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才发真无漏智,证得真如理,「智」是能证,「理」是所证。虽然地上证得一分,他是真正证得一分真如理,依着他所证得的真如理,依理起行。「所起之行,一一契真」,契者合也,他念每句佛,都念到真如上;拜每拜佛,都拜到真如上;他打坐一分钟,与真如相应;打坐一点钟,也与真如相应。相应就是契合,所修的行门,一一都与真如相契合,那才是真正会修行。「无不如实」,既然一一与真如相契合,无不如于实相,跟实相相融,跟实相相等,也就是跟实相相契。「无不如实」的「实」怎么讲呢?,「『实』者实相也」,「实」就是实相,就是真如理体,有个理体,有个相。这个相不是虚妄之相,叫实相。实相者无相也,它是无相之相,有相就叫虚妄之相,真如是真实之相,叫做实相。「『行』如于『实』,名『如实行』也。」他所起的修行,如于真如实相,所以叫「如实行」。
消文要扣着论文,不是把文字摆在一边,另外讲一个道理。「如实行」,就是如于实相修行。先消文、释义,再显理,显了理再离相。离相,是即文字相,而离文字相,不是离开文字,另外离文字相。消文,扣着文字,一个字一个字消出来;释义,依着文字释义;显理,还是依着文字显理;乃至于劝修、举证,开出去还要把它合拢来,开合分明,要合到「如实行」三个字上。这是讲经的方法,不然东拉西扯,讲了半天,人家听了莫名奇妙!因为你讲的离开文字,不晓得讲到哪里去。
「若据马鸣所归,合是九地以上。」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,应该归依比他地位高的菩萨,归依九地菩萨,十地菩萨,等觉菩萨。「今约地上,同是『如实』行故,所以归之也。」现在不依着马鸣菩萨的本位,归依八地以上,地上菩萨都是如实行,只要登地以上的菩萨都应该归依,因为他是如实行者。再把它推广,「『等』者,以圣等凡」,圣人僧,我要归依;凡夫僧,我也要归依。「以大等小」,圣人僧有大有小,登地以上的菩萨,是大乘圣人僧,我要归依;小乘圣人僧,我也要归依。「自然合前归心广大之义也」,这就合到前面归心广大的意思,尽十方的三宝,我都要归依,所归依的境界自然广大。要发平等心来归依,不必一定要拣凡拣圣、拣大拣小,所以用「等」字,把它扩大起来,这一科明归敬三宝讲完了。
乙二、申其敬意(分三)
丙初、举所为人为欲令众生,丙二、明所成益(分二)丁初、令得离过益除疑舍邪执,丁二、得成行益起大乘正信,丙三、成益意佛种不断故。上来归敬辨意分竟
丙初、举所为人
为欲令众生,
「乙二、申其敬意」,申明我归敬的意思,我为什么要归敬三宝呢?分三科。「丙初、举所为人」,「为欲令众生」,我归依三宝,不是为我自己得利益,是为令众生得利益。这是大乘菩萨发的菩提心,跟小乘发心出发点就不同,小乘发心完全为自己了生死、出三界。你如此类推,社会上的人为什么从早到晚忙忙碌碌?为了生活问题,没想到生死问题,怎么了生死、出三界呢?所以你就知道大乘菩萨,怎么叫大?他一发心就是个大心,为令众生得利益。
丙二、明所成益(分二)
丁初、令得离过益
除疑舍邪执,
「丙二、明所成益」,为令众生得利益,所成的是什么利益呢?分二科。「丁初、令得离过益」,使众生得到远离过错的利益。
「除疑舍邪执」,众生有什么过错呢?一种是疑而不信,二种是起邪知邪见,我要令众生得利益,除掉他的疑惑之心,舍除他的邪知邪见。
丁二、得成行益
起大乘正信,
「起大乘正信」,令众生除掉疑惑,舍除邪知邪见,他就能生起大乘正信之心。
丙三、成益意
佛种不断故。上来归敬辨意分竟
「丙三、成益意」,教众生起大乘正信得利益,是什么意思呢?众生「除疑舍邪执」,把他的过错除掉,能起大乘正信的行门。「佛种不断故」,众生都可以成佛,佛种就不会断了。
「上来归敬辨意」,上面申辨、归敬的意思。「分竟」,就是序分讲完了。
《会阅笔记》
申其敬意有三
一、为利益众生故。
二、为佛种不断故。
三、为正法久住故。
即此教法久住,亦是佛种不断也。
偈颂上有二种利益,第一种为利益众生,第二种能令佛种不断,《会阅笔记》加上第三种,为令正法久住。论文上讲《大乘起信论》是正法,你发心弘扬《大乘起信论》,就是令正法久住,也就是令佛种不断。论文上只有二种意思,注解写了三种,就是要发心弘扬《大乘起信论》,就能令正法久住。
《会阅笔记》
众生有三聚(类也)
一、正定聚,二、不定聚,三、邪定聚。此论正为「不定聚」众生,兼为「邪定聚」作远因缘,亦兼为「正定聚」具増妙行也。
