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中的第一個根。五力,還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先生根後生力。我們生了信心,就必須生根,就是不要動搖你的信心,才能表現力量出來,才能開花結果。
《會閱筆記》
信根
根有二義:
一、能持義,謂自分不失。如植草木,根成必活也。
二、生後義,謂勝進上求。信既成就,即能生長後位功德,漸漸勝進,住、行、向、地等果故。如草木成根,漸生華果也。
下面單講信根,根字有二種意義,「一、能持義,謂能持自分不失。如植草木,根成必活也。」第一能持,能保持自己的本分不會失掉,等于種植草木,根成一定會活起來。「二、生後義」,這就說它有力了,信根保持著之後,馬上就生起來後法。「謂勝進上求」,保持自己的本分不會失掉,再勝進,再往上去求法。「信既成就」,信根既然成就,「即能生長後位功德」,叁賢十地的功德,都是十信成就以後,才能生長出來,所以要修行,先要修行信心。後位功德是什麼功德呢?「漸漸勝進」,就是超進,也就是進入的意思。「住、行、向、地等果故」,入十住、十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