下面再讲能利益什么众生呢?「众生有三聚(类也)」,众生有三大类:「一、正定聚,二、不定聚,三、邪定聚。」第一、正定聚,就是十信圆满,入了住位的众生。三贤位众生跟十地位众生比较,三贤位众生差多了,他起无漏智,是相似的无漏智,不是真无漏智,他所证见的法身,如隔云望月,没有亲证。但是一入住位就不退转,只有往前进,叫做正定聚。第二、不定聚,是十信位的菩萨,他是依着境界,随着境界转的,遇到师教之缘,遇见明师讲教,启发他的道心,他就进步;遇见五欲境界把他转动,又退转下去。所以十信位的菩萨,叫做毛道菩萨,像空中的毛随风东西,叫做不定聚。第三、邪定聚,邪魔外道定于邪,你跟他讲教,他听不懂,你所讲的道理,他都听成外道。你叫他看佛经,他看不懂,他看了佛经,还是讲外道的道理,因为他定于邪,看见圆教的经典,也会解到外道去。
「此论正为『不定聚』众生」,《大乘起信论》正是为加被「不定聚」众生,不定聚众生大乘正信没有起来,就用《大乘起信论》来劝导引发,叫他起大乘正信,叫他十信圆满入于住位。「兼为『邪定聚』众生作远因缘」,邪定聚者,你跟他讲大乘经,他不相信,但是一入耳根即入识田。从他耳根经过,已经在他八识田里种了种子,早晚会发现行。现在他一时邪知邪见转不过来,将来有一天会转过来的,给他作个远因缘。「亦兼为『正定聚』具增妙行也」,「正定聚」众生还没有成佛,《大乘起信论》还应当研究研究、熏习熏习,可以具足增加他的妙行,这是兼带的利益。
《会阅笔记》
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
一、远离最上第一义乐||众生人人本有真如之乐,失而不知。
二、具足诸苦。
三、于彼二颠倒。
解云:真乐本有,失而不知。妄苦本空,得而不觉。于彼得失,都无觉知,故令菩萨兴悲造论也。
「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」,《普贤行愿品》说:「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正觉。」菩萨要观众生苦,发大悲心,由大悲心而发菩提心。《普贤行愿品》有这个次第,平常讲,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,把中间的大悲心含摄到里面。菩萨有三种观众生苦:
「一、远离最上第一义乐|众生人人本有真如之乐」,就是菩提乐、涅槃乐本来人人皆有。「失而不知」,众生失去却不知道。菩萨知道,看见众生可怜,等于贫女的宝藏,告诉她宝藏在哪里,把宝藏找出来,不是得到享受吗?等于告诉苦力,衣内有一颗明珠,他就不必再去做苦工。这就是菩萨看见众生在受苦,就起大悲心,于是弘法度众生,告诉众生,人人有第一义乐,有菩提乐、涅槃乐。
「二、具足诸苦」,众生受的苦太多了,后面会讲到。
「三、于彼二颠倒」,众生叫颠倒众生。有二个颠倒,一、「真乐本有,失而不知」,第一义乐是真乐、法乐,大涅槃里有常、乐、我、净的乐,就是真常、真乐、真我、真净涅槃四德。真乐,众生本来具有,他失去却不知道,这不是颠倒吗?二、「妄苦本空,得而不觉。」众生受的苦本来是虚妄不实,本来空的,因为因缘生法没有自性,不是本来空吗?「于彼得失,都无觉知」,他天天在受苦,得了苦还不能觉照,不晓得苦。
「故令菩萨兴悲造论也」,所以才令菩萨兴起大悲心造《大乘起信论》,观众生三种观想,先发大悲心,起菩提心,再造《大乘起信论》利益众生。三种观想,实际就是二种观想,一种众生有真乐,失而不知。二种妄法本来空,他得而不觉。由此二种众生起颠倒,菩萨越看众生越可怜,于是兴起大悲心来造论,利益众生,要众生先起大乘正信。
《会阅笔记》
起大乘正信
既于「真」不疑,于「邪」不执,未知于何起行?谓于「大乘」,以是究竟根本法故。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?谓起「正信」,以「信」是众行之本故,亦即翻前「疑」,故云「信」。翻前「邪执」,故云「正」也。
再讲《会阅笔记》,「既于『真』不疑,于『邪』不执,未知于何起行?」既然对于真如已经不起疑惑,对于邪法已经不起执着,他还不知道要起何等行门?下面就答复这个问题。「谓于『大乘』,以是究竟根本法故。」大乘就是佛法的究竟根本法。「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?」大乘法八万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